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9 道试题
1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政治斗争尖锐,思想变革急剧的时代。身处这个时代的陈独秀的思想发生过多次重要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辈少时,读八股,讲旧学,每疾视士大夫习欧文谈新学者,以为皆洋奴,名教所不容也。

——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

材料二   1897年,经历科举失败的陈独秀感叹到:“在一两个钟头当中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国家一切制度,恐怕都有如此这般的毛病;因此最后感觉到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说的话是有些道理呀!……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之最大动机”。(之后考入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

——陈独秀《实庵自传》

材料三   1903—1915年间,他曾在日本(留学)、上海、安徽等地先后参与过“暗杀团”、“岳王会”、“亚洲和亲会”、“欧事研究会”等反清反帝组织及活动,还创办、协办过《安徽俗话报》、《甲寅》杂志等报刊。辛亥革命期间三次出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

材料四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

材料五   要扫除游堕的消费的资产阶级所带来的痛苦,“只有被压迫的生产的劳动阶级自己造成新的强力,自己站在国家的地位,利用政治、法律等机关,把那压迫的资产阶级完全征服,然后才可望将财产私有,工银劳动等制度废去,将过去不平等的经济状况除去”。

——陈独秀《谈政治》(1920年9月)

(1)依据上述材料,陈独秀经历了哪些思想的洗礼?
(2)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之交陈独秀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陈独秀思想转变的认识?
2 . 学完唐朝两税法后,某小组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围绕着两税法的细节展开进一步研习。

材料一   (天下起兵)人户凋耗,版籍空虚……(炎)乃请作两税法……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杨炎传》

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

——(唐)白居易《秦中吟十首·重赋》

材料三   下图是出土于敦煌的唐代文书《乙末年前后赤心乡百姓令狐宜宜等状》

材料四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辅囤仓,直(价值)虽轻而众以为富……一概计估算缗,宜其失平长伪。

——(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材料五   第一,资产税开始取代人丁税;第二,货币税逐渐取代实物税。这一取代过程虽然经过多次反复,但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却一直贯彻着……从唐中叶两税法开始……到清中叶摊丁入地改革,这种取代终于最后完成了。

——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1998年)

(1)材料一、二对两税法的记载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同?
(2)材料三可印证步骤一中的哪则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3)就研究两税法而言,材料四、五补充了哪些视角?
(4)根据研习小组的研究步骤,请你归纳研习的路径。
(5)综合以上材料,简述你对唐朝两税法的看法。
2024-03-29更新 | 169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欧洲政治制度演变。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欧洲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   古代欧洲政权权力运作机制简表


1.将表中权力运作机制与下列政权相对应。(填写字母)
A.雅典   B.斯巴达   C.罗马共和国
(1)____。(2)____

材料二   伯利克里著名的《丧礼演说词》宣称:“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2.伯利克里所称的民主政治真的“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吗?简述你的理由。

材料三   中古时期西欧某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3.该结构示意图所示的制度被称为(     )(单选)
A.封君封臣制   B.二元政治   C.等级君主制   D.君主专制
4.由各阶层集中在一起决策的机构,在英国被称为____,在法国则称为____。(两空均为单选)
A.议会   B.制宪会议   C.大陆会议   D.三级会议

材料四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1688年《权利法案》

5.《权利法案》是如何构建英国政治制度的?
6.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发展有着怎样的历史传承?
2023-12-24更新 | 58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奉贤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4 . 历史口诀中的王朝。历史口诀是速记历史的常用方法之一。请根据下列历史口诀中的信息准确填写相应的中国古代王朝名称。
(1)口诀中的历史。
①姬发灭纣都镐京,封赐诸侯四海平。
②筑城凿墓劳民力,焚书坑儒断史纲。
③光武中兴迁洛邑,传及献帝朝代亡。
④神勇玄宗清女娲,繁荣盛世号开元。
⑤陈桥兵变代柴周,偃武修文是弱由。
A北宋   B秦朝     C西周     D唐朝     E东汉
(2)任选上面口诀中的一个王朝,简述其建立概况。
2023-12-1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基层治理之础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朝代

赋税制度

户籍制度

时代特征

战国

秦汉

田赋、人头税

徭役

编户齐民

铁器牛耕出现、封建社会建立、巩固

魏晋

租调制

黄籍、黄籍、“土断”

初期

大索貌阅

国家统一、统治秩序相对稳定

中期

两税、徭役、募役法

主客分籍

租庸调、两税法

夏税、秋粮、金花银③

中央集权、白银流入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④

永停编审

朝代

赋税制度

户籍制度

时代特征

战国

秦汉

田赋、人头税

徭役

编户齐民

铁器牛耕出现、封建社会建立、巩固

魏晋

租调制

黄籍、黄籍、“土断”

初期

大索貌阅

国家统一、统治秩序相对稳定

中期

两税、徭役、募役法

主客分籍

租庸调、两税法

夏税、秋粮、金花银③

中央集权、白银流入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④

永停编审

(1)阅读下列“中国古代赋税、户籍制度沿革表”。将字母所示信息,填入表格中编号所处位置。
A 摊丁入亩B租庸调制C诸色户计D黄册制度E一条鞭法F两税法G少数民族建立统一政权
H中央集权、商品经济发展I局部统一、赋税标准变化J北方战乱、江南开发
(2)根据表格,结合所学,概括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3-12-0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思想之进。儒家思想从创立以来,历经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将下列字母按要求填入“儒学发展”结构示意图。
A春秋                  B宋朝                    C三纲五常               D佛道   
E义                      F孟子                    G仁政                      H董仲舒

(2)简要概括儒学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能够长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原因。
(3)简要概括时代与思想之间的关系。
2023-12-0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东南西北人。颜之推,祖籍琅琊,先祖随晋南渡,一生间关南北,历仕南梁、西魏、北齐、北周、隋五朝,自叹“三为亡国人”,饱尝离乱、深怀忐忑。
(1)颜之推辗转南北间可能见到的下列场景有_______(     )(多选题,涂写字母,)
A.五胡入华,民族杂居B.战场厮杀,火器争雄
C.吴音胡语,流转耳畔D.胡床风靡,垂足怡然
E.北朝士人,研习汉籍

(2)颜之推个人命运,深系于家国时代。①其所悲于______;②其所幸于______。(     )(多选题,涂写字母)
A.动荡离乱B.融合更新C.社会失范D.重归一统

(3)隋唐承转,兼采南北,创制革新,再铸中华。按要求,将下列字母所示内容,涂写在表格空白处。


面临问题

应对方案

人才推荐制度下,地方门阀,盘根错节,威胁统一。


传统中央官制下,宰相指挥百官,助理天子,皇权相权,关系微妙。


南北朝三百年间,中原与周边民族盛衰更迭,交错相存。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民族和解政策
(4)简要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8 . 对“秦的暴政”的认识“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有同学通过对史料的研读,来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结论。

材料一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汉兴之初,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三   (秦)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唐)韩愈《封建论》

材料四   发征抗命不去,罚两副铠甲。晚到3-5天的受斥责,晚到6-10天罚一个盾牌,超过10天者罚一副铠甲。若遇下雨、大雪等自然原因,免除本次征发。

——据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意译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2)材料二、三分别提供了哪些秦速亡的新视角?
(3)对于秦速亡的原因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视角?
(4)材料四的记载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冲突?
(5)推测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记载的原因。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理解。
2023-12-08更新 | 5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022·上海·模拟预测
9 . 追求富强之路。

“富强”是通贯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概念,也是先进的中国人矢志追寻的伟大理想。

材料一   溯自庚申之衅,创巨痛深,当时姑息羁縻,在我可亟图振作。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

——总理衙门奏折(1874年)

材料二   天下之势已日趋于混同矣,吾欲富强,西洋富强之政有在也,何不踵而用之。

——严复《原强》(1895年)

材料三   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下社会大梦初觉,稍有智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虽圣人所不废。……继今以往,国人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者,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之最后觉悟》(1916年)

材料四   中国急需把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成立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以便实行民主的改革,克服目前的危机,动员和统一全中国的抗日力量,有力地和同盟国配合作战,打败日本侵略者,使中国人民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概括“自强”思潮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追寻富强的途径。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陈独秀为何断言“伦理的觉悟”是“吾人之最后的觉悟”?
(4)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追寻富强之路?
2023-10-17更新 | 121次组卷 | 7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等级考)历史试题
10 . 忘却与铭记。

材料一   1840年后的数十年间,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中国历史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这场战争”指哪场战争?它使清朝陷入了怎样的境地?

材料二   在英国中学和大学的历史课上看不到鸦片战争的内容是十分可能的……还在1900年前后,一些英国历史教科书……就不再提第一次鸦片战争,而是委婉地写道,他们在1842年“得到了”那个岛。

——英·蓝诗玲《鸦片战争》


(2)“鸦片战争”之名最早由一位英国记者所起,以讽刺政府的不道德行为,后来英国教科书“不再提第一次鸦片战争”,其目的何在?
2023-04-2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