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4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印度原始佛教追求涅槃,主张修行实践,不拜偶像。魏晋至隋唐期间,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变成了天理轮回、报应不爽的理论。对涅槃超脱的追求变成了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修行实践变成了布施求福。这种变化说明(     
A.封建礼教观念受到冲击B.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C.隋唐统治者推崇佛教D.佛教在中国传播受挫
2023-11-25更新 | 91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知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人类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集中的手工工场,相对于分散的作坊而言,是一种大型的生产组织,它把所有劳动力和不同工序集合在同一场所。在手工工场里,日趋细致的劳动分工已成为生产的基础。这一时期,产生很多发明,采用新的技术,改进生产工具。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对工人的训练和要求,奠定了日后工业化大生产所必备的组织秩序,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手工工场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它面向市场而进行生产。

——改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工业革命前英国手工工场呈现的发展趋势,并概括手工工场的发展为日后工业革命开展而奠定的基础。

材料二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整批整批产业军的统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根据材料二,以“市场”为视角指出进行工业革命的必要性及其重要作用。结合所学,写出当时“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的新生产组织方式及“蒸汽和机器”催生的两样新交通工具。

材料三

第一次技术革命从纽可门的单作用蒸汽机到瓦特的双作用蒸汽机的发明用了72
从发明到应用:蒸汽机为84
第二次技术革命从法拉第的发电机模型开始,到美国人交流电动机发明用了57
从发明到应用:电动机为65年;无线电为35年;雷达为15
第三次技术革命代表性技术电子计算机1946年问世,在30年时间内经历了5代;运转速度增加30多万倍;体积缩小到三分之一
从发明到应用:原子能利用为6年;电子计算机为5年;晶体管为4年;激光器为1
科学知识增长率20世纪50年代每年增长9.5%;60年代为10.6%;80年代为12.5%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3)根据材料三,概括第三次技术革命相对于第一、二次技术革命而言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以科技为视角概述进入20世纪以来出现这些新变化所具备的条件。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到春秋前期,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分为两大部分:上层政治核心部分属于世官,底层社会治理则由乡举里选。虽然世官也有选拔,但其选拔限定在世袭贵族范围内。至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随着时代的变革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军功制和养士(门客)制渐成社会主流。

——摘编自孙录见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材料二   隋朝科举制是在继承察举制的基础之上开创的,虽然二者都有“举荐入仕”的过程,但科举则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考察。唐朝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包括秀才、明经、明法、明算、进士等科,以明经(以经贴为主)、进士(以诗赋为主)两科为重。制举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形式、内容多为临时决定,主要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等科。平民和官员均可参加。至武则天时,又出现了殿试和武举。宋初,统治者不仅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还实施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天子门生”渐成传统。宋神宗时,取消了明经等科,专试进士,并以时务策为主。此外,政府不仅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还对试卷进行糊名、誊录处理。宋代对科举制的重视使天下学子趋之若鹜,各种官办、私办书院相继涌现,不仅推动了以理学和心学为代表的新流派的出现,还引发了社会对书籍的巨大市场需求。

——摘编自李虎《科举制演变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并简述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至宋朝科举制发展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图中变化所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B.疆域历经变动基本定型
C.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D.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5 . 从历史上上治乱兴衰规律中汲取智慧,对于更好地治国理政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初统治者在隋制基础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为唐前期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制度保证。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在唐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起到了抑制门阀、选拔寒庶的作用,成为唐朝兴盛的人事保证。唐初继续施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扶植自耕农,并在此基础上推行租庸调制,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促进了唐前期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主张及其实施效果。
(2)材料二涉及唐朝一系列的制度,以赋税制度为例,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中后期的制度调整,其征税的主要标准有什么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国家政策的什么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你从唐朝的治国理政中可以汲取哪些经验?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2023-08-14更新 | 182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南省衡南县衡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万户)人口(万户)
西汉2470.6859985785
唐代3920410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 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观点。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地区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备注
14世纪欧洲食物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世纪欧美地区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地区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
二战后世界范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食品通用法》
上表内容反映了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在表中能够反映出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学素养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条理清晰)
2024-01-24更新 | 71次组卷 | 26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下·全国·单元测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有学者认为,1919年,英、美、法三国领导人控制着整个世界;而100年之后,将不会再有能够行使类似权力的政治小集团,任何这样的集团将不是由3个西方人组成,而是由世界上7个或8个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的领导人组成。这一观点成立的主要依据是(       
A.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的崛起B.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抗
C.区域集团发展,局部冲突加剧D.力量对比变化,多极化趋势增强
2023-06-12更新 | 360次组卷 | 9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春秋各国,宗室贵族相互倾轧,胜者对待失败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将大家族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由官府析分登记。这一变化说明(     
A.分封制度不断强化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C.伦理道德日益败坏D.社会转型趋势明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