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9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苏俄反帝斗争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共根据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实际,积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反思,并在俄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确立实施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废除了余粮收集制,改为缴纳粮食税,并允许农民可以用剩余的粮食在社会进行交换及流转,甚至可以发展小商品经济。但为了防止农民的盲目性,国家必须加以控制。此外,列宁还强调布尔什维克在保障农村文化发展不走入歧途的同时,还要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他们积极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

——摘编自唐广虎《列宁新经济政策内容及启示研究》

材料二   斯大林掌权后,于1929年结束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其建立的社会主义饱受诟病,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也相去甚远,但任何人不能否认他建成的的确是一种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了计划经济即国家对经济的自觉管理,实行了按劳分配,在政治上普通工人农民当家作主。斯大林建成的社会主义并不理想,但符合国情,在这一模式下,苏联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对照。

——摘编自安启念《唯物史观视野下的苏联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模式。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就已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中医学五大核心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和天人学说,均肇始于此书。西方近代医学在整体系统思维方面远不及中国,中国医学不仅认为健康需要身、心、社会三者的统一、还特别强调天人之际即机体与整个宇宙大系统之间的和谐。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学在诊断学和内、外、妇、儿、针灸等各临床学科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东汉张仲景撰著的《伤寒杂病论》,提出“四诊”“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原则和方法,阐述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八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对中国16世纪以前的本草之学的集大成著作。全书52卷,记载药物1892种,附图1162幅,载有药方11096个。李时珍在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分类的基础上,依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分为62类。而且每药首标正名为“纲”,附释为“目”,此后依集解、释疑、正误、气味、主治、附方为序,次第展开。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科学的一部药物分类法。《本草纲目》在海外产生了深远影响,事实证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

——摘编自王锦贵主编《中国文化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医学的特点,概括指出中医学与中药学的主要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本草纲目》对中国传统中药学的意义。
昨日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年1月,国民党政府制造“皖南事变”,掀起新的反共高潮,对边区采取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的方针。边区市场流通的法币有出无入;边区军民面临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的严峻形势。据此,边区政府决定把收回法币作为克服法币不足和弥补财政赤字的对策,并以法币为基金,决心发行自己的货币。1941年1月3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关于停止法币行使的布告》,规定带法币出境必须经许可。同年3月18日,边币正式发行。边币面额有:五元、十元、一角、二角、五十元、一百元、二百元、五百元、一千元、五千元共十种。光华券逐渐被收回,边币成为边区单一的货币。边区政府坚决禁止使用法币,并收集边区法币向日区抢购物资,迅速健全边区银行组织。除设边区总行外,还在绥德、三边、陇东设立分行,在富县、延长、曲子、延安的文化沟设立办事处。边币从1941年3月投放市场至1943年底,累计发行4307215元。

——摘编自雷甲平《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货币斗争》

(1)根据材料,概括抗战时期边区边币发行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边币能够在边区成功发行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发行边币的历史意义。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初,据部分省、市的调查统计,文化程度未达到初中毕业水平的职工占百分之八十左右,一些资本主义“腐而不朽”、社会主义“优而不越”,抱怨我国贫穷落后、怀疑社会主义道路的杂音在职工中出现。1982年3月,上海市总工会、共青团上海市委等机构共同发起开展上海市职工读书活动,并设立“职工读书奖”。“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由此开始,它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学习“三史”(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为主要内容,“坚持自愿原则,以自学为主”。1983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交流了上海和其他地方开展职工读书活动的经验,倡议在全国职工中开展读书活动。从当年6月开始,各省、市陆续落实中央精神开展读书活动。各单位在基层职工中建立读书小组,将职工组织起来共同读书学习;开展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书评、征文、讲座等活动,吸引广大职工参与读书活动;通过表彰读书活动中的先进集体与个人,激励职工持续读书学习。“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职工加入读书的队伍,通过读书“把那些扑克迷、象棋迷、睡觉迷、闲聊迷,以及失足者转成看书迷”。

——摘编自梁腾《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兴起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运作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80年代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

——据《史记》等

材料二   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

——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呈现的帝王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兴起并成为一门产业。民众仿效16世纪以来贵族“欧陆游学”传统,参观英国知名作家的出生地、故居和墓地,探访文学作品中描述之地,以求“更深刻地理解熟悉的文本”。

地处偏僻的斯特拉特福,因是莎士比亚出生地而成为旅游胜地。1847年出版的《英国最杰出诗人的故居和常去之处》配以版画介绍英国作家故居,深受读者欢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乔叟、斯宾塞等众多作家的墓碑或纪念碑,备受游客青睐。人们还将文学作品视为“旅游指南”,前往伦敦、罗切斯特等地,与作品中的人物“邂逅”,“跟随哈代想象出来的人物的活动轨迹游览他们的故土”,领略司各特作品中描述的苏格兰高地风光,寻找历史记忆。“莎士比亚之乡”“哈代之乡”“司各特之乡”等英国文学之乡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摘编自(法)马克布瓦耶《1621世纪西方旅游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学旅游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年,俄国获得旅顺后,它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展到整个满洲,激起了日本和英国的坚决反对。为了对付日英同盟(有美国支持),俄国决定和法国在远东进行合作并结成了俄法同盟(有德国支持)。19042月,日本联合舰队偷袭俄国第一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爆发。俄国从万里之外抽调过来波罗的海舰队也在对马海战中被日本联合舰队歼灭。两国在辽东半岛进行了多次大型会战,双方的作战兵力都达到了数十万,并首次使用了速射榴弹炮、迫击炮、无线电设备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1905514日,俄国被迫议和,日本获得库页岛南部和旅顺港,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权利。这时,日本的优势地位也像以前俄国的优势地位一样,成为美国所不欢迎的东西。

——摘编自【英】埃尔顿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45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这是欧洲战争结束前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三巨头”在讨论战后德国问题和联合国问题上没有太大分歧,而对法国的大国地位有较多不同意见。英国不愿意看到战后苏联称霸欧陆,他希望法国可以重新站立来与之抗衡,最后斯大林妥协了,同意给法国一个占领区,并允许其参加管制委员会。波兰问题是三方争论的焦点,最终英、美向苏联妥协了。因为对苏联来说,波兰问题直接关乎其国家安全,所以对此寸步不让。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不想让英、法插手,他认为两个老牌殖民地大国只是想恢复自己在亚洲的殖民地,因此罗斯福与斯大林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谈,苏方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对日作战。作为回报,苏联得到日本侵占的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租借旅顺和中东铁路,保持外蒙古现状等。这样一来,斯大林所得成果大大超过了日俄战争中沙俄的损失。

——摘编自崔健《雅尔塔会议中盟国间的斗争与利益分配》

(1)有人把日俄战争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会议的特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共和国后期,国家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其中“公地”,市民可以占有并耕种,年纳赋税。进入帝国时期,国家正式把土地租给私人耕种,并征收“佃租”,其租期很长;佃租人可将承租的土地出让、抵押、赠与、继承,并可设定役权等。同时,大法官给予佃租人以类似所有权的保护。罗马皇帝又仿效希腊法制,将其私人土地长期或永久出租,收取租金,此项权利被称为“永租权”。在《查士丁尼法典》中,永佃权被定义为:“一种可以转让的并可转移给继承人的物权,它使人可以充分享用土地同时负担不毁坏土地并交纳年租金的义务”。

——摘编自周子良《永佃权的历史考察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随着租佃制和雇佣关系进一步发展,在明清时期南方一些地区永佃权日益流行。永佃权是指永久租种某块土地的权利,这种对土地的耕作使用权是田面权,和属于田底权的土地所有权相分离且分离得相当彻底。租佃者不仅可以长期使用这块土地,还可以将田面权进行出卖、抵押和典当。根据清朝《户部则例》的规定:“地虽易主,佃户仍旧,地主不得无故增租夺佃。”佃户与地主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佃户在法律上作为良民,并规定“勿许大户欺凌佃户”。佃权的身份性特征渐趋消失,逐渐体现出独立于所有权的财产性特征

——摘编自吴凡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永佃权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罗马和明清永佃制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罗马和明清永佃制的相同点,并分析明清永佃制推广对佃农的积极影响。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期的货币呈现出不同于春秋的新特点。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的使用比例变小,战国中后期,金属铸币几乎完全占据市场流通的主要货币地位。战国时期的货币可分为布币、刀币、蚁鼻钱和圜钱四大体系,具体的种类多达数百种。货币流通区域也发生了变化(表)。

布币

不仅在韩、赵、魏的原三晋地区流通,还扩展到楚国和燕国。

刀币

不仅在齐、燕流通,在赵国也大量使用。

蚁鼻钱

楚国蚁鼻钱的流通区域遍及江南地区。

圆钱

秦国的圜钱,在齐、燕、魏、赵等国也都通行。

——摘编自王晓博《从货币角度看战国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材料二: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得比过去多,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僚、地主的窑藏,岁币和海外贸易的需要,“钱荒”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区只能用铁钱流通。铁钱十才当铜钱一,所以携带很不方便。十世纪末,在唐代飞钱的基础上,成都出现了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以代替缗钱流通。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货币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纸币出现的因素。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农业逐渐走下坡路,危机不断凸显。1900年,美国1/3的耕地是为数以百万计的马匹和骡子生产饲料的,但随着汽车取代这些牲畜,越来越多的耕地用于生产粮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的巨大需求造成了一种假象,但到20世纪20年代,粮食供应激增,而农村的收入却因农产品供过于求而大幅下降。1921-1929年农产品价格指数较1920年下降了35%,农业赋税却占农民纯收入的30%以上。美国垄断资本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利用贷款剥削农民和农场,1930年负债农场从1920年的37%扩大至42%。1929年,美国农业生产率较1913年提高了26%,机械设备减少了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但食品价格随着利润的减少而下降,小农无法支付新设备的成本。更加不幸的是,大萧条期间,美国一些地区气候异常,干旱持续了很多年,沙尘暴增多。一位露宿街头的农民说道:“1927年我种植棉花赚了7000美元,1931年失去了所有,1932年开始流浪。”

——摘编自孙树强《伯南克的“圣杯”: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背景及诱因》

材料二   民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下降,大大低于清代平均水平。1926-1937年总平均,农业收成只相当于丰年的64.4%。1931—1935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场深刻的农业危机,农业生产萎缩,耕地大量荒芜。这一时期,中国农产品输出贸易总指数逐年下降,1935年比1929年下降一半。而1934年农产品价格总指数比1930年下降28%。随着西方剩余农产品和工业品源源流入,现银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海外,到1933年,全国农户大半处于负债之中,农民大批死亡。由于大众购买力萎缩,国内市场缩小,使完全依赖国内市场的民族工业如棉纺织业破产。……面对严重的危机,许多省份征收田赋不得而归,为此一些省份还征收各种杂税和提高税率。财政当局还实行新进口税则,降低税率,推动进口品汇价倾销。而此时中国共产党直面农村突出问题并开展土地革命,通过农民运动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对中国农村展开了全面改造。

——摘编自符长泉《三十年代中国农业危机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危机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危机与中国农业危机表现的异同。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国共两党处理农业危机的不同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