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7 道试题
1 . 《晋书·王敦传》中记载:“(王敦)在武昌,以地荒粟少,求转徙于江南,于是江州及会稽、吴兴等郡民多往依之。”这种情景(     
A.缘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C.阻碍了经济重心南移D.得益于休养生息政策
2024-06-0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柞水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练考(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2002年出土近3万枚湘西里耶秦简,涉及秦朝当时政治、经济、邮传等各个方面。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秦朝管辖湘西地区的是“黔中郡”。但里耶秦简的记载证明当时不存在“黔中郡”,湘西地区是由“庭郡”管理的,《汉书》记载亦佐证了这一结论。材料说明(     
A.实物史料决定史学研究结论B.《汉书》内容更具史料价值
C.考古成就利于探寻历史真相D.秦朝的原有认知不具科学性
3 . “稷下学宫”

20世纪以前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稷下学宫”这个概念,部分专家考证,现在能查到的最早的“稷下学宫”一词来自1944年郭沫若写的《庄子的批判》一书。结合文献和目前考古勘探发掘成果来看,多数学者认为齐故城小城西门外侧建筑基址群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稷下学宫”。

下表为历史文献中关于“稷下学宫”的记载

西汉《史记》“高门大屋”
西汉《盐铁论》“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极下先生千有余人。”
东汉《中论》“昔齐桓公田午(前374—前357在位)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
北宋《稷下赋》“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北宋《太平寰宇记》“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
综合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对“稷下学宫”这一历史概念进行说明。
2024-05-14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卷
4 . 成书于东汉的《风俗通义》记载这样一件事:杜士娶亲,张妙到杜士家做客。酒宴后“张妙缚杜士,捶二十下,又悬足指”,结果杜士死亡。当时精通《尚书》的鲍昱为汝南太守,对此案进行判决说:“酒后相戏,原其本心,无贼害之意,宜减死。”造成鲍昱如此断案的主要原因是(     
A.东汉时期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备B.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
C.黄老无为思想是汉代治国理念D.豪强地主干预司法实践
2024-05-1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县城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5 . 宋代《梦粱录》卷十六“面食店”条记载:“向者汴京开南食面店、川饭分茶,以备江南往来士夫,谓其不便北食故耳。南渡以来,几二百余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这反映出宋代(     
A.各民族习俗差别缩小B.官府引导百姓生活方式
C.南北区域文化的融合D.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2024-05-13更新 | 33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6 . 据记载:“汉代(广西)合浦的桑蚕半稼,其织半耕……一亩之桑,获丝三十八斤”,“交趾、蕃夷皆来市焉,虽赋重困穷,民未至庐室空,舟楫之繁庶,胜于他所。”这表明,汉代合浦地区(     
A.农耕发展自然条件优越B.朝贡贸易以经济利益为导向
C.外贸发展影响经济结构D.赋税收入仰赖海上丝路贸易
2024-05-1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市高新中学,安中分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7 . 乾隆时《吴江县志》记载,该县平望镇“宋元间,两岸邸肆间列以便行旅;明初居民千百家,百货贸易如小邑;然自弘治迄今,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千艘万舸远近毕集,俗以小枫桥称之”。由此可推知,明清时期(     
A.区域贸易网络形成B.市镇经济开始崛起
C.对外贸易空前繁荣D.精耕细作普遍推广
8 . 据《山西外贸志稿》记载:清光绪年间,山西省交城县是有名的毛皮集散地,毛皮加工业发达。其中“交字毛”品质优良,出产量大,蜚声海外。洋行及买办纷至沓来,竞相搜购攫取,将收购的大量皮毛输往天津口岸出境。这说明该地区(     
A.经济形态发生转变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C.商品结构的多元化D.传统手工业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
9 . 据乾隆年间《博山县志》记载:“博山地寡民贫,多凿井穿洞(采煤),以资其利……其主事者必曰井头,率徒下攻者曰洞头,收发钱财者曰帐房,此三人者,权莫大焉。输钱出份者谓之攻主。”据此可知当时(     
A.手工业技术提高B.采煤业出现专业化
C.劳动力市场完善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024-06-0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头会箕敛”在现代汉语中是形容赋税繁重的成语。史书记载:“吏到其家,人头数数出谷,以箕敛之。”下列赋税制度与其记载最为接近的是(     
A.口赋B.“税民资”C.租调D.“科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