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翦伯赞在《历史哲学教程》中指出:"我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宣扬我们的祖先,而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方向都放在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种种侵略史观的批判、对中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英雄的讽歌,以及对那些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的谴责”。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和社会形态说,同时紧密结合中国自身历史特点,把中国历史演变当作有规律的过程来把握,以翔实的史料系统阐述了中国社会发展历程,并深刻地揭示了其中内在的规律性。郭沫若在谈到这时期自己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时公开宣称:"我的好恶的标准是什么呢?一句话,归宗:人民本位!"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队伍和社会影响迅速扩大,以至有人惊呼:"今日研究社会科学者,已多趋于唯物派一途"。当然,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也出现了一种以古喻今、以古人古事说今人今事、把历史和现实简单类比、一概否定统治阶级的活动等实用主义的倾向。到抗战后期,史学研究者开始自觉加以纠正,使自己的史学研究更加实事求是。

——摘编自陈前《论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迅速发展》

材料二   戴逸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尊重历史事实,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具体论断是可以修改、可以补充的,但唯物论、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是长青的。"2005年,在《经济—社会史评论》座谈会上,齐世荣、侯建新、马克盎等学者谈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的考察,如果在世界历史的大的坐标系内进行的话,就有可能看得更加清楚"。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

——摘编自侯云灏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成就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研究发展的主要表现。
23-24高二上·浙江·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烽火戏诸侯”是《史记》中的一则历史故事。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为博美人褒姒一笑在骊山点燃烽火谎称犬戎入侵,史称“烽火戏诸侯”。有学者详考历代文献,发现最早记载这一故事的是《吕氏春秋》:周幽王置大鼓进行击鼓传音以备犬戎入侵,后为博得褒姒一笑多次击鼓,以至于犬戎入侵时诸侯无人来救,其中明载“幽王击鼓”而非点烽燧。据考证最早的“烽隧制度”仅见于战国时期《墨子》,迄今发现最早的烽火台遗址为秦代“通权火”祭祀所用,可见司马迁当是根据汉代的预警方式来推知西周时期的情况。这表明(     
A.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
B.历史的全部细节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可以弄清
C.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D.史学著作是时代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
2023-11-18更新 | 59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36 年,史学家陈寅恪的《桃花源记旁证》通过考证提出了一个出人意表的看法——真实的桃花源应该在西北的弘农或上洛(商洛)一带,而不在江南的武陵。而历史学家唐长孺通过考证文献材料,认为桃花源的故事很可能源自武陵蛮族的传说,陶渊明据此传闻加以理想化,写成《桃花源记》。还有众多学者对陈寅恪“桃花源西北说”提出种种质疑,但质疑者却无法否认《桃花源记旁证》巨大的史学贡献,即并非对故事原型地的具体考证,而是敏锐的从人们熟视无睹的文学作品中发现了新材料,提出了新问题。这主要说明(     
A.传统史学对历史史实精益求精考证的必要性被夸大了
B.文学作品源出历史但加入作者想象不能用于历史研究
C.体现历史敏锐性的问题意识在历史研究中应高度重视
D.对难有定论的历史问题应遵循权威专家已给出的结论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传统观点认为,正是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苏德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之前处于绝对优势的纳粹德国在战役中元气大伤,而苏联则是乘势而上,不断取得重大战役的胜利,为最终打败纳粹德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从世界意义上看,斯大林格勒战役极大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更加坚定地加入反法西斯战争。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也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斯大林同意1943年是二战进入根本转折的一年,但他更强调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而并未明确上升到二战转折点的高度。英国人似乎也不太同意这一论断,著名史学家查尔斯·富勒就曾指出:“阿拉曼战役是为保卫盟国利益最具决定意义的一场陆战。”这无疑是把阿拉曼战役视为二战的转折。另一位英国学者H·鲍德温在《胜败之战》中,更是列举出了十几个二战的转折点,涵盖了二战的各大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只是其中之一。近几年,俄罗斯的学者也开始对这一观点表达不同看法。

历史学家安.尼……梅尔察洛夫就认为二战的转折不可能在某一次战争中完成,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认为之前的莫斯科保卫战就已经开始了这一过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转折的继续。

——摘编自高强《被误读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1)根据材料,概括材料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不同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观点各异的因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历史,从商周起就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传统。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北宋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目的也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近代学者许嘉璐也提出:“无科技无以强国,无文化足以亡种”。这些论述说明
A.历史是史学家挑选出来的人类发展精选集B.历史的存亡由历史学家个人意志主观构建
C.历史学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D.历史研究应以探究历史真相为最终目的
2021-12-17更新 | 245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月首考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浙江·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解释唐代士族衰弱的原因时,许多学者认为是由于科举的兴起所致。然而美国的中国古代史专家陆威仪认为,这是倒果为因。虽然进士举越来越重要,但是旧的家族娴熟地掌握了这种考试,以至于进士举成为大家族确保自身永久地位的一条新途径。不同于后来中国朝代科举以笔试为主、考官无从知晓答题人身份的规定,唐代的科举要求主考人和应试者之间、应试者们自身之间一种广泛的、遵照礼仪的互动。科举过程中强烈的社会因素也总是优惠士族的子孙。关于这一史学争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历史研究虽然鼓励百家争鸣,但不必立异以为高,应诉诸公论
B.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新的历史解释不能脱离新史料的发掘
C.历史学追求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家国情怀却常影响价值判断
D.历史学家需要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