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以儒家为国家意识形态,核心是大一统。从哲学上说,是天人感应;从政治上说,是中央集权;从制度上说,是文官治国;从伦理上说,是三纲五常。中国的“奉天承运”和西方的“君权神授”不同。罗马的“皇帝神格化”是为了论证其统治的神圣性,但“神意”与“民意”无关。中国的天意要通过民心来体现。“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因为强调“权力”的最终来源是“责任”。有多大权就要尽多大责,不尽责就会失去权力的合法性。这一套意识形态也不断塑造着共同的身份认同和集体意识。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拥有对“天下”的强烈责任感,对“大一统”秩序的强烈认同,士农工商莫不如此。汉朝有完整的基层政权并深入基层的文教事业。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用儒家文化慢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即便中央政权崩塌,基层的人民还能看懂同样的文字,遵循同样的法度,理解同样的文化。唯有这样的人民基础,大一统王朝才能多次浴火重生。

材料二   罗马帝国注重建立稳固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罗马民族认同”。例如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后,号召以罗马的传统美德,即对家庭、国家和本土神灵的忠诚与责任来凝聚人心。维吉尔创作史诗《埃涅阿斯纪》,构建“罗马民族”认同;李维写《罗马自建城以来史》,批判分裂的派系主义;贺拉斯作《讽喻诗》,号召社会回归对家国的责任感。然而,罗马治国思路是只管上层,不管基层。只有行省的贵族和官僚才说拉丁语,基层群众基本不会说,更谈不上融合相通。高卢和西班牙并入罗马300年后,农民还在说自己的凯尔特语。罗马苦心建构的“民族认同”,由于拉丁语仅停留在贵族圈里而从未抵达基层人民心里,因此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把罗马抛到九霄云外。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潘岳《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序言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与古代罗马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与古代罗马国家治理的意义。
2 . 儒家经典的发展和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性,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某历史学家在进行“十三经”逻辑结构研究时做了如下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形成过程逻辑主题
孔子晚年整理古代典籍形成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周易》。圣王之道
秦始皇时“焚书”,《乐经》从此失传。
汉孝武帝时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东汉时又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帝王之道
唐时《春秋》扩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礼经》扩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再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纲纪道德
宋时加《孟子》,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南宋时朱熹编著《大学》《中庸》“章句”和《论语》《孟子》集注”,和原有的五经合起来形成“四书五经”。心性义理

(1)根据材料,指出儒家经典演变的特征。
(2)从材料中选择一个逻辑主题,进行历史解释。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社会,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依据需求和形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士人的耕读生活,这一类又有三种情况:一是“耕隐”;二是耕读作为事业和生活方式,如南宋陆九渊在象山精舍率领弟子开山造田,聚粮筑室,相与讲习;三是耕读作为奋发图强的起点和形式,这是宋代最为普遍的现象:“补之尝游于齐、楚之郊,见夫带经而耕者,莫非求仕也”。第二类是农民的耕读,如福建建州有半数农民家庭已是半耕半读,江西抚州“其民乐于耕桑,其俗风流儒雅,乐读书而好文词,人物多盛”。耕读模式最具有价值的就是普通农民纷纷读书。济州士人邓御夫,“隐居不仕,尝作《农历》一百二十卷,济守王子翻尝上其书于朝”。其他如陈翥、陈男、胡融、陈景沂等在乡间躬耕自食,同时撰写农书以总结生产经验,从而“把私人农学传统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学者统计宋代农书141部,而唐以前历代(含唐)农书总计也不超过80部。宋代是农事诗发展的高峰期,达到其艺术内涵的顶峰,宋代范成大60首《四时田园杂兴》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苦与乐。

——摘编自程民生:《论“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耕读文化”在宋代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耕读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2023-03-28更新 | 20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外族入侵的威胁,使苏美尔人深深地感到,仿佛自己正无依无靠地面对着许多无法控制的力量。有一首苏美尔诗写道:“只有人,他的寿命不会很长,无论他做什么,只是一场虚无。”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

材料二   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受外界的干涉……因此埃及文明是稳定而保守的。此外,它还是一个自信而乐观的文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与每年会爆发毁灭性的、不可预测的洪水的底格里斯河不同,尼罗河是一条温顺的、可预测的大河。……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易被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埃及与两河流域自然环境的不同,并说明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文明造成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三立,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与其父晚清名臣陈宝箴、其子历史学家陈寅恪被后世赞为“陈氏三杰”。1895年,在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后,陈三立曾电张之洞:“吁请诛合肥以谢天下。”维新变法期间,他在罗致人才、革新教育方面效力尤多。1903年让出住宅作课堂,开设英语及数、理、化新课目;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废除“八股文”和跪拜礼节。1905年与李有芬创办江西铁路公司,拟修南浔铁路。1906年义宁州大荒,富商诬称“匪徒抢劫”,杀死饥民57人,陈三立为民请命。1907年袁世凯委陈三立任参政议员,未肯就。1930年,倡议以尊重科学为前提重修《庐山志》。1933年,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陈三立忿然与之断交。卢沟桥事变爆发,他表示:“我决不逃难!”闻有人议论中国必败,他怒斥:“中国人岂贴耳俯首,任人宰割?”日军欲招揽陈三立,他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

——摘编自曾宪辉《论爱国诗人陈三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三立在中国近代化领域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三立被后世赞为“陈氏三杰”之一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周时期的礼乐伦理化,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推行敬德宗孝等伦理观念的贵族教育,以培养有道德的统治者利于姬周统治。从孔子开始,将西周礼乐教化的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而且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将西周以来礼乐演变的主流由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在孔子等原始儒家看来,“不学礼,无以立。”在礼乐诗舞浑然一体的潜移默化中,让人在各种人伦关系和社会场合中体味、首肯人之成其为人之本然,进而以这种道德自觉认同现实伦理。在礼乐的长期潜移默化下,将社会所赋予的这种人之应然言行内化为道德伦理的自觉意识乃至伦理习性的自然养成;最后,各种人之应然的行为规范“礼”最终达成浑然一体的人之本然的道德伦理情感的“仁”。

--闫春新摘编自《论语》中的礼乐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的礼乐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1-10-3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精通帝、王、霸和强国之道,入秦后迅速赢得秦孝公信任。商鞅以戎秦之粗质,取三晋之严文,为秦国输入新鲜血液。但这也产生激烈地利益冲突,表现在文化政策上就是“燔诗书”。被焚烧的《诗》《书》究竟有哪些?必定是那些不合新法的篇章,所以《荀子·劝学》说:“诗书故而不切”。毕竟《诗》《书》也有精华部分,像《秦风》《秦誓》中都记越着秦人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这是鼓舞秦人坚持变法的精神动力,因此它们才完好地保存下来。“燔诗书”是“明法令”的手段,商鞅不惜采取“立木为信”的方法来达到“明法令”的目的。商鞅变法后,六国士人大规模入秦,谋取功业。

——摘编自马晓茵、束 江涛《〈韩非子·和氏篇〉之“燔诗书而明法令”考证》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前后清代科举考选表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时间每年一次三年一次乡试后次年春天会试后初为3月,后为4
地点府、州或县省城礼部故宫保和殿
应试资份童生秀才举人贡士
主考机关知县、知府、学政朝廷派员临试朝廷派大臣任总裁,再派会试同考官皇帝主持,亲王大臣临试,大学士、院部大臣阅卷
形式笔试笔试笔试笔试
内容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摘编自李铁著《中国文官制度》

材料二   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纷纷设立常务次官,于是英国的文官制度中开始有了政务官和事务官之区分。政务官一般都是从政治活动家中选举产生,或由代议制机关选任的。政务官有一定的任期,以首相(总理)为代表,通常随内阁而进退;与政务官不同,事务官是指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招进政府机关,无重大过失而长期任职的文官。文官考选根据需要随招随考,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项,考试内容涉及英语、数学、经济、地理、历史、普通知识、日用科学、文学等。1855年和1870年,议会分别通过两项枢密院令,正式确立了公开竞争考试作为进入枢密院供职的原则,并强令所有部门举行任职考试,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最终确立。

——摘编自詹筱茹《从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看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叶前后中国选官考试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的文官考试制度与清朝选官考试制度的不同,并简评英国的文官考试制度。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词萌于唐,而大盛于宋。

毛晋《宋名家词序》:夫词至宋人而词始霸。曼衍繁昌至宋而词之名始大备。

杨慎《词品》:宋人作诗与唐远,作词不愧唐人。

王又华《古今词注》:(宋人)作词颇能尽变,作诗便板。

材料二   北宋前期以晏殊、晏几道、范仲淹、欧阳修等为代表的婉约派,承袭五代词风,内容大多是樽前酒后、花前月下。范仲淹词作不多,但扩大了词的表达范围,词风道劲。柳永精通韵律,开始创作慢曲长调新体裁,长于铺叙,用语俚俗,情景交融,深受下层平民的欢迎,其词风对秦观、周邦彦等影响很大。苏轼冲破词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境界,清新豪放,开创了豪放词派。南宋辛弃疾在苏轼豪放派词风基础上高度发展,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无往不宜,气势磅礴,充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陈亮、刘克庄、文天祥等,均受辛弃疾影响。而岳飞的《满江红》,充满爱国主义英雄气概,激励着千古爱国志士。两宋之际的李清照,认为词与诗不同,词“别是一家”。词作讲究音律,词语平淡而精巧,婉约中带豪放,独树一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对宋词的评论。
(2)根据材料二,说明宋代对词的贡献,并综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述宋词发展的原因。
2021-12-1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一11月三新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金世宗,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自幼习诗书,具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金世宗即位之初,时局极不稳定。世宗以海陵王为鉴,调整纠正海陵王之失。在用人上不论是女真宗室贵族,还是汉人、渤海人等,只要有才能,一视同仁,予以任用。将被征南侵的军士放免还家,又派使臣与宋和谈。五年(1165年)正月,双方正式议和,史称“隆兴和议”。媾和以后,双方三十余年无大战争。与宋和议后,金朝恢复和增设了与南宋、西夏的榷场。金世宗务施宽政,虚心纳谏,屡次下诏内外大小职官上书直言。世宗还利用、吸收汉文化以提高女真民族的文化水平,以女真大、小字译儒家经史,颁行之。在京师设女真国子学,诸路设女真府学,择猛安谋克子弟为学生入学学习。十三年,开设女真进士科,以策、诗取士。金代以农为本,世宗采取措施以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诏复各地流民还乡,官给以田。地狭处,则将召辑的流民,安置于他乡种田。弛放牧地,令民开垦。同时蠲免苛捐杂税,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世宗大定年间,由于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仓廪有余,人民生活较为安定,文化也昌盛起来,故被后人誉为金朝的“小尧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金世宗被后人誉为“小尧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金世宗的历史功绩。
2021-06-0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1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