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四,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及“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 . 人类历史是多种文明并存和相互碰撞、融合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一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出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①,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患民利民、安民室民的思想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③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

材料二东周社会……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

时 间       
16世纪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通过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文化的移植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9世纪以后面对殖民侵略,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20世纪50年代后独立后的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1)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源头。材料一中①②③代表的思想分
别可以追溯到当时哪一学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华文化的价值。
(2)列举这一时代中“地中海文明”和“南亚文明”的思想家(或宗教领袖)。结合所学指出古希腊哲人们共同探究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途径,并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3 . 德国学者特威希曾说过:“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它的最大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       
A.坚持城市中心B.井冈山道路
C.坚持持久战D.实行人民民主
2020-01-01更新 | 229次组卷 | 41卷引用: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中国西欧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朱元璋: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李贽:“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马丁·路德:“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④18~19世纪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卢梭:“人民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必须由人们直接行使,不能被代表。”

(1)根据材料,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思想发展的主要特征。

(2)结合所学,概括④时期中西方思想主张及分析思想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

(3)综上,谈谈你对中西方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沦入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民族的深重灾难,国家的积弱不振,社会的贫弱穷困,正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李文海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像蚊子吮血似的将坚船利炮的尖刺刺入近代中国的孱弱肌体,造成近代中国的大出血。”

——摘编自李育民《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总序

材料二   只有蒋廷黻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谈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时明确说:“条款虽很多,主要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他认为开放通商,密切与西洋的关系是必要的,关键是要自己振作。在看到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这点上,他是先驱者。

——袁南生《近代不平等条约另一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不平等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殷商时,土地归商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所有,西周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春秋以来,周天子失去了对土地的控制能力,土地所有权下移,土地归诸侯、卿大夫支配使用。直到战国前期,在各国范围的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诸侯。诸侯用分封、赏赐、授田的方式,把土地分给封君、功臣。“从土地和权力的关系看,春秋一代与西周相比,土地占有关系并无本质的突破,只是在多级占有关系中主导地位与非主导地位升降……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是在战国中叶以后到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突破了一元性的多级占有形式,而逐渐出现了土地占有形式多样化的局面。

—摘编自张云樵、曹东方《试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化及其特点》

材料二古代社会的并田制为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但这种制度是以静态社会为前提,而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动态性相矛盾。抛开其他原因不讲,在随后的发展中,中国地主土地私有制从秦汉时的不完全、不自由状态,到唐宋时的相对完全、相对自由,再到明清时的土地市场发达和土地买卖交易活跃,中小地主和土地私有制在宽松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显而易见,从开放包容的视角看,中国的土地制度的确朝着让百姓享有越来越充分的自由的方向发展……对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来说,由于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财富之母、财富之源,历史上的有为之君都善于处理土地利益分配关系,从中筹集财政收入。

—摘编自郭雪剑(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中叶以后土地所有制变化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占有的几种形式。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封建统治者调整土地制度的认识。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文明在中国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东西方历史和文化以及社会现状的差异使其文明各具特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高原适于畜牧,行族长政治,不能形成巩固的国家,无文明可言;平原土地丰饶,始有农业,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注:非洲为高原之地,亚洲为高原、平原交错之地,欧洲为高原、平原、海滨三者调和适均之地。)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不可替代的。
(1)概括材料一中梁启超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古希腊民主政治及古代中国专制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评析这一观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有哪些政治制度“已为世人所公认”,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二,分析社会主义中国有哪些政治制度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并谈谈你对政治民主建设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理学家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
2017-09-23更新 | 339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9 . 选举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主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任何行政官员都不应根据人民的选举来任命。议会中掌握着多数的政党通常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而为首的大臣本人,尽管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美国宪法规定四年一度由全体人民选举总统,当国家的最高职位要由每数年一度的普选来决定时,两次选举之间的整个时间将消耗在竞选运动当中。

——摘编自【英】密尔《代议制政府》

材料二   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但政权仍在贵族手中,资产阶级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1832年改革是一次和平的改革运动,打开了通向民主之路的大门,但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它还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摘编自王觉非《英国近代史》

材料三   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权,每个25岁以上的德国男子都拥有选举权,参选率从1871年的51%提高到1921年的84.9%。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人就是通过这一合法渠道从帝国政治制度的外围进入内院的。不过国会无权选举帝国总理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

——摘编自武寅等著《西方国家政治制度》


(1)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指出材料一中密尔设计的任命行政官员的办法。根据材料一,密尔认为美国总统选举有何弊端?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1832年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英国议会改革表现出哪些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的进步之处与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认识。
2017-04-21更新 | 237次组卷 | 28卷引用:安徽省定远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开学调研考试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立民在《中国法制史》中说:“先民劳动、生息、繁衍的这块大陆,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西南则是极其险峻的青藏高原。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于外部世界还知之甚少。"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有要求“均平”的伦理文化,商业经济发展必然导致两极分化,时刻威胁小农社会均平、宁静、停滞的生活伦理。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韩非子曰:“其商工之民,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对任何工商业,只要发现其稍有利可图,会收归官营,禁止私营,保证国家对资源垄断权。桑弘羊云:“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流放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泽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明党之权”。清朝雍正帝说:“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耕稼一人。

(1)据材料及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2)据教材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古代抑商的具体方式。

(3)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是有利还是有弊,或是利弊参半,还是不同时期各有利弊?

(4)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