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四,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及“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7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据新华网报道:当地时间20159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习近平就下阶段中美关系发展提出重要建议,强调要推动中美关系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奥巴马表示,两国在很多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在诸多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愿同中方就相关问题保持密切协调。双方同意继续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对华政策。为此,中国政府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在外交方面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据材料一、二,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3)据材料二、三,归纳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影响战后中美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古代的杰出的帝王在中国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超过重大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爽,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蓄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几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谂经黄河,视察北岸诸险。十一月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回銮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书“万世师表”·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大运河和淮扬河工,接见参与疏泄工程的徽商代表,汪铨等人在扬州陈家湾得到亲见皇帝龙颜,闻其声的荣耀。更者,康熙初期为了镇压三藩动乱和郑成功势力,大量动用了国家财政,这样的状况就促成了有关河工方面徽商的活跃。康熙帝抵达浙江绍兴,祭大禹陵,亲制祭文。

——摘编自曹水宪《康熙帝与徽商的遭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概述秦始皇在行政制度创建方面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巩固汉族地区统治的措施。并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他亲自接见徽商代表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分别概括三位帝王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地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至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很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

材料二   1750年英国人口有1050万,1850年为2750万,1851年,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50.2%,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

材料三   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材料四   1941年,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负责国际事务的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就开始构思旨在恢复国际货币稳定的计划。他认为,世界经济应该建立在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上的竞争。而不是霸权或者闭关锁国,这就是怀特计划,它的真实意图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并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 .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启动“二孩”政策,对我国人口政策作了重大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东汉章帝元和2年下诏,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算:人头税)三岁”,“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唐太宗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清雍正又逐步实行“摊丁入地”,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材料二:孙中山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体现了时代特征。“一百年以来,列强人口增加到很多,……。到一百年以后,如果我们的人口不增加,他们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不但是失去主权,要亡国,中国人并且要被他们民族所消化,还要灭种。”“法国四千万人口,因为能改良农业,所以得中国二十分之一的土地,还能够有饭吃。中国如果能够仿效法国来经营农业,增加出产,……,至少也应该可以养八万万人……”。

新中国对人口问题的看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种种封建社会的残余思想,如“早生贵子”,“五世其昌”,“多福多寿多男子”等等,支配着他们的行动

——马寅初《新人口论》(1957)

材料三:50年代,我国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苏联理论界提出的如下观点:“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表现为人口不断迅速地增长”,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2012年《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指出:如果我们在物质的生产领域放弃了计划经济,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在人的生产领域放弃计划经济了。生育独子化已经产生了四个严重的人口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以及老难所养、老难所依、老难善终这三难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政府鼓励人口增长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评价材料二中孙中山关于人口问题的所述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50年代出现“人口高速增长时期”的原因,并分析当前中国为什么调整人口政策?
6 . 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以上三个步骤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减租减息、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土地流转
D.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2020-01-20更新 | 618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横向打通模块,制作年代尺有助于历史学习。根据下列年代归纳史实,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条件
B.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利于我国外交的发展
D.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任何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只有适合本国国情,不断完善和发展,才是有效的、富有生机的。照搬照抄别国的民主模式,从来不能成功。

——《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论自觉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

材料二   发展民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所承担的历史责任。民主与法治不可分离,正像没有民主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一样,没有法治,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中国的民主有自身的特色,立足中国国情,学习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合理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民主发展的程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民主政治建设既不能滞后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

——俞可平《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材料三   “一国两制”、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的具体实施,为港人制度性民主参政奠定了基础。与以往港督完全由英国政府任命不同,港人通过法定形式参加了特区行政长官的产生过程……港人不仅有权利民主参与香港事务,而且可以通过参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方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民主权利的扩大促使港人提出更高的民主目标,早日实现《香港基本法》的规定,实现港人普选行政长官和立法会议员就成为多数港人的政治愿望。

——摘编自孟庆顺《“一国两制”与港人民主观念的发展》


(1)以中国近代史为限,举例说明材料一中“照搬照抄别国的民主模式,从来不能成功”的正确性。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2019-05-1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定远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考历史试卷
9 . 古代东西方政治文明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制,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如汉,唐那样的地方分权时代,抑或明清那样的的高度粜权时代,都没有改变帝王的独裁专制性质。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

材料二   公民大会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五百人议事会作为常设机构,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

材料三   (欧洲)古典文化中的民主和法制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可以说,中世纪的民主和法律体系,以至近现代社会的民主和法律体系,都是在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经过发展和演变而确立起来的。

——苏格拉底

材料四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分出身,性别、贫富,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也就是参政、议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的权利……

——郭小凌《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官制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点。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制度的积极意义。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识,指出雅典民主制的的局限性。

10 .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岳麓版高中教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表4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迁出至他乡种田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
1820~1849年292900
1850~1879年7215498
1880~1911年156011838
1912~1939年473077396

(2)试归纳材料二中1820~1939年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出的主要趋势,并分析导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最早开始于11~12世纪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15~17世纪,英国又出现了第二次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浪潮。尽管经过了两次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但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0%以上,而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到总人口的75%。

﹣﹣﹣﹣南农促会网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中叶英国人口的变化对其城市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什么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