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圣经》对西欧的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其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形成于中世纪的《罗兰之歌》《尼伯龙根之歌》,主要歌颂中世纪骑士英勇善战,视死如归,无条件的忠诚于国王和自己的国家。以上作品对骑士阶层的歌颂折射出(     
A.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B.西欧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
C.西欧基督教会的黑暗统治D.西欧骑士阶层的道德理想
7日内更新 | 25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40年11月,国民政府完全停发中共方面的抗日军饷,对海外华侨和后方进步人士的捐款也停止向边区汇兑。这样,外援断绝,边区财政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在严峻的情势下,党中央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这一举措(     
A.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促使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C.巩固了抗日民主联合政府D.坚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战决心
2024-06-1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贤人之学,由教而人者也,人道也,人之所以得名,以其仁也”。因此之计,教育的要求是培养那种“能自振拔而有为”“因其志节而激厉,裁抑之以进于道”的人。“人须气魄大,刚强有为底(的)人,方做得事成”。朱熹反对把学生培养成“乡愿”式的人物,即那这种只会奉承拍马,看权势者颜色行事的人,主张培养“狂捐”、性格耿直之士。朱熹认为“今人须先立个志趣始得,还当自家要做甚么人,是要苟简做个人。……作文字须是靠实说得有条理乃好,不可驾空细巧,大率要七分实、三分文,如欧公(欧阳修)文字好者只是靠实而有条理。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

——摘编自黄于《晦庵朱先生状行》

材料二   1912年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政府教育总长后不久,即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是根据清末学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宗旨而加以修正,改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五项”。其本质意在兼采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以打破两千年墨守孔学的旧习。蔡元培从哲学高度较深入地分析了自己对世界及人生的认识。“则所谓人生者,始合于世界进化之公例,而有真正之价值。”他反对君子时代用一个人或一部分人奴役受教育者以供其驱使的教育方针,认为教育应有其崇高的目的,教育应脱离政治的控制和宗教的影响。

——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材料三   毛泽东同志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观点,他强调坚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关于智育,毛泽东同志也一直十分重视,早在1941年就对革命干部提出要能看能写,掌握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这是做好革命工作和学好革命理论的基础。在全国解放前夕,针对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即将来临的形势,毛泽东谆谆教导干部“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习经济工作。”

——孙永生刘永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湖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教育观的内涵并阐述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特征,并对这一教育思想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认识。
2024-06-0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4 . 2024年3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主题为“打破僵局:重塑两极分化世界中的合作”的《人类发展报告》指出,2023—2024年全球不均衡的发展正在让最贫困的群体进一步掉队,这种现象必须通过集体行动加以解决,“去全球化”既不可行也不现实。该报告旨在(     
A.强调重塑国家之间的合作B.主张消除国家之间的隔阂
C.加强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024-06-04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20世纪30年代围绕中国社会史的有关问题,中国史学界掀起了一场大论战,此次论战从史学角度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此次论战的展开(     
A.说明史学须满足现实政治的需要B.反映史学发展与政治进程的联系
C.表明外来文明传播推动史学发展D.标志着中国史学的马克思主义化
2024-06-04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6 .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采取军功爵制使秦人“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成为秦统一六国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秦统一后不过十余年,由河南阳城派往渔阳(今北京地区附近)的戍卒却揭竿而起反抗“暴秦”,这反映了(     
A.官僚政治的弊端B.大一统下的新矛盾C.政治变革的局限D.经济基础的封建化
2024-06-04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7 .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的50多年时间里,大量提议议会下院改革的法案没有一个获得通过。有些城镇规定拥有一定不动产的居民,才有被提名的权利。在1820年左右,英国下院超过半数的议员实际上是由近500名大土地贵族选出的,这些大贵族多数又是议会上院的议员。这种“上院选举下院”的情况表明,当时的英国(     
A.土地贵族依然把持国家政治权利B.封建势力阻碍了工业革命
C.政党政治加剧了议会的政治分裂D.君主立宪制遭受重大冲击
2024-05-15更新 | 400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二 )历史试题
8 . 国际话语权建设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阶段外交话语的构建及成果

时期构建方式外交话语部分外交成果
1949—1978年自主独立构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反殖、反霸、反帝”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缓和;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1979—2008年借用西方话语构建和平与发展;“全方位”;“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中美建交;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加入WTO
2008年至今创造性构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亲、诚、惠、容”;“新型国际关系”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承办了奥运会、亚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先后举办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摘编自李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演进逻辑、构建维度与现实挑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当代外交史,围绕“中国国际话语权”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9 .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乾、嘉时期,知古不知今、言内不言外的现象非常严重,甚至“大地理学家,竟仅以专长考古闻也”。道光中叶以后,具有“边徼或域外地理学⋯⋯遂成道光间显学”。这一显学(       
A.是经世致用理念的延续B.根源于边疆危机的加深
C.反映近代学科体系调整D.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的壁画也发生了地域性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区艺术传统的多样性。许多壁画创作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与北方少数民族、江南等地区的艺术中常见的各种手法相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国独特壁画风格的发展,也对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王芷冉《民族融合视域下魏晋南北朝壁画创作研究》

材料二   早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墓葬壁画主要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的反映,随着契丹民族的崛起和进入中国北方地区,辽代中后期墓葬壁画逐渐显露出同中原文化趋同的特点。

——摘编自石惠杰等《北方游牧民族古代壁画及其发展现状》

材料三   五代十国时期壁画图像主题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展现了极大的自由性和区域性特点。宋代墓室壁画风格有别于唐代墓室壁画中森严的礼制规范,在题材上丰富多样,且更加生活化,宋代成为继汉唐以后壁画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高峰期。

——摘编自金凡茜《宋代墓室壁画中世俗之美演变的成因分析》

(1)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原因。
(2)指出古代壁画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谈谈古代壁画的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