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06 道试题
1 . 唐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     
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
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北宋张方平所撰《乐全集》中记载:成都大慈寺有“九十六院,地居冲会,百工列肆,市声如雷”,僧道们“贮积谋利,坐列市贩”。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佛教盛行对儒学的冲击
C.市民文化的兴起D.封建政府放松人身控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记载:“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这表明,当时射箭活动(       
A.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B.承载了多重社会功能
C.在江南地区逐渐衰落D.受到世族儒生的轻视
4 . 《史记》记载,秦统一后,废除原六国各种形制和材料的货币,推行了统一的铜币半两钱。但《史记》中又有“各随时而轻重无常”的描述,后世出土的铜钱也符合此说;据睡虎地秦简记载,秦代符合标准的织布也可作货币。这反映出(     
A.秦朝实际货币政策比较灵活B.《史记》的记载比较混乱
C.当时法定发行货币包括实物D.秦朝工商业发展较迟缓
2023-05-29更新 | 410次组卷 | 9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3届高三信息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都城纪胜》记载,临安的茶馆三教九流汇聚,不仅张挂名人书画,插四时花,还有弦歌和说书。对茶馆主来说,茶水费的收入有限,故他们往往兼营其它生意,如兼卖酒、汤、果汁等饮食。这反映了宋代茶馆(       
A.集中分布南方B.凸显理学观念
C.运营手段灵活D.经营收入微薄
2023-05-29更新 | 359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一部中国史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记·杂记》记载孔子对“东夷”人少连、大连赞赏有加,“言其生于东夷而知礼也”。对于“先圣王”夏禹之后的杞国国君杞成公、杞桓公和杞文公,《春秋》皆以“子”称呼之,《左传》解释称其为子,“贱之也”,据左丘明解释,乃是因为这三位杞国国君用“夷”礼,所以孔子视之为“蛮夷”。

——摘编自徐兴祥《先秦时期的民族思想》

材料二   元王朝总结历代王朝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验教训,进行了重大的施政变革,实行“参用其土酋为官”的制度。这样,将边疆民族“归附”于元王朝的民族大小首领吸纳到元王朝设置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文”“武”职官机构里,使参用民族酋领得以“有效管束”,并可假借“土酋”统治其族或部落。

自元代形成土司制度以后,边疆民族地区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割据政权或势力。在边疆民族地区,土司是朝廷命官,肩负着捍卫边疆的使命,边疆因此得以长治久安。

土司遗址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湖南省永顺土司城3处。

材料三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孔子对人物褒贬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时空观的角度简述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所做除实行土司制度外的变革措施2例。根据材料二,概括土司制度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及其实行的意义。
2023-05-28更新 | 23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3届高三5月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7 . 据《后汉书·樊宏传》及《四民月令》等的记载,东汉的地主田庄从事农林牧副渔业、手工业及商业等多种经营,能够基本满足田庄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这与西汉前期单一经营农业有较大的差别。可见,汉代田庄经济
A.是生产力破坏的结果B.弱化了自然经济体系
C.催生了集体农耕方式D.影响了商品经济发展
2022-04-23更新 | 37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心是口非”的晚清外交官1877年,日本政要井上馨到访英国,与清朝驻英公使郭嵩焘、副使刘锡鸿会谈。郭、刘二人的日记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

材料一:(井上馨谈及英国近代税收制度为代表的西方制度后)刘云生(刘锡鸿)云:“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我认为)此论至允。

——郭嵩焘《使西纪程》

材料二:廿七日,井上馨来……曰:“(清朝)胡不效西法改弦而更张之?”余曰:“祖宗之法皆有深意,……为大臣者,第能讲求旧制之意,实力奉行,悉去其旧日之所无,尽还其旧日之所有,即此可以复治。若改弦而更张,则惊扰之甚,祸乱斯生,我中朝敢不以贵国(日本)为戒乎?”井(上馨)唯唯。

——刘锡鸿《英轺私记》


(1)比较两人日记的记载,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哪里?
(2)刘锡鸿主张清朝要“以贵国(日本)为戒”,具体是指日本的
A.大化改新   B.明治维新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有学者认为:郭嵩焘的记载大概率属实,而刘锡鸿恰恰在日记中隐瞒了真实的想法。为证明自己的观点,该学者找到了三则史料。

证据一:总理衙门晚清外交部门)对外交官规定:“出使各国大臣应随时(向政府)咨送日记等件”,“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事咨报,……自当用心竭力,以期有益于国”

证据二:一年多以前,总理衙门曾召集沿江沿海省份督抚商议海防,绝大多数参与者均认定日本的改革是在自取灭亡。朝野对日本改革的批判成为一时的风尚。

证据三:李鸿章评刘锡鸿:“云生横戾巧诈,日记虽可动听,物望大众对其人品的评价)殊不见佳。”总理衙门大臣沈桂芬评刘锡鸿:“刘云生天分高,以能贬刺洋人、邀取声誉为智,此洋务所以终不可为也。”


(3)该学者提供的三则证据是从哪三个视角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三则证据能否有助于证明其观点?为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刘的日记是否能如清政府所期“有益于国”?又是否“有益于”后世历史研究?
2022-04-2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西周金文中有关于周王对大臣册命礼仪的记载。册命的主要内容有赏赐、任命和告诫,以获得大臣们世代效忠。这一做法()
A.加强了西周中央集权B.蕴含了政治伦理意义
C.革新了权力继承方式D.维系了血缘政治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