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明代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务的官员,称谓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官员的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涉及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B.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
C.封建统治危机曰益增多D.地方自主权力得到加强
2021-08-23更新 | 152次组卷 | 26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中历史高考精准滚动试卷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明、清先后出现两次“研究日本”的高潮。明嘉靖、万历年间,因楼寇海患,《筹海图编》和《日本考》等研究日本的专著问世;清末,随着日本侵华加剧,再次引发“研究日本”热。这表明当时
A.知识分子的治学特征之一是研究经世学问
B.政府大力提倡知识分子研究中日外交关系
C.知识分子的研究重心在于改善中日的关系
D.知识分子持天朝上国的心态研究日本变化
3 . 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原属东川地区的汉中不再归属四川,划给了陕西行省。根据材料推测,元朝重新划定地方行政边界的目的是
A.扩大行省管辖范围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D.维护民族团结

4 . 材料一 在处理战败德国问题上,美、英、苏三国首脑确立了“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保证德国从此永远不能破坏世界和平”的原则……德国人必须为他们曾经犯下的“可怕的罪行”赎罪;“在民主和和平的基础上永久地重建他们的生活。”通过“非军事化”“非卡特尔化”和“非纳粹化”彻底改造德国。西方大国加强对西占区的中小学育体制、教学内容和师资改造,促使德国人反思在“国家”“民族”的名义下被引入歧途,认识德意志的极端民族主义、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好战精神对其他民族和对德意志民族自己所造成的巨大恶果。

材料二 1946年下半年以后,西方尤其是美国决策者目益认识到要对付苏联的威脉和促进欧洲的经济复兴,必须利用德国的潜力,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重建德国,让西德全面融入西方。从某种意义上说,按照西方的自由民主原则对德国的政治重建是保证德国“西方化”的根基与基础。

——摘编自陈晓緯主编《德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后初期美、英、法处理战败德国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英、法对西德策略转变的主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建筑是沉默的历史。“法国史学之父”儒勒·米什莱曾说:“巴黎圣母院本身便是一部历史书”,它目睹了法国大革命的风风雨雨,它亲历了拿破仑称帝的加冕仪式,它承载了二战结束举行的巴黎解放典礼、宣读着二战胜利的赞美诗,它成为戴高乐将军国葬的圣殿;雨果笔下它是美与丑、崇高与卑鄙、光明与黑暗并存的象征。材料反映巴黎圣母院
A.深陷在民族主义和普世价值观的矛盾冲突之中
B.是统合法国历史、社会、文化信仰的文化符号
C.成为法国“自由、平等、博爱、理性”的象征
D.见证了法兰西从专制走向共和的艰难复兴历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兴起,西方许多国家质疑全球化道路,美国不再高擎贸易自由化的大旗,出现“内顾型发展”趋势,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国优先”战略得到了国内民众的支持。这主要因为
A.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利益分配的不均衡
B.全球化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C.旧的国际秩序左右着全球化发展进程
D.西方国家普遍反对全球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十二铜表法》规定:“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前326年《博埃得里亚法》规定:所有债务奴隶“除了那些因犯罪而受罚的人外,任何仍在接受惩罚的人均不应受捆缚或监禁,所欠的钱款应当用债务人的财产而不是躯体来偿还。”这一变化反映了罗马法
A.确立了债权人不承担债务风险的理念
B.强化了债权人的风险责任意识
C.由人身性债权逐渐向财产性债权过渡
D.成为现代债权制度的法律依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指出;“中国人民将和美英苏法各大国的人民,……共同建设一个‘巩固的与持久的’世界和平”;国民党六大的外交决议案写道:“世界和平之组织,已于旧金山会议见其端倪,吾国将不吝一切之努力,以助成集体安全永久和平之确立。”这表明当时
A.国共两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B.国共两党内外政策达成了一致
C.中国已得到世界大国的认同
D.抗战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历史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51年,世界首届博览会在英国召开,博览会会场“水晶宫”完全由玻璃和钢铁建成,水晶宫内陈列着约1.4万家厂商提供的展品,其中,英国的展品约占一半,有自动纺纱机、织布机,700马力的海船发动机,31吨重的火车头,举重1144吨的水压机,各种起重机、压力机、汽锤、机床、汽船模型,引人注目的是大厅入口处陈列一块24吨重的整体煤块和蒸汽机,除此之外,如床单、水壶、铁制壁炉、钢笔、1840年在英国发行的世界首枚邮票等过去属于“奢华”的物品,也成为博览会展示品种繁多的大众消费品。外国提供的展品几乎都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参观博览会后写道:“它的壮丽不是指某件物品,而是由所有东西组成的天下独一无二的大会聚;在这里你能找到人类工业所能创造的所有东西……工业资本主义的力量,犹如一双超自然的手,将这次博览会的展品装扮得色彩缤纷,魅力四溢。”

——摘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世界近代史上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前期,实行官职名衔与其具体从事工作的分离,造成官职中纷繁复杂、名实不符的现象。宋神宗年间改革官制,从“正名”入手,改变诸司官员名衔与实职分离的状况,全面调整中央官僚制度,划分权限,对“领空名者一切罢去”;将原有散官名称加以改造,形成新的一套寄禄阶称谓;选拔官员的途径有科举考试、学校考选、恩荫补官、吏员出职、杂色补官等。

材料二 宋代对于在任官员的考核(当时称为“考课”或“课绩”),以“循名责实”为目标,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进行综合评定;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格勤匪悍"构成德行“四善”;课绩比较重视才干的考查核实,力求做到“凡职皆有课,几课皆责实”,官员在申报课绩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绩”、“实迹”,由负责部门核验填报内容,作为课绩定等的主要依据;课绩定等通常根据职务高低要冗等既定因素,对绝大多数官员因定“常考”,能力绩效互不相同,考第却无不同,这从根本上违背了“黜陟能否”的精神,全然失去了针对性与激励的意义。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神宗年间官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代官员考评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