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 道试题
1 . 材料阅读,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魏国改革家)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一一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的曼彻斯特从一个瘟疫肆虐的乡下小镇演变成工业重地。18世纪60年代,第一家棉纺厂创立,第一条运河开工兴建。1776年运河延至利物浦海港,开通远海。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该城的棉纺厂在1802年有52家,1809年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当时的棉都曼彻斯特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此曼彻斯特及整个世界的面貌改观。

       一一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材料三   美国200年前是一个不毛之地,现在雄冠全球。其经济的第一次重要转型,是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当时最重要的产业是石油、冶炼、钢铁、化工等,美国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公司,美孚石油、通用电器、杜邦化工,他们都是通过资本市场这个平台上迅速崛起的。其经济的第二次重要转型,是在二十世纪的最后30年,美国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在PC、电信、互联网、生物制药等四大新兴产业中,独占鳌头,而这些产业中的每一个领头羊,微软、思科、朗讯、谷歌,无一例外,几乎全部依托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发现和推动。……经济转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程,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下,是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美国生产要素交换的速度和效率是其他国家无法匹敌的。

       ——摘编自《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转型与突破》


(1)材料一所述现象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由此(指原因)带来的主要变化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简述曼彻斯特发展成近代城市的因素。曼城的变化体现了英国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2020-07-2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5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许多的过往值得我们反思。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以“中国在汉以后的几千年几乎没有显著进展”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停滞论”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发动侵华战争在文化上的一个借口。他们认为日本不仅在经济和军事“站在东亚的前端”,在文化方面也“最能继承东亚传统”,日本的文化必须越出国境去发展。有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公然叫嚣,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给中国“补血”,“增元气”,“犹如行荷尔蒙之注射”。

——邢丽雅《近代以来日本人的中国观》


(1)材料一中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认为的侵华合理性在于何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争。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力地遏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出两个战场的两场著名战役并说明各自在“遏制日军侵华步伐”方面所起的作用。

材料三 2014年9月9日,由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第十次一年一度“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在东京发布。调查结果显示:两国公众继续看重中日关系,但对两国关系现状认可度达近十年最低;中日双方相互好感度有升有降,总体难言乐观;领土问题对公众影响出现一定程度弱化;新话题备受关注,“大气污染”在日超过“钓鱼岛”成为关注首选;两国民众看重民间对话和交流对改善中日关系作用;双方对经济合作态度稳定,但认识分歧有所扩大;中日双方了解彼此的渠道在朝多样化发展。

——《中国日报》2014年9月9日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认识。
2020-07-1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5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阶层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位置的变化,包括社会地位的上升或下降、社会位置的移进或移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经此项制度(注:科举制)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渐渐门第衰落,整个政府转移到平民社会手里。……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按年开科,不断新陈代谢。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作用。结合所学阐释科举制在明清时期的发展。

材料二   1801年,英国还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各类城镇,到十九世纪中,城镇人口已达全国人口半数。在迅速成长起来的城市中,产生了一个以工资为生的工业无产阶级,与他们同时产生的是英国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商业资产阶级也伴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壮大起来,他们与工业资产阶级共同组成了“中间阶级”的核心和主力。到三十年代,英国整个社会已经明显地重新分裂组合为三大主要的对立力量: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和下层工资劳动者。作为“中间阶级”的工商业资产阶级是力量成长对快的集团,工商业形式的资本相对于土地资本的优越性已经日益显现。

——据潘润涵、张执中《工业革命与英国社会的近代化》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社会阶层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指出这种变化给英国政治进程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主编陆学艺教授认为:“当代中国经历了五次结构性的社会大流动:第一次是1949年至1956年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重塑,这种重塑实际上意味着原有阶级阶层关系和位序结构的彻底颠覆。……第四次是1978年至1991年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的转换,不仅原来的阶层发生了分化,新的阶层也开始出现。第五次是1992年以来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初步成型,形成了一种由十个主要基于职业的社会阶层组成的新阶层结构,在该结构中,不同阶层所处的等级位序也初步被确立起来。”


(3)据材料三举出一例影响第一次社会大流动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一事件如何重塑“社会阶级阶层关系”。分析后两次社会大流动反映了怎样的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社会发展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0-04-07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重庆市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5月月考(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首届世界博览会。博览会采取样品展示、邀请他国参展,以扩大对外贸易。伦敦世博会共有来自10个国家约10万件展品参展,展品包括大功率蒸汽机、高速汽轮船、机床等,展览历时164天,吸引了630万人参观。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展出了电缆、印刷机、打字机等;1900年法国巴黎举办“世纪回眸”世博会,展出大型发电机和无线电收发报机,彼时的世博会成为争夺世界市场的场所,也寄予了一个国家登上历史舞台、争夺中心地位的冲动。

——摘编自乔兆红《世界博览会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

材料二 1957年4月,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开幕,分设工业品、纺织品、食品、手工艺品、土特产品5个展馆,13个省市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团参展,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采购商到会成交金额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1972年广交会到会美商有42人,1983年中外合资企业首次参会。1999年获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首次亮相,机电产品出口成交首次超过轻工工艺品,居成交第一位。2007年开始设立进口展区,正式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2009年,209个国家和地区的16.5万名采购商到会,出口成交额为262.3亿美元。

——摘编自孟红《“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的沧桑巨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世界博览会的特点并分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广交会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得到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时尚,它是一种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现象。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时尚元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摘自(《诗经.秦风.无衣》


(1)指出材料一中秦国的社会风尚。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公元前4世纪中晚期盛行的原因。

材料二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丈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居珞《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2)指出材料二中“魏晋风度”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在书法、绘画、思想领域的突出表现。

材料三   外在自由、政治自由和内心自由,这些贵族精神的传统,在英国贵族那里通过与国王的抗争,保存了下来。

       ——许纪霖《平民时代的贵族精神》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法制发展的角度,简述十七、十八世纪英国贵族为了追求自由同国王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综上,谈谈你对时尚的认识。
2020-04-0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二诊模拟历史试题

6 . 材料   1919年列宁提出“和平共处”思想,认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是完全可能的,这成为苏俄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利用1922年参加热那亚国际会议的大好时机,苏俄代表团积极推动苏德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就苏德两国以最惠国原则发展贸易和经济合作等问题做了一系列规定,条约签订后,波兰及小协约国纷纷向苏俄靠近,到1925年底,已有22个国家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签订的各种条约和协定达40多个。同时,这也是德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在国际上第一次被人放在平底地位上进行政治对话,到1922年底,德国对苏俄的出口额增加了一倍多,来自苏俄的进口额增加了十三倍以上。

——摘编自孙祥秀《苏德<拉巴洛条约>简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积极推动《拉巴洛条约》签订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拉巴洛条约》签订的意义。
2019-10-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2月28日,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军事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兵变。起事者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表达了全俄特别是农民对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苏俄政府没有与起事者进行过妥协性谈判。3月8日,苏俄政府军队正式开始向喀琅施塔得发动进攻,经过多次推迟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也在这一天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收取代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在严厉镇压起事者的同时,俄共(布)还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责令立即解散一切不论何种政纲组成的小集团,以争取最大限度的党内团结。3月18日,政府军队最终攻陷喀琅施塔得,镇压了叛乱。

——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奉命北移,5~14日在皖南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袭击而遭受重创,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7日,国民党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其番号并部署更大规模的“进剿”八路军、新四军的行动。

皖南事变突发后,中共中央一开始确曾存在过激思想,试图全盘破裂与国民党的关系。即便如此,中共中央依然以抗战大局为重,从实际出发,竭力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皖南事变,确定了“政治上取全面攻势,军事上取守势”的方针。一攻一守,方能做到既有对国民党的反攻,又不至于完全破裂国共合作统一战线。1月20日,中共中央重建新四军军部,并提出了政治解决事变的办法;在军事上积极防御,力争主动;揭露事变真相,争取舆论支持。在共产党的斗争下,国民党“保证”“以后绝无剿共军事”。

——摘编自吴永《困境与危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危机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应对喀琅施塔得叛乱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中央应对皖南事变思路的变化、所采取的策略及其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正确应对危机”的认识。
2019-10-15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游记》是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记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和游历中国的长编游记。它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马可·波罗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他的足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他在《游记》中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

《马可波罗游记》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马可・波罗游记》的感想。(要求:围绕材料中的内容,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19-06-05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八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艺徒制是古代职业教育中最为普遍的形式。徒弟对师傅唯命是从,师傅则将所掌握的技术经验用专业性的行话传授徒弟。技术传授没有模式,依靠师徒之间心理的传投和领悟。其内容盖工作的每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艺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学生不注重学历,只注重其就业价值,只重视操作而不重视理论的追寻。学徒主要是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为了保证技艺和秘诀的代代相传,学徒视师如父,师傅视徒如子。师傅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为党争的需要或其他原因,对技艺的传授层层设限,甚至不将一些特殊高超的技艺传授给徒弟,导致一些技艺的失传。

——孙立家《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一艺徒制》

材料二 近代职业技术教育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从19世纪60年代起,民族危机严变,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军事工业,为这类企业培养相应的技术人英的职业教育也随之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救国思潮兴起,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诞生,聚了当时教育界、实业界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由政府主持建立近代新职业教育体制,仿效日本、美国的教育在中国建立了新的学制,并且把职业教育的某些做法渗透到通中小学教育之中。

——摘编自俞启定《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形成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艺徒制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艺徒制相比、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
2019-06-05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八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175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决定将大批重要文物集中收藏,遂建立了大英博物馆,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大英博物馆收藏了珍贵文物数百万件,包括古埃及木乃伊、古希腊雕像、古罗马遗迹、美洲石器等,有些文物的收藏量仅次于甚至超过文物原生地。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中国文物,如英国冒险家斯坦因从敦煌盗取的大量文物。一战后博物馆成立了研究实验室,报告收藏品的状况并进行修复和保存,许多被破坏的文物在修复者和先进仪器的帮助下重获新生。

——摘编自中文百科在线“大英博物馆”词条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中国官员在参观了外国博物馆后正面肯定了其对开启民智的积极作用,维新派更是提出了开设博物馆的具体设想。实业家张謇意识到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于1905年创办了以“为本校师范生备物理上的实验,为地方人民广农业上的知识”为宗旨的南通博物苑。在该时期,中国博物馆多以介绍各行业发展状况的“劝业型”和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型”为主,以为富国强民之助,人们更看重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而非收藏特性。1933年,国民政府决定在南京建立中央博物院,下设自然、人文和工艺三馆,并明确提出“自然馆中……求其利用中国材料   。人文馆中,求能系统的表示世界文化之演进,中国民族之演进。工艺馆中,表示物质文化之精要,尤其关于国防者,用以激励国人。”40年代,中华民国教育部通令全国,要求各省都要成立科学馆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省博物馆就是在原科学博物馆或科学馆基础上重建的。

——摘编自黄春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英博物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博物馆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