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8 道试题
1 . 据广西《合浦县志》记载,在清初“迁海”过程中,“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商人无法从事买卖,渔民无法出海营生,大批居民流离失所。这反映出,清朝初年的“迁海令”(     
A.遭到了社会各阶层强烈反对B.扰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
C.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D.削弱了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
2024-05-2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桂林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卷
3 . 下面为武周时期恒州鹿泉县检校官裴琳的德政碑的部分记载。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其年(长安二年)检校官奉敕总停(朝廷停罢检校官),君(指裴琳)则随停,例也。百姓众庶而谋,我君去矣。人斯悴矣。若不□命而诣阙(奔赴京都)乞留,道路相属。奉长安三年四月救:“元瑶清平化俗,奉法无私、人不忍欺,吏不敢犯……特听修旧检校。”
A.德政是地方监察的价值导向B.中央与地方政府存在权力博弈行为
C.官僚考课呈现多元评价体系D.民间力量在国家治理中具有能动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下面是日本作家森村诚一对日本731部队在撤退之前毁灭罪证时的场景的描述(局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那座利用特殊钢材和近50 公分厚的水泥墙盖起来的特设监狱,十分牢固……部队人员拿着铁镐和铁锹走进特设监狱单人牢房的一刹那,都吓得呆立不动了……他们发现在单人牢房墙上闪耀着黑紫色的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每个字约为 20厘米见方。监狱里根本无法搞到笔墨,一看便知道那是用鲜血写成的。一个个黑紫色的字迹,像高压电流般地冲击着这些慌忙进行战败处理的731 部队人员的大脑,使他们麻木了
A.材料类型单一尚未形成有效证据链B.印证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C.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了历史解读D.史料记载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5 . 唐贞观初年的“义仓税”源于隋代在丰年时向民众按田亩面积征收粮食以备荒年的义仓,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之后改称地税,政府配套制作了青苗簿,记载土地状况,登记田亩数量和主人名字。上述做法(     
A.抑制了土地兼并B.有助于中国税制的发展
C.改变了征税标准D.进一步加重人民的负担
2024-03-1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南宋时,据《登科录》记载:601名中榜进士中除少数情况不明和来自宗室以外,大多数出身于乡户。其中县坊出身者不到20人,祖或父一代做官的有113人,祖、父两代做官的有23人,曾祖、祖、父三代都做官的有8人,这三部分进士合计为144人。据此可知,南宋(     
A.乡村教育比城镇发达B.宗族观念日益强化
C.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D.重文轻武观念盛行
2023-08-17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2024-04-27更新 | 263次组卷 | 109卷引用: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清世宗实录)中记载:“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以上材料表明清朝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是(   
A.海禁政策B.重农抑商C.闭关锁国D.工商皆本
2023-02-1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史料记载,神宗去世的元丰八年(1085年),国家财政总收入达到8249.63万贯,比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的6513.8万贯多出1700多万贯。这说明(     
A.宋代冗官问题被解决B.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不复存在
C.王安石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D.北宋财政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23-06-17更新 | 203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潭下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段考历史试题
10 .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1385年,明太祖考核全国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府、州、县朝觐官员共4117人的政绩,其中称职435人,平常2897人不称职471人,贪污171人,阘茸(资历鸯纯愚劣)143人。同时,称职者升,平常者复其职,不称职者降,贪污者付法司罪之,阘茸者免为民。由此可知,明初(     
A.重视对地方的掌控B.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
C.监察制度比较成熟D.官员腐败情况比较严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