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兴起并成为一门产业。民众仿效16世纪以来贵族“欧陆游学”传统,参观英国知名作家的出生地、故居和墓地,探访文学作品中描述之地,以求“更深刻地理解熟悉的文本”。

地处偏僻的斯特拉特福,因是莎士比亚出生地而成为旅游胜地。1847年出版的《英国最杰出诗人的故居和常去之处》配以版画介绍英国作家故居,深受读者欢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乔叟、斯宾塞等众多作家的墓碑或纪念碑,备受游客青睐。人们还将文学作品视为“旅游指南”,前往伦敦、罗切斯特等地,与作品中的人物“邂逅”,“跟随哈代想象出来的人物的活动轨迹游览他们的故土”,领略司各特作品中描述的苏格兰高地风光,寻找历史记忆。“莎士比亚之乡”“哈代之乡”“司各特之乡”等英国文学之乡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摘编自(法)马克布瓦耶《1621世纪西方旅游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学旅游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杜诗(?—38年),东汉汲县人。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城里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杜诗晓谕萧广后仍不改梅,乃将其击杀,并把情况向皇帝奏报。后拜为成皋县令,又迁为沛郡都尉、汝南都尉,“所在称治”。公元31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正平和,“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用的力量少,收效多,百姓很便利。“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请求降职,“帝惜其能,不许之。”杜诗多次向朝廷举荐知名士人刘统等人,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杜诗病逝于南阳太守任上,死后竟然“家徒四壁,窘无田宅,丧无所归”。南阳百姓把他与西汉太守召信臣并称,称赞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召父杜母”就成了历代赞颂基层官员为“父母官”的最初源头。

——据《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杜诗的主要政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诗受到世人及后世敬仰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主持修建,是唐朝新科进士的题名地。诗人白居易29岁及第,题名后赋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宋代私人创办的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一些名儒出任。教学时教师只择其一二进行精讲,学生通过学、问、思、辩,依靠自身的观察和思考来增进学识。书院还会聘请一些德高望重和精通学术的宿学鸿儒,讲授自己的研究成果,举办的"讲会"活动,允许不同学派开展争辩。北宋前期,政府颁发给书院的教材主要有《诗》《书》《易》《左传》《谷梁传》《礼记》等。南宋中后期,统治者重视理学,加之书院多为理学大师创办,教课以理学内容为主。

——摘编自陈祥《试论科举制与宋代书院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的诗句对研究科举制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的特点。
2022-12-15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将主权划分的既能使组成联邦的各州继续在一切与本州的繁荣有关的事务上管理自己,又能使联邦所代表的全国政府仍然是一个整体和满足全国性的需要。联邦政府的义务和权利是简单而又容易界定的,因为联邦的结成就是以解决某些全国性的重大需要为目的的;而各州政府的义务和权利就复杂了,因为州政府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一切细节。当国家遇到重大危机时,从联邦和州政府这两大权利主体的角度看,联邦政府插手原本属于州政府范围内的事务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而州政府需要依赖统一的全国性的联邦政府协调各州出现的关键问题,也需要来自联邦政府的一系列政府补助。最终结果是,州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常规,而联邦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例外。

——摘编自托克维尔(法)《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既受革命战争年代的影响,又受苏联经济管理模式的深刻影响,当时人们有一个共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统一,而执行国民经济计划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职能。因此,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不仅设立了一系列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而且特别强调了它们自上而下的集中统一。对此,周恩来强调:“现在,为了适应即将开始的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中央的统一和集中领导,加强中央人民政府的机构。”当时有人作了一首八行押韵诗,归纳了这一政治制度的正确功能: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195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委员会开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创办章程、条例、办法,宪法并没有约束。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关系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美两国政治制度的相同之处。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梦阳是明中叶文学复古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明史》称他“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自宋代理学盛行,性理诗连绵不绝。这种诗“尚理而病于意兴”“言理不言情”,甚至“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虽然增添了诗的表现手法,但也严重阻碍了诗的健康发展。李梦阳针对这种近世俗体而提出了复古的主张。李梦阳要求骚学楚,赋学汉,诗学唐,实质就是要求以各种文体的典范作品为榜样,创造出典范的封建文学。对于诗,他要求既要学习古代优秀作品的高尚风格,即“格古、调逸”等,又要出于真情,即“情以发之”。只有“情以发之”,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诗,这是诗的生命。李梦阳晚年提出的“今真诗乃在民间”颇值得重视。“今真诗乃在民间”,就不仅仅具有提倡向民间文学学习的一般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具有了面向新兴的市民文学的意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梦阳的文学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梦阳取得文学贡献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
2021-09-27更新 | 3615次组卷 | 25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以对儿童的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立足人伦关系,强调“五伦”。蒙学教材《幼学故事琼林》《重订三字经》《重订增广贤文》《千字文》等均明确了君臣、父子、兄弟等“五伦”关系,指出“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的要求。古代蒙学教育还把“孝悌”作为做人的根本,把对“孝悌”思想的倡导和颂扬始终贯穿于各类蒙学文献中,如《三字经》中就有“首孝悌”的内容,《小学诗礼》中也设有“事亲、事长”的章节,宋代《神童诗》中还编入了“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等经典名句,明代启蒙读物《龙文鞭影》中则通过典故塑造一个人坚韧不拔、愈挫愈勇的精神。

——摘编自吴彦霞 《试论中国古代蒙学的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

材料二     中世纪结束后,随着人文主义教育的兴起,英国幼儿教育思想逐渐萌芽,出现了幼儿园、保育学校、托儿所、家庭游乐场等教育机构。18世纪,英国一些教育家针对当时学儿童生活学习的现状,陆续创办了不同的学校及慈善机构,与此同时,欧文创办的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学校引起了其他人士的积极响应,在英国掀起了一股创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热潮。但直到19世纪末期,麦克米伦姐妹创办的保育学校才促进了英国政府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并拨款资助,19世纪以前,英国幼儿教育基本上是以教会团体和慈善人士创办的济贫性慈善学校为主。1819世纪的英国统治阶级仍然认为教育是上层阶级的特权,英国也逐渐形成了幼儿园和普通幼儿学校双轨制幼儿教育机制。

——摘编自周晓慧《英国近代幼儿教育思想的演进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特点及其体现的教育精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幼童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英幼童教育的当代启示。
2021-04-26更新 | 374次组卷 | 6卷引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