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元人陈栎《吴端翁诗跋》指出:“迨科举停,而诗复兴”;元人陆文圭在其《跋陈元复诗稿》中云:“科场废三十年,程文阁不用,后生秀才,气无所发泄,溢而为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学以致用观念的摒弃B.选官制度停废的影响
C.文学艺术形式的创新D.市民文化需求的旺盛
2 . 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023-06-09更新 | 6499次组卷 | 41卷引用:新疆巴音郭楞州且末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墨子则认为欣赏音乐先要“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因此要“非乐”。其思想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春秋与战国时代环境不同B.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C.学派之间的学术思想不同D.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王安石变法与他早期在浙东的施治经历多有关联。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当地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有诗赞曰: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

——摘编自岑华潮《王安石与浙东的崛起》

(1)据材料概括当时浙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所借鉴的浙东施治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在浙东的施政原则。
2022-11-27更新 | 2148次组卷 | 12卷引用:新疆五家渠兵团第六师五家渠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5 . 这是西方人自1514年到中国起,积325年窥探后的一场战争。《清诗铎》有诗云,秋风戒寒和议成,庙谟柔远思休兵,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和议”的结果是签订了
A.《尼布楚条约》B.《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清代顺治、康熙两朝号召泰州城区的富户投资盐业。盐商们发家后,建造私家园邸,邀请四方名士诗酒酬唱,切磋弦歌画赋,活跃了泰州的艺苑文坛,丰富了独特的泰州盐税文化。这种情况表明
A.商业发展推动文化繁荣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重学风气提升商人地位D.财富增加助长奢靡之风
2022-06-08更新 | 445次组卷 | 7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西周的毁灭,封建体制的解体,演变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传统制度的崩溃,以及与其配合的伦理价值体系的破坏,导致了当时整个中国的大震撼。……一时思潮起伏,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出现了两座文化高峰,开创了我国学术思想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摘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常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摩然向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

一据《汉书·儒林传》、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两座文化高峰”,并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时期学术局面形成的地位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8 .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为充实人类思想的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行仁政与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秦始皇与汉武帝分别实行了什么措施?它们在本质上有何共同点?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9 . “阿芙乐尔炮声隆,农奴执戟入冬宫。驱逐熊罴斥资本,放眼世界论大同。睥睨天下七十载,沐猴而冠一场空。小小寰球光阴迫,初心不改真英雄。”上面这首诗描述的革命
A.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苏联官兵的斗志
C.标志着俄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完成D.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云:“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该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政治改良带动婚姻自由B.维新运动引领服饰习尚变迁
C.制度变革推动全盘西化D.戊戌变法推动反清革命高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