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注:浙江良渚古城约公元前2600-前2300年时的遗址平面示意图,实际面积约290多万平方米。A.王权贵族宫殿区(矩形内);B.内城(一圈黑色阴影部分为城墙,石基土墙,宽20-150米,高约4米,缺口处为城门);C.外城;D.贵族墓葬区;E.手工业作坊区;F.农业及平民居住区;G.湖泊沼泽河坝区,有港口码头等。(图中文字为现代地名,可忽略)图2注:西亚乌尔古城约公元前2100 -前1900年时的遗址平面示意图,实际面积约88万平方米,有城墙;幼发拉底河主河道沿城西流过)。A.北部港口;B.西部港口;C.圣界(呈规整的矩形布局,建有祭神的塔庙,基座长64米宽46米,有300余级台阶);D.平民居住区(内有面包作坊等,两个“X”之间据推测为一段笔直的通向圣界的大街)

—据刘斌.王宁远《2006-2013良渚古城遗址考古的主要收获》等

(1)提取图文材料中的信息,概括良渚和乌尔两古城的主要相同点。
(2)从你提取到的两古城相同点中自选2点,分别予以历史阐释(只选择不阐释不得分)。
2024-04-1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美欧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性改革浪潮中十分活跃。以美国为例,有19451953年的杜鲁门政府的“公平施政”,19531961年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现代共和党主义”,19611963年肯尼迪政府的“新边疆”和19631969年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的社会改革”等。至今,西方学者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三个最成功时期是18701913年、19501973年、19731998年,并分别称之为“自由秩序时期”“黄金时期”“新自由秩序时期”。

——改编自黄安年等《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19501998年内美国与苏联、德国、日本人均GDP水平的双边比较示意图

——摘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0—1973年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出现“黄金时期”的历史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示意图中的A、B、C分别对应的国家并加以说明。
2024-04-09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江苏卷01)-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都长安城示意图

材料二   唐高祖之所以定都长安城,不仅长安有“据天下形胜,处上游而制六合"的险峻优势,也有"京城前直子午谷,后枕龙首山,右临灞岸,左抵沣水"的风水之美,因此建都后,按照里、坊和东西市的城市功能区划以及阴阳八卦、九宫格局等思想规划布局,同时沿袭象天法地思想建设"玄武门""朱雀门"等,宫城建筑按照周礼规定,三朝(前朝、中朝、后朝)前后相重,并对不同的建筑形制和宅第均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据《唐律疏议》记载,唐代颁布了严格的保护城市街巷、道路和环境卫生的法律,不仅如此,还据《长安志》记载,城内多处寺庙均有放生池,严禁城内打猎采捕,杜甫所写的"筑场怜蚁穴,拾穗许村量"诗句反映了当时人们关爱生命的精神境界。

——摘编自赵安启《唐长安城选址和建设思想简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选择定都长安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安城所体现的规划建设思想,并简析长安城建设的现代借鉴意义。
2023-07-27更新 | 5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开始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主导国际秩序。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美元彻底走出了英镑的阴影,成为世界主导货币,实现了由区域美元到世界美元的华丽转身,开始了其长期的霸权之路。

唯有成为金融强国方能成为经济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世界经济资源的重要使用者,但还不是重要配置者。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表明,黄金汇兑本位制解决不了全球金融稳定的问题,人民币在过去十多年已成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重要力量。图是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示意图:


——摘编自徐鸿《货币政治:美元霸权的式微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兴起》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能够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关键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意义,并概括其基本路径。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前,苏联已与东北根据地开展了地方性的经贸合作。1950年,随着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他相关协定的签订,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到1959年,两国贸易总额增加到20.97亿美元,是1950年的6倍。中国向苏联提供苏联所急需的橡   胶、有色金属、羊毛、黄麻、大米、猪肉和烟草等原料和农副产品,以换取苏联的机器设备和   成套设备等。除此之外,中苏还以技术协定、人员交流等形式进行科技合作。为适应两国贸易   需要,中苏还决定发展并完善铁路运输路线,加强了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

——摘编自禹丹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经贸关系研究》

材料二     2000~2019年中国同俄罗斯商品贸易示意图


——数据来源于张小女《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苏经贸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俄商品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商品贸易变化的原因。
6 . 由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追求民主的历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28年的旧的《权利请愿书》又被从档案室被遗忘的角落里找了出来。第二次更名为《权利法案》,要求英国国王必须为英国国教徒。此外,还规定国王无权中止法律实施或允许来些具有特权的公民违背法律。该法案确定:“不经议会批准,不能任意征税,不准私自组建军队。”于是,英国于1689年获得了欧洲其他国家闻所未闻的相当程度的自由。

——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二   英国的君主,他是国家的元首,是政府的首脑,是教会的背领,又是全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但是呢,他实际上并不能直接管理国家,他必须任命一个首相,由这个首相来直接管理国家。那么,这个首相呢,必须从议会中多数党的首领中产生。


——南京大学世界历史系教授陈晓律

材料三   美国政治体制运行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回答,英国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自由”是通过建立怎样的政体实现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国王的权力受到了哪一机构的限制?
(2)请依据材料二回答,英国的国家元首是谁?日常国家事务的管理又是由谁负责的?
(3)阅读材料三中的美国政治体制运行示意图,其中立法、行政、司法分别属于不同部门,且相互制衡。这一体制体现了法国启蒙运动中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示意图中总统和国会议员产生方式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什么精神?
7 . 读下列古代世界三大帝国疆域示意图:

                              图一                                                            图二

                                图三
三大帝国的疆域有何共同特点?请按建立的先后顺序写出三幅图分别对应的古代帝国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你判断和排序的依据。
2023-04-24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某朝代疆域示意图


   

材料二   这一时期的长城建筑技术和沿线防御体系建设都超过前代,修筑有统一规划,有些地方设置两重复线,墙体虽仍为夯土砌筑或石块垒砌,但比前代高而厚。西北地区就地取材,在墙体中加入芦苇和红柳,以增加其坚固性。平坦地方先在城墙外侧挖掘一道壕堑,掘出土用来筑墙。有些地方根据地形,巧妙利用山川险阻,不筑连续的长墙,而以相隔不远的烽台构筑防御和报警系统。长城沿线附属设施增多,关城、坞堡、障城、亭燧遍布长城沿线,与边地郡县紧密结合。屯田制度广泛推广,保障长城沿线驻军和边民的后勤生活,避免了长途运输带给内地的巨大负担。

——摘编自李文龙《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1)据材料一判断这是中国古代哪一朝代的疆域图,并依据地图和所学知识说明判断的理由。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长城修筑和维护的特点及其作用。
2023-07-0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

(1)以上三幅图是秦、隋、元三个朝代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示意图。观察图片分别指出三幅图对应的朝代。
(2)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的分布与政治、经济(包括人口数量)等有密切关系。从秦到元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南北密度分布有何变化?并简析导致其变化的具体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口、耕地数额、人均耕地数和年均毁林面积示意图


——据陈业新《中国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及其原因初探》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兴修农林水利、救济灾荒与生产自救、厉行节约运动,为此后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初步经验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形成注重山河修复整治、开展绿化祖国和爱国卫生运动、探索环境保护规律和维护国家发展权益等环境保护与发展格局的观念与举措,推动了生态环境恢复与经济社会有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探索生态建设与持续发展结合道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入新时代,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本方略,为建设美丽中国与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不同于西方资本主导绿色转型路径的中国行动和中国智慧。

——摘编自包庆德、宁琳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使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环境变迁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探索生态建设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