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在布托地区(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史前考古层,考古学家发现了两件极具价值的考古文物,一个是泥钉,另一个是抛光的圆锥体,它们都与埃及史前考古层的其他文物和建筑风格迥异。尤其是抛光的圆锥体,很像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装饰神庙门脸的手工制品。这表明(     
A.不同文明区域间有一定交流B.世界早期文明逐渐走向联合
C.两河流域文明早于埃及文明D.两河流域的手工业世界领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3年国家文物局利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对南海西北陆坡沉船进行了第一次考古调查,随后发布消息:我国南海发现两处明代沉船,分别被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和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保存相对完好,时代比较明确。其中,一号沉船文物以陶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二号沉船则发现大量原木(初步判断是从海外装载货物使往中国)。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影像                           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影像

材料二下表是《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丛书(2009年)关于中华文明的阶段划分与阶段特征:

时期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先秦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黄土与青铜奠基与经典
秦汉魏晋南北朝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
隋唐至明中叶创新与再造辉煌与成熟鼎盛与革新
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倾覆与再建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
(1)提取材料一相关信息,说明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对研究明朝有哪些史料价值?
(2)选择材料中任意一个时期的任意一个维度的阶段特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标题表述简练,如“先秦·物质文明·黄土与青铜”;逻辑清晰,史实准确,形成结论。)
2023-07-06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8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8世纪,强调研究古物的机构与协会开始在西欧出现。19世纪,学者们提出按照石器、铜器、铁器三个依次发展的时代对古代文物进行分类,加上地质科学的突破与进化论的风靡,西欧考古学正式独立并成为一门研究人类及其历史发展进化的学科。至20世纪初,西欧大量基建工程动土,人们从各地考古发掘中认识到文化的地理差异,考古学研究逐渐具有了分辨族群身份的功能。1949年,美国化学家公布放射性碳测年技术,将考古学从断代工作中解放出来,去关注更为重要的文化变迁问题。

——据陈淳《考古学之演变》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国外考古团队、探险家们纷纷来到中国,他们在完成一些重要的考古发掘的同时,也掠走了大量古物。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一群在西方接受过田野考古法训练的中国学者毅然回国,与本土历史学者一同开启以探寻中国文明起源为追求的考古研究。1928年开始的安阳殷商考古首次证实了中国古代本土文化的存在,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观点依然流行,直到30-40年代龙山文化的发现与西北地区考察研究的深入才被打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考古学更新指导思想,增设考古研究机构,新办考古学期刊。随着河姆渡遗址等考古发现的面世,“中原中心说”受到挑战,对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愈加注重对多区域发展的考察,“满天星斗说”“相互作用圈说”等观点陆续出现。改革开放至今,考古学界秉承“重建国史”的旨趣,从事区域历史和跨文化比较研究,广泛进行国际交流合作,赋予考古学科更加国际化的前景。

——据刘莉、陈星灿《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西方考古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中国相比,新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进步之处,并说明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考古学研究对历史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2022-03-22更新 | 261次组卷 | 3卷引用:押全国卷41题 中外关联、古今贯通(25分)-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随着三星堆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关于三星堆文明与域外文明、夏商王朝之间是否存在交流关系,学界争论不息。有学者认为,要论证两者之间、两个文化或者文明之间发生过密切的交流,应当符合几个条件:一是时间上基本同时,不应相差数百年甚至更长。二是在距离上,两者之间的距离应该接近。如果很远,应当找到中间的环节。三是两者应当极为相似,而不是貌似,以至于很难认为他们是独自发明的。三星堆和夏商王朝的交流符合上述条件,如玉璧、玉琮、戈,都是最好的证据。而论证三星堆是否接受了境外文明的影响,也应该符合这几个条件。这主要说明(       
A.发掘考古文物,是决定上述三处文明交流关系的终极证据
B.三星堆和夏商王朝的交流关系,已有充分的证据证实
C.论证三地交流关系的关键,还应包括更多史料和相关物证
D.三星堆遗址因地缘关系,受到境外文明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2022-12-21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5练史学研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练
5 . 刻划符号是文字的先驱,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出土有刻划符号的遗址至少有17处。这些遗址时间不早于仰韶文化,地域分布广泛,包括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在香港、台湾也有发现。这说明中国新石器时代(     
A.文字系统已经建立B.早期国家开始出现
C.文字起源的多元性D.华夏文明的延续性
2024-03-24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秘籍01 中国古代史抢分专项 · 选择题精练60题 -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文献中较为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出土的墨印、封泥、简牍等文物中也有大量汉代职官材料。由此可见
A.文献史料并非都客观可靠B.历史真相都能从考古中还原
C.文献与实物可以相互印证D.历史事实时代久远难以考证
2022-01-16更新 | 199次组卷 | 4卷引用:06 由2022春晚三星堆文化看-历史研究和史料常识(对点练)-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预测
7 . 2007~2008年,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的马家塬战国墓出土了八枚人面形金饰,这些金饰用金片捶揲而成。人面高鼻深眼,胡须上翘,头戴尖顶帽,具有欧罗巴人种特征(如图)。考古资料显示,此墓当为战国晚期西戎首领的墓葬,此外墓中还出土了玻璃珠、蜻蜓眼等西方输入的器物。这些考古发现(     
A.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B.说明战国时期古代丝绸之路雏形初现
C.侧面反映西北地区中外贸易频繁D.印证了中西文明交往的源远流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考古学家曾在罗马北部的一座古城中挖掘出一幅公元前4世纪的壁画,画面上描绘着和面、擀面、切面的场景;2002年,考古学家在中国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约4000年前的“面条”,经鉴定,该“面条”的主要成分是黍和粟。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     
A.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趋同B.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
C.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D.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
2023-11-16更新 | 402次组卷 | 8卷引用:历史(山东卷)-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9 . 阿富汗北部和哈萨克斯坦西北部都有汉代漆盘残片、铜镜和丝绸、服装等出土;叙利亚也出土了带有汉字的绢。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汉代(     
A.丝绸之路的贯通B.手工业的先进性C.外交空间的扩大D.移民实边的政策
2024-05-24更新 | 45次组卷 | 3卷引用:选必3 第9课古代的上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10 . 考古工作者曾在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发掘出一件文物“双面人形青铜神器”。这个青铜面具有着显著区别于河南殷墟文物的独特风格,但与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神似。据此可知(     
A.南方同属中华文明母体B.巴蜀文化传播广泛
C.商文化对南方影响较小D.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2022-12-04更新 | 322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6推理推断类选择题-高考历史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