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1916年《新闻报》刊发了一则漫画《愿人人以此自绳》(如下)。漫画中,一群人被一大根绳索约束在一起,而绳索勾勒出“约”字样,用以指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各阶层认可《临时约法》B.军阀纷争受到法律约束
C.民众渴望维护民主政治D.民国初年法律体系完备
2 . 徐继畲《瀛寰志略》一书在定稿出版时,接受好友张穆建议,将“亚细亚以中国为主”改为“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将《皇清一统舆地图》置于《亚细亚图》前。在“凡例”中,谨慎地申明“此书专详域外”。这反映了徐继畲(     
A.民族国家意识浓厚B.具备广阔国际视野
C.积极倡导学习西方D.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2024-01-3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试题
3 . 下图为发现于河北的辽代墓葬茶道图,该图展现了从选茶、碾茶到煮茶等一系列过程。据此分析,当时辽(     

A.完成了封建化进程B.饮茶文化深入民间
C.手工业发展较迅速D.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运河与国运

材料一   



图1隋唐大运河

图2北宋大运河(局部)
材料二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建设成果,继续发展运河交通网,相继开凿了近三十条运河。唐代运河仍以连结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间的漕渠、汴水和淮南官河最重要,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北宋时期在黄河以北还有御河,即隋唐时代的永济渠;江淮之间以及长江、钱塘江之间的的运河也基本因袭隋唐的水道走向。

——据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等

材料三   唐代在安史之乱以前及宪宗时代,运河都能够把南方的物资大量输送到北方,以支持中央政权,满足国防的需要。因此,唐在安史之乱前武功显赫,国势强盛。此后到了北宋时代,运河大体上也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唐末及北宋末年,当运河因被切断而不能把南方物资大量运往北方的时候,唐宋帝国便要随着经济基础的动摇而力量削弱,甚至于灭亡了。

——据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

(1)据材料一、二,指出隋唐至北宋时期大运河的特点。
(2)评析材料三中大运河与唐宋国运关系的观点。
2022-05-26更新 | 33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国家治理

材料一   

材料二   自五代至北宋统治者选择在无险可守的开封建都其原因虽不止一端。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封具有“八荒争凑万国成通,的地理特点其地理位置接近东南富庶之地。北宋的陆路交通网络以东京开封府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并到达全国各地。开封居于黄河与淮河之间建立起了密集的南北水运交通网。以开封为中心的滑运诸渠既是官方财货赋税的运输航道亦是中外商旅来往之路。开封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行业门类多达二十多种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日常需求。作为都城开封的劣势也与河道水系不无关系。北宋后期黄河频繁决口泞河淤塞运输能力大大降低。

——摘编自南北运河见证东京城百年兴衰》等

(1)阅读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并从地方行政制度的角度进行说明。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论述北宋建都开封的利弊。
6 . 如图为11世纪西欧的“学术塔”示意图。该图形象地描绘了教会学校的知识结构:底层是基本课程,第二层写着“逻辑”“修辞”和“文法”,第三层写着“音乐”“几何”和“天文”,塔顶上端坐着主教模样的人,左右两侧分别写着“神学”与“形而上学”。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思想文化体系多元开放B.蕴含着知识复兴的基础
C.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D.人文主义思想渐趋活跃
2022-07-10更新 | 13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2分别为1990年和2006年的中国各省区城市化水平分布图。


材料二   1979年开始,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城市化滞后所付出的代价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化速度取决于制度安排。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制度安排包括:转变就业制度,促进就业应该是中国政府很长一段时期的核心政策;制定促进就业的企业政策;改进技术路线;调整城市建设方针。从目前的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看,中国正面临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面临巨大的社会变迁。

——摘编自白南生《中国的城市化》


(1)比较图1和图2,指出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化的认识。
2022-02-04更新 | 2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2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湖流。…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

——摘编自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材料三   儒学在形成后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历史演变,……这些形态使儒学道应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具有了不同的功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这种调整与变化的思想资源又从何而来?就在于儒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就是“承传创新”。

董仲舒主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提出“德教”,认为“天任德不任刑”,主张教化;在义利观方面,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朱熹以“理”或“天理”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主张“格物致知”;编著《四书章句集注》,重新解释四书;提倡幼儿儒学教育,编撰《童蒙须知》等儒学启蒙著作。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抨击君主专制;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提出“工商皆本”“重定天下之赋”;思想来源多方面,如《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

(1)分别提取图1、图2的历史信息,并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上层建筑变革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儒学发展“承传创新”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1-07-16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