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材料   敦煌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今存洞穴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色雕像2400多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下面是与敦煌莫高窟相关的两个人物。

王圆箓(1850—1931年)1850年出生在湖北,家境贫寒,信奉道教。1897年云游到了莫高窟,四处化缘,将得来的钱财全部用来修缮莫高窟。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发现了后来享誉世界的莫高窟第十七窟一一藏经洞。他步行50里赶往敦煌县城,找到了当时的敦煌县令严泽,但严泽随意打发了他。1904年,他又上书清宫,但也同泥牛入海。藏经洞的保护,就这样错过了上佳机。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以捐功德钱的形式骗取了大量文物,接着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纷至沓来,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经卷流失严重。王道士,他幻想靠自己的微薄之力保护千佛洞,靠着这些“君子”们的资助,做着卑微而伟大的事。诚然,在他手里,这个古窟添上了许多伤痕,但过错绝非一人应该承担。樊锦诗(1938——)1938年出生于北平,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6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大漠戈壁中的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樊锦诗用爱和生命践行着守护敦煌的神圣誓言,为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奋斗了近60个春秋。她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先后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工作;构建“数字敦煌”,开创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为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被誉为“敦煌女儿”。

—摘编自刘伟《敦煌莫高窟重见天日始末》、任风《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莫高窟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近、现代敦煌莫高窟不同命运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的认识。
2024-01-24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诗歌的嬗变

材料一   下表为部分古籍关于魏晋以前诗歌的记述摘编

古籍记述摘编
先秦《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延长诗的语言),声依永,律和声
先秦《国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西汉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
(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东汉班固
《汉书·艺文志》
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自孝武(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东汉何休
《春秋公羊传》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材料二   魏晋之后,名为乐府诗,但只取其旧题而完全脱离了固定的乐府曲调,不能唱只能读的,和不依旧题,自编新题名目,只可读不能唱的两种形式的诗歌日益增多,这正是以纸为媒介的文字交流兴盛的结果。书信中也经常会看到他们彼此互寄所作诗赋的情况,诗作的题目中也可看到越来越多的《答某某》《和某某》《赠某某》这样的字眼。可见这时文人之间交流情感,已经是把歌词写在纸上,让对方在纸上去看。诗的内涵也由过去的直抒胸臆,变得越来越重视情境的描绘;由过去的感于哀乐肆口而发,变得越来越重视伫兴(感情的蓄积)与构思;由过去一唱三叹的声气的强调,变得越来越重视文字的藻饰和排铺。

——摘编自李壮鹰《纸与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至汉代诗歌承续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说明魏晋至隋唐诗歌的变化及其原因。
3 . 【国际货币体系】

材料一   194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二战后到20世纪五十年代,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一直保持相对强势的地位。197112月和19732月,美国尼克松政府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80-1985年,美元进入升值期,此后到20世纪九十年代,美元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强势地位逐步得到巩固。

——摘编自《新资本论》

材料二   牙买加体系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展现出了严重的秩序弱化,它的很多特征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同,甚至截然相反。首先,在国际储备货币方面,“牙买加协议”取消黄金官价,规定黄金的非货币化,使黄金成为单纯的商品,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减弱,但其仍然是一种比较要紧的国际储备资产。而且外汇储备资产成为了国际储备资产的重要形式,美元仍然是主要的国际货币,但也开始面临着其他国际货币如日元、德国马克的竞争。“牙买加协议”强调应该突出特别提款权在国际储备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牙买加体系呈现出一种贵金属、外汇储备资产、超主权储备资产等多资产形式支撑的国际储备格局。

——摘编自戴金平、熊爱宗、谭书诗《国际货币体系:何去何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美元在国际交往中地位的发展演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牙买加体系。
2024-01-2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家风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可以追溯至先秦时代,以民为本、重视民生成为此时王室家风中的重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礼”的学习贯穿于家庭教育之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对其子孔鲤的过庭之训,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汉朝以来,立德修身、重视治学、学而优则仕的家风逐步形成,大量家训开始出现,譬如汉高祖刘邦遗嘱《手敕太子文》,教导其子刘盈要“读书练字,尊老用贤”。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但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家风文化仍然占据主流,忠孝礼仪、读书修身、勤俭节约仍旧是传统士族家庭进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如诸葛亮的《诫子书》、曹操的《诫子植》。除了诫子文书之外,《颜氏家训》的问世意味着我国拥有了第一部系统成熟的家风教育文献,直接推动了我国家风文化在民间的大发展大繁荣。李唐帝国时,家风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是“重视知识、读书论学”,这得益于文官科举选仕制度的确立。

宋明时期,出现大量家训读本,如司马光的《家范》、陆游的《放翁家训》等,内容涉及忠君爱国、读书学习、修身立世、礼仪规范、勤俭节约、齐家守业等,集中体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家风的主要内容。宋明时期,以儒家家风为主体,以商贾家风、女子家风等为有益补充,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具备了成熟完备的理论形态。

——摘编自张贝:《历史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家风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家风传承发展的积极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列《关雎》为《诗三百》之首,汉人释《关雎》所言为“后妃之德”,对“妇言”和“妇容”的要求,都是在所谓贞顺“妇德”的基础上展开的。按照周代礼制要求,女子从10岁起,要“执麻枲,治丝茧”,日后还要“观于祭祀,纳酒浆”,因为祭祀有时、丝麻之事无疑是“妇功”的重心。南北朝的“乐府双璧”中,《木兰辞》中的木兰最初是“唧唧复唧唧”的剪影;《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不但“十三能织素”,而且能够胜任“三日断五匹”的劳作。宋代话本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中,花魁娘子王美娘“吹弹歌舞,无不尽善”,而且“写作俱高,求诗求字的,日不离门”。清代《镜花缘》以探花唐敖历险求仙及其女小山海外寻父为线索延展成书,书中称:“小山生成美貌端庄,天姿聪俊。到了四五岁,就喜读书,凡有书籍,一经过目,即能不忘。且喜家中书籍最富,又得父亲、叔叔指点,不上几年,文义早已清通。”

材料二   《诗大序》称,诗的作用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然而,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的中国文人,只要他不想被人视为“俗”,而想攀附“雅”,他可以不遵守某种伦理规范,但必须多少懂得一点审美。所以,他们的女性意识一定要上升到艺术的层面。无论人们对文学的产生有着怎样的认识,都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中国最初的文学都不是“为艺术”,而是“为人生”。中国不同时期叙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悄然间发生着从“妻子”到“爱人”的变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高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女性形象审美嬗变:从“德言容功”到“琴棋书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在秦汉魏晋、唐宋和明清时的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从‘妻子’到‘爱人’变化”的含义并分析其原因。
6 . 【古代美育】

材料   远古时期,乐与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在殷周时期,美育实践已经脱离了宗教、祭祀活动的束缚,分化成了“诗教”“乐教”“礼教”等形式。西周时期是礼乐建立的形成期,“礼”实际是一种行为标准或是一种政治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以“礼”约束人们的行为,在精神生活中以“乐”桎梏人们的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时代,孔子曾以“六艺”教授弟子,强调诗、礼、乐三者在培养完善人格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孔子所强调的以乐育人的教育思想。

自秦汉后,中国的“乐”转化为普施于大众的“礼教文化”。汉代音乐理论著作《乐记》记载:“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自魏晋南北朝以后,以“礼乐”为核心的美育已经逐渐淡化了其教化的社会功用,转而向审美化、娱乐化发展。隋唐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美育已经不仅仅是“乐、舞、诗”三种途径,而是逐步加入了杂剧、小说、传奇等形态各异的艺术种类。

——摘编自曹健《中国古代的美育实践与美育意识》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美育的发展历程。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美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中国古代美育的社会价值。
2023-05-31更新 | 28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7 . 儒家经典的发展和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性,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某历史学家在进行“十三经”逻辑结构研究时做了如下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形成过程逻辑主题
孔子晚年整理古代典籍形成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周易》。圣王之道
秦始皇时“焚书”,《乐经》从此失传。
汉孝武帝时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东汉时又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帝王之道
唐时《春秋》扩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礼经》扩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再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纲纪道德
宋时加《孟子》,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南宋时朱熹编著《大学》《中庸》“章句”和《论语》《孟子》集注”,和原有的五经合起来形成“四书五经”。心性义理

(1)根据材料,指出儒家经典演变的特征。
(2)从材料中选择一个逻辑主题,进行历史解释。
8 .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

材料一   宗族主导是徽州人启蒙教育的一大特色。宗族将关于读书的具体要求以家规家训的形式载入家谱中,使读书上升为宗族内部的一项规范。如洪氏家族规训中规定:“读书学问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读书不可一日失,故家虽贫,学宜勉力。”徽州人提倡养正于蒙。古歙东门许氏强调:“蒙以养正,圣功也!夫养于童蒙之时,而作圣之功基焉!”徽州人关于蒙养有自己独特的做法,五岁就让孩子进入私塾读书,言行举止以儒者风度为标准,讲古人故事来端正其志趣;从小教育孩子孝敬长辈,逐渐地培养孩童的品性。徽州人还将蒙养与职业选择相联系,提倡早期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其成人之后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

——摘编自季海燕《明代以来徽州家规家训述论》

材料二   明朝官府沿用、改编前代和新编蒙学教材


分类
主要篇目
沿用、改编前代综合《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及改编本;“杂字”教材
经学《孝经》和《论语》
理学朱熹的《小学》;程端蒙(朱熹学生)的《性理字训》
诗歌《神童诗》;唐宋《千家诗》
名物知识《名物蒙求》《小学绀珠》
故事图画《日记故事》;《二十四孝》(全名《二十四孝图说》)
新编伦理道德教育《昔时贤文※名贤集》;《小儿语》续小儿语》;专为女子编写的《内训《女小儿语《闺范》等
行为规范守则《童子礼》《幼仪杂箴》
名物制度常识新编《幼学须知》
历史知识、成语典故《五言鉴》《龙文鞭影》
属对训练《训蒙骈句》《声律发蒙》
工具书《字汇》等

——摘编自马冠男《明代蒙学教材、教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徽州人蒙学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蒙学教育发展的原因,并进行简要评价。
2023-01-01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等级考模拟演练(一)历史试题
9 . [法律与教化]

材料一   “春秋决狱”兴起于汉武帝时期,为董仲舒所倡,是指以儒家经典《春秋》里记载的事迹和体现的原则作为判案的依据,又因为在实践中也经常援引其他儒家经典作品如:《诗》《书》《礼》《易》《论语》中的微言大义等作为断案的依据,所以又称“经义决狱”或者“引经决狱”。随着“春秋决狱”影响的日渐加深,儒家一系列原则被概括出来,如:父为子隐、君子大居正、以功覆过、不娶同姓、大义灭亲、诛首恶而已、逐君侧之恶、子不报仇非子也。

——摘编自牛阿曾《从春秋决狱看儒家正统思想地位的形成》

材料二   《唐律》之所以被推崇,就在于它“于礼以为出入”。唐朝统治者在制定、修撰法律的活动中坚持以礼为纲的指导思想。从《唐律》条文上可以看出,皆“一准乎礼”。唐代第一部律是《武德律》,唐太宗对此律做了修正并为《唐律》制定了蓝本,以后的数位皇帝虽然也对此律做过修正,但改动的内容微乎其微。《唐律》不仅要制裁违反唐律的行为,还要制裁违反唐令、格、式等其他形式的行为,其范围大大超过了《唐律》本身500条的范围。《唐律》中的死刑、流刑大量减少。就法定刑罚而言,采用一罪一刑的方式,不采取一罪数刑的方式。

——摘编自刘磊、邵东伟《试述〈唐律〉立法方面的特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春秋决狱”的含义并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的特点。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文学方面,魏源的《寰海》诗,歌颂三元里人民“同仇敌忾”反抗英国侵略军,斥责清政府官僚的妥协投降。张维屏(17801859年),以善诗闻名,他的《三元里》诗,描写了三元里群众抗英斗争的雄伟声势,英国侵略者在英勇的中国人民面前丧魂落魄的丑态;《三将军歌》则歌颂了葛云飞、陈连升、陈化成“捐躯报国”的英雄事迹。张际亮(17971843年),以诗名于世。他的《东阳县》诗,谴责英国侵略军在宁波奸淫掳掠的残暴罪行,揭示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灾难和痛苦。民间的揭帖和歌谣,以通俗朴素的语言和尖锐鲜明的思想,痛斥外国侵略者和清朝统治者,鼓舞人民起来反抗。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   1918年,北大学生组织了一份名为《新潮》的杂志,以三项标准为圭臬:批评的精神、科学的思维和改造的修辞。《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胡适主编)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这些杂志嘲笑旧的思维方式、旧习惯……而首当其冲的则是君主制度和军阀主义。他们批判对国粹全盘的接受,并要求对所有经学和古典文献进行批判性的重估,创造新文化。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这些杂志都是思想炸弹。在中国,有关国家和社会的重要问题,第一次得到公开的探讨和争论,中国的青年迫不及待地阅读每期新杂志。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学作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新型杂志兴起的原因,并谈谈你对“这些杂志都是思想炸弹”的理解。
2022-10-28更新 | 33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