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之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高潮。
(1)填写下列简表的相关内容
学派时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儒家春秋孔子1.政治思想:①核心思想:____;②为政以德;③主张恢复周礼
2.教育贡献:①教育思想:____、因材施教等:②首创私学
3.文化贡献: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战国孟子1.____
2.人性善
战国____1.人性恶2.主张隆礼重法
道宗春秋老子1.哲学思想:①“____”是世界本原;②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思想:①____;②小国寡民
战国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法家战国韩非子“以法治国”____
墨家战国墨子________”、“尚贤”、节俭(代表平民小生产者利益)
阴阳家战国邹衍认为五行同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2)大多数同学认为应把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文化形象,儒家思想对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具有借鉴作用。你的看法呢?并请举一例说明理由。
2023-10-2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据《史记》等

(1)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折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
2023-06-10更新 | 4790次组卷 | 18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成仿吾(1897—1984年)生于湖南省新化县,精通德、英、日、法、俄等五国语言。1921年他和郭沫若、郁迭夫创立创造社。他撰写和翻译了许多论文、小说和诗歌,以其独树一帜的创作和犀利激烈的文学批评,成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成仿吾发表的《论译诗》是当时最著名的译论文章。在文章中他提出了翻译的方法即表现翻译法和构成翻译法,还提出“理想的译诗”标准。大革命失败后,成仿吾流亡欧洲,学习马克思主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主编中共柏林、巴黎支部机关刊物《赤光》。1935年到达陕北后,成仿吾和徐冰合作翻译《共产党宣言》,该译本是根据德文直接翻译的新本子,更准确传达了《共产党宣言》的思想。1939年,他带领几千名学生奔赴敌后,创建华北联合大学并出任校长。成仿吾的人生道路是知识分子从苦读旧学到追求新知,由“文化人”到“革命人”转变的典型。

——摘编自郭鑫《忠诚的革命翻译家——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仿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成仿吾一生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成仿吾由“文化人”向“革命人”转变的原因。
2023-03-05更新 | 193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柳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铃薯是世界四大主粮之一。1551年西班牙人将原产美洲的马铃薯带入欧洲。“马铃薯”最早出现在中国何处,学术界存在争议。

观点一:“东南沿海说”

史料1福建《松溪县志》记载“康熙十八年县府曾刊布文告晓谕民众种植马铃薯……菜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甘苦。”

史料21903年,美国人威廉在《荷据时期的台湾》一书中提到“1650年到过台湾的荷兰船长斯特儒斯曾在其日记中记载在台湾见过马铃薯。”

——摘编自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三)》

观点二:“北京说”

史料3明万历年间,《土豆》诗:“榛实(果实)软不及,蒸根(植物根茎)旨定雌。吴沙花落子(花生),蜀国叶蹲鸱(大芋)。配茗人尤未……。”

史料4明崇祯年间,《酌中志》记载道:“斯时所尚珍味……素蔬……辽东之松子,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北京)之山药、土豆,南都(南京)之苔菜……不可胜计也。”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观点所引史料进行辨析,找出观点所引史料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措施。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屈大均(1630-1696年),广东番禺县人,师从南粤大儒陈邦彦,曾游历荆、楚、吴、越、秦、晋等地,广泛结识顾炎武等中原名流学者。他倡导“以诗为史”,以史学眼光进行诗歌创作,创作出《垄土行》《民谣》《蛋户》等现实主义诗篇,赋予了岭南诗派强大的生命力。他对岭南历代文学作品进行了全面的整理,选编整辑《广东文选》《广东文集》等著作,保存了岭南的文化精华和珍贵史料。屈大均的史学著作也相当丰富,主要代表作有《广东新语》和《皇明四朝成仁录》。其中《广东新语》记载了广东政治、经济、民生、天文地理、风俗商贸、海外贸易等内容。屈大均治学务本求实,注重本土的国计民生,把发展乡邦文化和发展地方经济相互结合,成为他治学的最大特色,对整个岭南文化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摘编自冼剑民关汉华《试论屈大均对岭南文化的杰出贡献》等


(1)概述屈大均对岭南文化的贡献。
(2)简述屈大均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的张耒,其诗有云:“阴阳错行成疫疠,君子慎疾防寒燠。”

宋代的欧阳修《永阳大雪》诗曰:“江淮卑湿殊北地,岁不苦寒常疫疠。”

宋代的文天祥《五月十七夜大雨歌》诗曰:“尽室泥泞涂,化为糜烂场。炎蒸迫其上,臭腐薰其傍。恶气所侵薄,疫疠何可当。”

宋代诗人吴芾的《癸巳岁邑中大歉,三七侄捐金散谷以济艰食,因成三十韵以纪之》诗曰:“况复今年苦亢旱,州里远近咸告饥。田畴弥望总如燎,细民未免俱流移。纵使人能保常产,亦复有甑无米炊。虽幸朝家行赈济,正恐未能遍群黎。往往倾村走山谷,荷锄掘地寻蕨萁。取根为粉虽可饱,食之既久人亦羸。春来必至生疫疠,死填沟壑夫何疑。”

晋代的潘岳《关中诗》有云:“师旅既加,饥馑是因。疫疠淫行,荆棘成榛。”

明代于谦《延津县》诗曰:“疲民疫病多。”

——摘编自陈纪然,王敬敏《古代诗歌的疾疫书写及其史料价值》

(1)根据材料,指出古人认为疾疫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诗歌的疾疫书写的史料价值。
2022-04-30更新 | 229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九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诗经》里面收录了一首题为《氓》的民歌,开始的部分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中的“布”,有人认为指的是“布币”,即先秦时期铸造的一种铲形铜币。表4为一些学者主张“抱布贸丝”的“布”应为“布币”的论据。

论据出处
《氓》是《卫风》中的诗。卫的国都在今河南省淇县,出土空首布(布币的一种)的河南伊川,离淇县不远。何丹、钱玉趾:《<诗经·氓>“抱布贸丝”的确解》载《文史杂诗》2008年第3期。
《诗经》与衣服、鞋、帽有关的诗篇中,没有发现“布”字。
朱熹在《诗集传》中为“抱布贸丝”的“布”注解为“布,币。”
“抱”在上古的意思不同于今天“用手臂环绕、双手合抱”。从出土文物及历史记载看,上古人们穿袍裙,有怀中藏钱物之习。胡海琼:《<诗经>“抱布贸丝”之“布”考辨》载《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表中的学者是从哪些方面收集史料论证自己观点的?这些论证过程具有哪些特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史诗有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包括《奥德赛》《伊利亚特)》,而印度最著名的史诗是《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些史诗都是由游吟诗人歌唱,口耳相传留下的,可以视为最早的诗歌。也就是说这些诗是变化的,根据时代和听众的反映不同而发展。

——摘编自《古代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材料二 在民间文学的宏伟巨著中,《一千零一夜》是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这些故事极其完美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意愿陶醉于“美妙诱人的虚构”,流畅自如的语句,表现了东方民族埃及人、波斯人、印度人一美丽幻想所具有的力量。

——高尔基

材料三 在欧洲文化凋敝的时期,阿拉伯人从被他们征服的亚里山大里亚、大马士革等地搜集了古希腊典籍,还从拜占庭收买古希腊手稿,并把它们翻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非常尊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有些阿拉伯学者为了使自己的著作得到重视,竟然假托它们是古希腊人的著作。

——摘编自《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和古印度史诗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发展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儒家"六经"《书》《诗》《礼》《易》《乐》《春秋》形成于先秦。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一代之实录",拓宽了中国传统史料学范围。

材料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诗经》

材料二   既克商二年,(武)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壁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史(官)乃册……乃卜三龟,一习吉。启裔见书,乃并是吉。

——《书经》

材料三   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经》

材料四   楚国令尹恭贺楚惠王,"臣闻'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为伤。"

——《春秋》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六经" 的史料价值,并概括先秦社会的政治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