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时练习
1 . 选做题(请任选1题作答)
【说一说】

材料   春秋时期,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利于贵族随意处置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郑国子产根据已有刑法重新编订了三种刑法,在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社会公布;让百姓明白法与非法的界限,知道犯法会得到怎样的处罚。结果,社会治理透明度增加,犯罪案件减少了。

公元前452-前450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先后编订出十二个法表,镌刻在青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即《十二铜表法》。该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在后世的岁月中,它虽经多次修订,但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国子产“铸刑鼎”与古代罗马编订《十二铜表法》相似的社会背景与共同的历史价值。
【谈一谈】

材料   中国古代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家族成员及邻里间的关系,而调整这种关系的规范人们多以“礼”称之。有学者认为,全面多样的礼就是中国最早的民事法。《礼记》记载:“礼云礼云,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细微处)。使民日徙善而远罪(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而不自知也。”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

——摘编自马小红《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法”智慧》


请回答:
(2)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礼作为民事法的特点及其成因。
2023-04-09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提出的过程,并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的认识。
2024-02-27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寒假返校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3 . 某校以“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为对象,回望历史,探究时代发展与杰出历史人物的关系。

荣毅仁生平事迹(部分)



(1)20世纪30、40年代,荣毅仁事业遭受重创与哪一史实有关?
(2)根据材料和相关史实,请回答“时局下的对话”中私营企业主最关心的问题。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并结合荣毅仁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9-0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玉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社会科历史试题
4 . 文化的创造、传承与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普遍相信,“天”不仅是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空间与时间,还是人类理解和判断一切的基本依据,“天”和“人”之间有一种神秘的互相依赖、互相模仿、互相感应的关系,人应当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以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理性……因为这个“天”是“天经地义”的“天”,是“天理”的“天”,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着“道”和“自然”的东西。

——摘编自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材料二   为了防备蒙古贵族的袭扰,明朝在不同时期于东起辽东山海关、西至肃州嘉峪关一线修缮长城,设置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个重镇,派驻重兵,进行防卫,称为“九边”。明代长城遗迹,至今还大量地保存着。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观念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政府处理与蒙古族关系的政策措施。
5 . 放眼世界的历史进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四大文明古国及希腊、玛雅人民族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材料二   176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地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非凡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现在,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了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现代全球经济治理模式的框架形成,主要是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的利益主导。这一框架历经7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由最初的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制度基础,逐渐发展成发达国家主导的超主权经济合作和治理决策机制……这种治理机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一带一路”合作机制通过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共赢性的制度选择,成为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重塑的趋势下,深度参与并推动全球经济治理转型的必由之路。

——摘自隋广军、查婷俊《全球经济治理转型: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①的名称,并概括世界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要说明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发展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六世纪“正是近代社会真正的开端”。十六世纪初,全球化的进程开始加速。罗马天主教会操控的世界体系已被彻底粉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获得飞速发展。“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上帝已不再是合法的道德权威,君主才是最终的戮判者。”随着“国王”日渐强大并走向专制,罗马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力逐渐被剥夺,一统天下的基督教世界帝国观念日益受到世人的唾弃。从而,近代国家观念取得较为迅速的发展,近代国家的观念就是各国平等。许多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已经很稳固地建立起来,而王权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可以断言,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也就谈不上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

——摘编自陶永新《从万民法到国际法——近代国际法概念演进考》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社会成立了两个刑事审讯法庭,审讯在前南斯拉夫及非洲的卢旺达进行的“种族清洗”罪行,这又再一次燃起国际社会对成立国际刑法制度的希望,联合国后来更在1998年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国际刑事法院的条约,该罗马条约在2002年7月1日正式生效,至2008年已获一百零六个国家签署,并在海牙成立国际刑事法院,审讯像战争罪行、种族灭绝、反人道罪等违反国际法的严重罪行。

——摘自《香港法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十六世纪“正是近代社会真正的开端”的表现,谈谈你对材料一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原因,并评价这一时期国际法的发展。
2022-02-2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高中发展共同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返校考试历史试题
7 . 一个国家的货币的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前,英国控制着200亿美元以上的国外投资,没有哪个金融中心可以比肩伦敦的地位。当时全球超过三分之二的贸易信贷是通过伦敦进行的,超过一半的长期投资也是通过伦敦进行的。虽然此时美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英国,达到了英国、德国和法国的总和,但在货币国际使用来看,美元还远远不能和英镑相提并论。“19世纪末的美国是一个工业强国,但在金融方面却很落后。美元是一个二流货币。在货币方面,美国紧跟英格兰银行,英国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经常使华尔街陷入衰退。”从经济总量来看,在战争中,欧洲各国花费了约2000亿美元,战争的破坏导致各国产值几乎损失一半。到了1919年,美国经济总量则达到了英德、法三国总和3.5倍。支撑英镑作为最主要国际货币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已然崩塌!

——摘编自孙树强《英镑国际化的陨落》

材料二   普拉萨德不久前在《华尔街日报》发文提到,有观点认为,人民币将重塑全球金融。

在他们看来,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在不断追赶美国,而美国政府债务不断增加,政治机能出现紊乱,这些因素都将加速美元的衰落和人民币的崛起。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贯圣林在发言中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与美元抗衡,而是为了促使全球金融体系更加有效。

——摘编自王晓真《中美学者谈人民币崛起:人民币国际化改变国际金融格局》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货币发展变化并分析影响世界货币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人民币崛起讨论的积极意义。
8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改革的传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馐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甲午战后,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又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材料四   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一项长期取巨的任务。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在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把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的举措。并从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谈谈你对改革开放地位的认识。
2022-02-22更新 | 2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高中发展共同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返校考试历史试题
9 .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最主要的时代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晚期,英国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亟需建立与远东的中国、印度和南洋的直接贸易关系。除了财政需求外,伊丽莎白政府发展海外贸易的这种诉求由两个现实决定。一个原因是外部的荷兰、葡萄牙等国垄断了通往东方的航路。另一个原因是国内重商主义观念盛行。1599年,以伦敦商人为主体的英国商人提出发展东印度公司的请求符合国家的政治诉求。160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为期15年的公司特许状,标志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正式成立。

——摘编自王军《16—18世纪英国特许公司研究》

材料二   美孚石油公司是美国第一个托拉斯组织,是各公司效仿的对象,也是发展最完善的托拉斯;它不仅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行业垄断,而且经营范围已扩展到铁路、航运、铜业、钢铁、银行等;它在州政府、联邦政府、新闻出版、大学、宗教等领域都有势力;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托拉斯公司,象征着企业的“效益和组织”。同时,美孚石油公司史实际上是一部公司的“非法行为史”,是这只“大手”如何攫取同行的“战利品”,“扼杀其未来发展”的历史。

——摘编自【美】艾达·塔贝尔《美孚石油公司史》

材料三   逆全球化的发生是必然的,也是短暂的。冷战结束以来,欧美国家的政府放任金融资本肆意扩张,不仅导致本国制造业大量外移,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激化,更导致国内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在这样的严峻态势下,代表产业资本家和国家利益的少数政客们试图通过逆全球化手段实施和加快再工业化战略,推动资本向本国的实体经济回流,进而重新牢牢主导全球秩序。逆全球化与其说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逆转,不如说是西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试图扭转不利形势而采取的掩人耳目的短期策略,紧随其后的将是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西方垄断资本将会再次在全球扩张。

——摘编自谢长安等《逆全球化还是新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简析英国政府“亟需建立与远东的中国、印度和南洋的直接贸易关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印度公司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孚石油公司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看待它的“效益”。
(3)作者认为“逆全球化的发生是必然的,也是短暂的。”根据材料三分析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10 . 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选择决定其未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邦德国现代化在确立政治体制的民主制、法治、联邦制和“福利国家”四原则的基础上,还做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其一,政治上“不能脱离西方范围和放弃欧洲一体化的成就”;其二,经济上“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

——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   让我们决心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实验”的地方,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昨天的政府。

——1993 年 1 月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联邦德国经济上“战略选择”的发展模式,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克林顿上台后为实施“大胆、持久实验”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概括这一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有益经验。
2021-09-2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