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泰半之赋”。据史料记载,秦朝收取“泰半之赋”,对此学者们存在较大争议。

材料一   (农民)还要按规定向国家缴纳人头税,服繁重的徭役。秦代的田赋负担相当沉重,征收量达到2/3

——孙翊刚《中国赋税史》

注:①孙翊刚对“泰半”的理解是2/3。

材料二   (秦代)口赋则远比田租要重,所谓“收泰半之赋”,就是要将一年收入的一大半,作为人头税(口赋)上交国家。

——王新龙《大秦王朝》

材料三   里耶秦简


“迁陵卅五年豤(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

——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1卷

材料四   总舆田(应纳税土地)数5295亩,除以总税田(应缴田租)数451亩,为11.73倍,若总税田数为441亩,则为12倍。这两个数据都可以作为秦始皇三十五年迁陵县的实际田租税率为“十二税一”的佐证。

——刘三解《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


(1)就研究秦朝收取“泰半之赋”而言,上述四则材料哪些是第一手史料?哪些是第二手史料?
(2)根据材料一,秦朝农民对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哪些?对比材料一、二,两位学者对“泰半之赋”中的“赋”的理解有何差异?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秦收取“泰半之赋”的说法是否成立?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4-03-1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数据”中的历史

在历史研究中,统计数据是探究历史问题的重要史料来源。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材料一   “康乾盛世”时期中国人口曲线图


(注释:康熙:1661—1722年,在位61年:雍正:1722—1735年,在位13年;乾隆:1736—1796年,在位60年)

——李强等《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吗?——基于经济数据的测算分析》

材料二   乾隆五年(1740),谕令开垦零星田土永免税课,务求“野无旷土”、“民食益裕”,“山头地角、欹斜逼窄砂碛、间石杂砂瘠地”等概不放过。……乾隆三十八年,全国耕地积远胜于以往,估计接近10亿亩。

——孙兵《人口、盛世与民生》

材料三   康雍乾时期,中国财政收入从1661年的6162万两增加至1766年的8280万两,年均增长2.8‰。同期,法国和英国的财政收入1680年分别为1440万两和616万两,1750年分别增加到4260万两和2760万两,年均增长15.61‰和21.66‰。

(注:1750年的英国人口约为0.108亿)

——洪振快《财政收入越高国力就越强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乾盛世时期的人口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乾隆时期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三选)
A.政府鼓励垦荒B.垦殖上地免税C.人口快速增长D.高产作物引进E.清朝疆域辽阔
3.上述三则材料为研究“康乾盛世”的经济状况提供了哪些视角?
4.根据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康乾盛世时期的经济状况?
2024-01-1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盛世面相。康乾盛世是我国古代社会最后一个盛世,视角不同对其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材料一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和土地数量的变化

——整理自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

——数据来自樊树志《国史概要》和葛金芳《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材料三   明朝形势图(1433)和清朝疆域图(1820)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上述材料从哪几个角度叙述了盛世的表现?
(2)根据上图,概括明清时期人口和耕地变化情况。
(3)对照明朝形势图,清朝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
(4)18世纪中期,清朝设立的总领新疆军政事务机构是(     
A.伊犁将军B.奴儿干都司C.台湾府D.乌里雅苏台将军
(5)根据所学知识,将以下时间轴补充完整。

(6)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康乾盛世?
2024-02-2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综合题 | 适中(0.65) |
4 . 改革开放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为纪念改革开放,班级同学分组收集资料,对新中国改革开放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选择不同资料可以拟定不同研究主题,仿照示例,选择有关资料完成填空。
A.居民使用的各种票证
B.开放前后GDP增长的数据
C.安徽小岗村农业粮食收成的对比示意图
D.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的照片
E.人们60年代和80年代的衣食住行
F.改革开放前后的影视作品代表
……
示例:选择资料C,可以研究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
选择资料______可以研究城市对外开放。
选择资料______可以研究______
2022-04-21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A卷)

5 . 某校学生历史研习社对明清晋商与徽商的活动很感兴趣,查找各种材料展开研究。

研究一:阅读文献,提取信息。以下文献摘自明朝士绅谢肇淛撰写的随笔札记《五杂俎》。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太行山西侧)。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1.在谢肇淛眼中,当时最富裕的商帮是____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作者主要关注了商帮哪些方面的信息?(双选)
A.政治影响B.产业经营C.产生地域D.生活情趣

研究二:搜集民谣民谚,比较历史。

徽商:钻天洞庭,遍地徽。

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

三年吃苦,拼搏出头。发达是爷,落泊歙狗。

十家之村,不废诵读。

晋商:船帮乘风破浪,东渡扶桑(日本),商帮驼铃声声,传播四方。

先有大盛魁,后有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买卖不成仁义在。

3.阅读上述民俗民谣,概括徽、晋两地对商业活动关注视角的异同。

研究三:解读档案,诠释历史。

乾隆27年(1762年)2月14日上谕表彰:“所有两淮商众,承办差务,皆能踊跃急公,宜沛特恩,以示奖励。”清政府档案统计徽州歙县人鲍志道任两淮总盐商二十多年间,先后“捐纳”2000万两白银与12万石粮食(约合1440万斤)。乾隆感慨“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至三年正月止,《为遵旨报上捐输情形奏折》记载:绅商士民捐输银数,则山西、陕西、四川三省为最多。山西共计捐银一百五十九万九千三百余两。

4.从上述档案看,对徽、晋商人,朝廷关注的重点是什么?请说明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徽、晋商帮作用和处境的认识。
2023-04-06更新 | 129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等级班)试题
6 . 革命的“中国之行”

革命——除旧,犹意布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说文解字》载,“革”意为“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命”则指由命令而产生的秩序。《尚书》云:“殷革夏命”。《周易》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1)《尚书》与《周易》中的“革命”之意当是
A.观念变迁   B.王权易手   C.篡逆谋反   D.生产变革

材料二   1890年,王韬著《重订法国志略》时,因受日本影响,首次用了“法国革命”一词。该书只有三处涉及“革命”的文字,分别是“定四疆畛域,如革命前”“定法国界,较之革命以前差为袤广”“法国自革命以来,全欧战斗二十余年”。其著中称:“(法国)共和之政,其为祸之烈……古今悖乱之事,固未有甚于此者也。顾迹其祸之由来,不能和众而得民心,自恃居民之上,而好恶不与民同,怨之所及,足以亡身”。


(2)王韬批判“法国革命”意在
A.奉劝天子勤俭奉公   B.标榜本人忠君爱国
C.怒斥法人大逆不道   D.规劝君主顺应民意

材料三   1903年,邹容于《革命军》中道:“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黄帝子孙皆华盛顿,则有起死回生……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


(3)归纳并提炼上述三则材料中对“革命”认识的异同。

材料四   据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究》一书中的统计:19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文献中“大乱”与“革命”两词时常混用,但从总体上看,1900年前“革命”一词的使用次数极少。1919年,“革命”一词的使用频次开始以指数曲线上升。1921年“革命”一词的使用有880次左右,1923年增长到近2000次,19261927年,其使用次数更是达4000次以上;与之相对的是,“维新”“改革”“改良”等词的使用频次被“革命”逐渐抛在身后。1949年,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至21世纪初,“革命文化”一词开始广泛使用。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含义变迁的认识。
2022-04-30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风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