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人类历史纷繁复杂,一切历史都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产生的、发展的、结束的。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语境下,时序意识的表现之一就是在时间的背景下把握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

下表所示为世界近代史上的若干关键词。

“全球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确立”“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亚非拉独立运动”

——摘编自李秦苏《例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序意识的培养策略》等整理

从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同一时间背景下”的关键词,据此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日本发动的对中国和广大亚洲国家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日本理应向亚洲各国家和人民作出道歉和赔偿。 然而, 日本政府却与索赔国讨价还价, 甚至拒绝赔偿, 逃避承担战争赔偿责任。 这与日本在战败后被美军单独占领, 把日本纳入美国的东亚战略不无关系。 从1948年起, 美国开始把其远东重点转向日本, 美国计划把日本培植成为其在亚洲新的反共、反苏基地。朝鲜战争后, 台湾当局又重新得到了美国的重视, 美国虽然 “扶日”但不 “弃蒋”。 美国为防止共产主义在东亚的扩张,准备构建“日台同盟”, 希望台湾和日本能够尽早就和约问题达成一致, 赔偿问题并不在和约的考虑范围之内。

——摘编自徐显芬《未走完的历史和解之路———战后日本的战争赔偿与对外援助》

材料二   作为赔偿者, 日本战后对亚洲国家所付出的战争赔偿与缅、 菲、越、 印尼、 韩等国索赔额相比, 差之甚远。 日本对中国的赔偿仅占我国战争损失6000亿美元的0.0033%。从日本开始战争赔偿的1956年至1961年, 赔偿额不超每年财政预算的1.7%。 1954年至1959年, 以赔偿为契机, 日本把大量产品和成套设备作为赔偿输入东南亚, 为日本产品打开了销路。 日本政府竭力的避免使用 “赔偿” 的概念, 把所赔资金、 劳务和商品的提供都称为 “经济合作”。从而通过概念的转换,把日本必须被动履行的战争赔偿义务, 变成了主动提供的 “善行义举”。 这更加强了日本国内 “集体无罪责” 的潜意识,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战后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战争罪责、美化侵略历史的思潮卷土重来的社会条件。 日本逃避战争赔偿责任的做法,使日本至今对战争责任、历史认识等问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摘编自孙琳《日本未承担战争赔偿责任的原因分析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日本逃避承担战争赔偿责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日本逃避承担战争赔偿责任带来的影响。
2024-01-1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伐战争引发政权更迭,南北易势,从此中国进入国民党统治时期。政权鼎革使社会上出现了 “革命军北伐、司法官南伐”现象。这既与奉系张作霖势力控制北京政府推行高压政治有关,也与国民党的境遇有关。国民党虽几经改组,但其思想纷歧、组织散漫、人员庞杂、党力低下可谓痼疾。随着北伐战争迅速推进,国民党控制地域急剧扩大,管理与建设人才严重不足,与北方势力妥协过程中使大量的北方官僚、政客进入国民党政权中。历届民国政府均谋求撤废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1927年南北政权鼎革后,在撤废领事裁判权的外部压力下, 南京政府只能在接续北京政府司法系统的基础上继续展开工作, 而无法真正另起炉灶。受“司法独立”思想的影响,司法官员不得参加政党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这种“司法不党”理念也影响了司法官南伐。

政权鼎革中司法人事延续,有利于承续北京政府司法基础,实现国家司法运转的平稳过渡,但对国民党而言,也带来很多问题。这些司法人员与国民党并无渊源,对国民党理念与统治方式未必认同,“反党”现象频发;以北京政府司法官员为班底的南京政府司法系统,无法成为国民党政治斗争的有力工具。

-----摘编自李在全《革命军北伐,司法官南伐——-1927年前后的政权鼎革与司法人事延续》


(1)根据材料,概括司法官南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法官南伐的影响。
2024-01-1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体育休闲活动获得极大的发展,不仅形式丰富多彩,而且以多种方式存在。蹴鞠因其比赛风格、方法的改进,成为了一种兼具技能性与表演性的体育休闲活动。每到春天,市民纷纷奔向园圃去踢球,东京汴梁出现“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的景象。如果说蹴鞠是一种较为轻松的体育休闲运动,那么相扑则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强身健体的运动,同样深得宋代市民的喜欢和认可。水上体育运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据《梦梁录》载:朝廷每年都举行规模宏大的龙舟竞标、水秋千、掷水球、弄潮等形式多样的水上娱乐活动,丰富了百姓的娱乐生活。

———摘编自韩颖《宋代休闲生活初探》

材料二   伴随着各项体育休闲活动的开展和活跃,南宋体育休闲娱乐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并呈现出独有的魅力,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特点。“瓦舍”的发展,为体育表演和体育观赏活动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代表着体育休闲娱乐性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瓦市相扑者,……以图揉手之资”,体育表演也成为了一种可以赚钱谋生的手段。不管是在街头巷尾的体育表演,还是各大瓦舍勾栏中的体育表演都会采用商业化的宣传方式,这些都为当时的体育休闲注入了商业化的特性。而前去观看体育表演、进行体育休闲消费的观众更是数不胜数,使得在当时观看体育表演呈现出“诸棚看人,日日如是”的热闹场面。

——摘编自昃晨晨《南宋市民群体的休闲生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体育休闲活动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体育休闲活动的特点和影响。
2024-01-14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派在各类新式学堂设置科学课程的同时,也并未忽视“中学”课程。而与科学课程的设置相比,“中学”课程的设置更正规,更完备。《西学》中曾说:洋务学堂“要亦不过只学语言文字,若夫天文,舆地,算术,化学只不过初习皮毛而矣”。新式学堂从一开始就受到招生的困扰,“世家子弟皆不屑就,恒招募宴人(穷人)子,下及舆台贱役之子弟,入充学生”;而且,即便进入新式学堂中学习,学生仍孜孜于四书五经以便猎取科举功名,对近代科学知识并不十分感兴趣。洋务派创办的学校都属于中等专业学校性质,竟没有一所普通的小学和中学,这体现了洋务派急功近利的办学方针。

——摘编自王冬凌《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产生及主要特征》

材料二   “科学家”(scientist)这一英文单词是由剑桥学者威廉·惠威尔于1834年所创造的,后来它专指某一类专家和职业。这一名词的诞生也从侧面表明了19世纪科学的巨变。19世纪下半叶,基于自然的基本物理学法则的知识基本形成。许多科学家、神学家之间开始形成彼此相对分离的关系,产生了一种在和平共处的环境中各自追求目标的崭新的热情,柏拉图“一切真正的问题都有一个而且只有一个真正的答案”的理想开始受到质疑。19世纪末,物理学的发展推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20世纪初最终形成,这使得科学界承认,对于实在的理论的表述是一项远比从前辈们那里继承要复杂得多的事业。关于占统治地位的世界之决定论的机械观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变化着的不确定的世界,这使人们的信心不断增强,激励着科学家持续不断地去探索,这种探索又为科学教育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摘编自新乔、赵晓宁等《近代科学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新式学堂科学教育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洋务新式学堂的科学教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科学教育发展的有利因素。
2023-02-09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两级制……秦有四十多郡,中央直接管理问题不大,西汉时疆域逐渐开拓,郡国的设置日益增多。汉武帝时达到了一百多个,中央直接管理就有些麻烦。于是,武帝时全国设十三部(后亦称州),设部刺史,再加上京城的司隶校尉,共十四个……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州刺史或州牧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从此,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变成了州、郡、县三级……机构重叠,人员膨胀,所谓"十羊九牧",十分不便。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二   晚清以来,流民大量涌入东北,清政府也逐渐放宽封禁政策,招民开垦,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日俄战争后,边疆局势急剧恶化。面对“外有强邻逼处,内有马贼横行”的危局,从封疆大吏到普通知识分子,纷纷呼吁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的军府制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裁三省将军,设立东三省总督,总督之下设三巡抚,分管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行省下分设道、府、厅、州、县等地方民治机构。其中,东三省所设之道,多数为分巡道兼兵备衔,道员兼辖招民招垦、旗民交涉以及蒙务、商务、税收等。道本身具有监察职能,部分道还受理中外交涉事务。道的设置有益于东三省由军府制向行省制过渡及开发边疆、缓解危机。

——摘编王景《清末东三省道设置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地方管理机制变动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汉代及之后地方行政机构层级增多带来的不利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行政制度的原因,并简析晚清政府在东三省设置道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统治者采用政治、经济、行政等手段以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地方官在其辖境内劝农时,大力推广江浙一带先进的耕作技术。自真宗朝始,政府大力推广占城稻,提高了水田的抗旱能力;采用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具体的技术指导,推广稻麦二熟制;广泛种植桑麻、木棉、苎麻等经济作物。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宋代农业得到巨大发展,为宋朝经济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周方高、宋惠聪《略论宋代的农业技术推广》

材料二     元代统治者在中央设大司农司等机构,专掌农桑水利事务。并且常派出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各地,规定“凡河渠之利,委本处正官一员,以时浚治”。同时将牧场拨给农民,听民自垦荒地,并规定免除一切劳役、赋税。如中统二年七月“敕怀孟牧地,听民耕垦”。地处边疆的云南曲靖等路遂“野无荒闲,人皆力耕,地富饶好”。边镇腹里皆置屯田处所,“由是而天下无不可屯之兵,无不可耕之地矣”。辽阳戍兵原每岁需海道运米十万石供给,实行屯田后,“耕渔自养,粮不须给”。十多种农业科学专著被朝廷刊印后,付诸路转运司,以助民务。总之,元代农业在前朝基础上仍有较快发展。

——摘编自谢天祯《论元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业技术推广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代相比,元代重农措施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善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历程

时期

发展概况

公元前22世纪至秦汉时期

这是水利工程的起源和第一次建设高潮时期,也是防洪治河和各种类型灌排工程的兴盛时期;都江堰、灵渠等,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

三国至唐宋时期

这是传统水利高度发展时期。在历代水利建设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水利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水利技术的高峰,并位居中世纪世界水利技术的前列

元明清时期

这是我国水利的普及和传统水利的总结时期。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工程主要由地方或民众自办,以小型为主,大型工程少见。由政府或军队主持的农田水利项目则以畿辅营田(今河北省)声势最大,为的是促进京畿地区农业发展,以减少每年大量的南粮北运的负担

——摘编自郭涛《中国古代水利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新中国建国初期,水利工作以治理淮河为中心任务,解决当时江河水患最突出的问题。19515月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大大推动了当时的水利建设。到20世纪70年代末,总体上实现了对江河、湖泊水情的控制。不仅有利于减少洪涝、干旱等灾害,而且达到了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显著效果。由此江河洪水基本形成由人控制、服从人的设计和摆布的格局,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摘编自张岳《新中国水利回顾与展望——水利辉煌60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的成就和主要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81年,在总结大学士桂萼、提督都御史陶讲、江西巡抚刘光济以及海瑞等人的经验基础上,张居正一手制定并推行实施了“一条鞭法”。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一条鞭法”实施后,史料记载,正德初年到万历五年,明朝国库存银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一条鞭法”从不同角度降低了征税成本,扩大了总量,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的矛盾。

——摘编自王颖《“一条鞭法”的税收研究》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以下简称《农业税条例》)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63日通过并施行的。1983年,根据《农业税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对农林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若干规定》,开征农林特产农业税,1994改为农业特产农业税(简称农业特产税)。《农业税条例》实施期间,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同时,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差距逐步扩大,“三农”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央决定,2004年,开始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在吉林、黑龙江两省进行了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其他省份进行了降低农业税税率试点。2005年,中央继续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全面取消牧业税,并明确2006年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

——摘编自刘积斌《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议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代实施“一条鞭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农业税的变化并说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3-02-08更新 | 241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2-06-09更新 | 10241次组卷 | 54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十二次模拟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