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9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复杂的,它涉及列强、半殖民地国家、殖民地国家,战争范围遍及全球,战争原因也是复杂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简单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是“深感委屈”的列强再次瓜分世界和进一步宰割弱国的军事行动。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陷入深刻危机的产物,使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双重劫难。但是,战后形成的社会主义新气象和殖民体系的瓦解,以及在国际关系中形成的各种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新机制,进一步加快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战后的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新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复杂”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形成新的国际合作新机制。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外交被视为外交工作一翼,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由中央人民政府领导。这一时期文化外交实施“一边倒”政策,民间文化交流作为“文化先行、外交殿后"的重要手段表现活跃。由于国内外形势严峻。此时文化外交以政治与革命为中心。以宣传中国革命成果为主要目标,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是文艺演出、杂技等单向对外宣传。到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外交一度停顿。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外交进入新时期,成为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恢复建立专门机构负责文化外交并由政府统筹,交流对象遍布世界五大洲。交流渠道不仅有官方,各部门,各地方也积极参与合作,共同推进文化外交发展。到20世纪末,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国际文化组织保持联系。

进入21世纪后,文化外交成为我国对外关系中继政治、经济之后的第三根支柱,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成为文化外交的主要任务。十八大以未,文化外交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等都推动了中外高端思想文化交流。特别是“一带一路”作为建设平台,更提升中国文化领域开放水平、努力构建文化交融的命达共同体。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传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发生变化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帝国与后金的辽东战事成为朝野热门话题的时候,袁崇焕每遇退伍老兵就好与其谈论边塞兵事。久之,就成了官场中的辽东通。他也认为自己有守边关之才能。

1621年,在辽东布防的袁崇焕反对保守谨慎,主张在山海关外第一卫驻军,同时新建宁远城,以便有效保证关外数百里国土。1625年,高第经略辽东放弃原有宁锦防线,袁崇焕愤怒声言:“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3月,努尔哈赤在孤悬山海关200里外的宁远城下与袁崇焕兵戎相见。袁崇焕“刺血为书,激以忠义”,官兵感动,全城军民同仇敌忾,在宁远城下大败后金。时人评曰“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袁崇焕借机重建宁锦防线,布防抗清卓有成效。

其去世一百五十多年后,清乾隆帝评袁崇焕“素与我朝为难”,但毕竟“忠于其君”,可惜无人嘉勉“深可悯恻”。清末梁启超写下《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以“生死系一国存亡”之语为袁崇焕盖棺定论。

——摘编自郭晔旻《名将诞生——宁远与锦州的光辉时刻》

(1)根据材料概括袁崇焕“布防抗清卓有成效”的原因。
(2)乾隆帝与梁启超对袁崇焕评价的侧重有何不同,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2024-06-0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变法前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八股及科举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因而在维新变法期间,变科举、废八股,改变中国传统的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成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也幻想以改革教育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从而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规定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就是对传统“中学”占统治地位的否定和挑战。通过皇帝来提倡西学,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理所当然的合理性、合法性。从此,全面学习西学成为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教育的主流,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介绍到中国。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很多知识分子从八股之学转向西学,西学的队伍得到迅速扩大。

——摘编自韩小林《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变法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说明教育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变法时期教育改革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
2024-05-2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谷物法》,规定在国内市场小麦价格低于每夸特80先令时,禁止谷物进口。1846年议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实行近两个世纪的《航海条例》,与此同时英国也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

材料二:(单位:亿马克)

年份世纪贸易总额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185014533.8152112.8
187037491.8454234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英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的贸易地位,并结合材料一进行解释。
2024-05-2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目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了压倒稻作的倾向,使得棉花、蚕桑的丰歉成为不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棉作、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他们并无牙帖、牙税负担,可操纵市价,早晚迥别。棉户、蚕户消费的粮食中部分是从市镇购得的。当地市镇商人从两湖、四川等地购买粮食,适回销售。随着乡居地主纷纷向城居地主的转化。出现了“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现象。

——摘编自樊树志《明朝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2024-05-24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年,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观念。随着新式教育的推行,中国人开始编写自己的历史教科书。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首次提出将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纳入中学历史教学之中。

五四时期,北京政府推行教育改革,“中华民族”这一观念首次被写进《历史课程纲要》。这里的“中华民族”是可以作“中国民族”解的,但在内涵上则有所不同,“中华民族”强调的是各民族之间在历史、文化和情感上的联系或同一性,而“中国民族”强调的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和法律上的联系或同一性。比较而言,“中华民族”更符合中国各民族的历史事实,也更能得到各民族的认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其中1940年第三次修订,以“中华民族”取代了以前的“中国民族”,强调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

作为学生必读、必考的教科书,对于中华民族认同及其观念传播起到其他书籍或传播方式所起不到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

(1)根据材料,概括历史教科书中“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形成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
2024-05-24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十二铜表法》是“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

——古罗马 李维

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

——古罗马 西塞罗

罗马法是“简单的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最完善的法”。也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

——恩格斯

材料二:《法兰西民法典》共有2281条,分为3篇、35章。它明确规定了成年法国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体现了在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法典严格规定了私有财产权的合法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侵犯。此外,还确定了契约自由和契约的法律效力。这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对后来许多国家民法典的制定都产生了影响。法典的资产阶级性质表明,波拿巴政权是大革命的延续。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二铜表法》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兰西民法典》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9 .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肯定了人性的自主性,为近代科学的兴起消除了大量的宗教教条和思想教条。文艺复兴肯定了人性的能动性,从而肯定了人类通过理性的方式探究自然的能力。文艺复兴对人的自由的肯定,从根本上激发了近代艺术家和科学家探究自然的能力。

因此,欧洲文艺复兴是“人的发现”,它不仅有力地激发了近代艺术的兴起,还为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摘自郝苑、孟建伟《从“人的发现”到“世界的发现”》

材料二: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动植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思想提出了挑战。欧洲的科学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同时发生的经济革命。近代初期,经济上的进步导致技术上的进步,后者又转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综上,科学革命是西方时代环境造就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科学兴起的背景。
2024-05-12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揽,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宋代书院分设经义、治世两斋,前者为主。经义斋教四书五经、理学大师研究心得、历史典籍和诗词;治世斋教农田、治民、水利、算数、军事等实用技能。经费来自官府拨付、民间捐献、自主经营,主要靠学田收入。主持人称山长或洞主,由在职官员或赋闲官员充任。教学活动以升堂讲说和生徒自我钻研为主,辅以讲会制度,即定期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同堂交流辩论。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大学基础学科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专门学科为法学、医学、文学、神学。早期,有很强的神学性;后期,艺术、诗歌、法学、医学、自然哲学、伦理学、希腊语、拉丁语等逐渐成为大学课堂的主流。经费主要来自学生所交学费,部分来自教会、政府、城市的资助以及私人的捐赠。早期大学是为争取特许状以及自由求学活动而组织起来的学者行会组织。尽管教皇和世俗政权力图控制,但大学的运转主要靠学者的活动。大学最通行的课程实施方法是讲授和辩论。

——均据孟冰寒《浅析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课程设置,分析二者课程设置不同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书院和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借鉴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