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是两个重要的国际关系体系。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和平,重新调整战后国际关系,并且通过多次国际会议逐渐形成的国际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着二战的爆发而崩溃,同样雅尔塔体系也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破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中心是在欧洲,它体现的主要是一战后帝国主义的意志,主要是调和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对德国索取巨额赔款,限制军备发展,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雅尔塔体系则是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主导的,主要是调和了美、苏之间的矛盾,对待战败国则更为英明地采取了民主化改革,对于全世界的和平发展亦有积极的贡献。尽管两个体系有着较为浓厚的大国强权色彩,但他们毕竟是反思战争,也创制了诸多国际合作组织与国际合作制度。

——摘编自王金港《试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之异同》

材料二   鉴于过去国联软弱无力的状况,二战后期,盟国各方都出现了建立强有力的国际组织的呼声,中国赞成新国际组织拥有更大的权力。除了对侵略国实施惩罚,盟国还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改造措施,如在亚洲,美国对日本实施单独占领并进行了民主化改造。大国是国际秩序的主导者,中美英苏国家加上传统欧洲大国法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安理会有权做出全体会员国都必须遵守的强制性决议。在联合国制宪讨论中,中国不顾西方大国的反对坚持为弱小民族代言,力主非自治领土及托管领土须走向自治与独立。联合国所提出的自治和自决原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面貌的改变,促进了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中国在建立战后新秩序方面比较独特的贡献是,积极扶持周边国家如朝鲜、越南等国的抗日力量并努力推动其他国家承认它们在战后取得独立。

——摘编自王建朗《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和二战后两个国际体系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024-08-1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中学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仿真模拟(一)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里茶道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商贸运输路线,山西境内的茶路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北临内蒙古,南接河南,地形狭长。明清以前,山西商业气氛淡薄;而明代中后期,北方边境贸易格局发生变化;到了清代,随着中俄关系的变迁,山西商人又逐渐打开了俄国市场。明朝时,山西全境已有重要驿道干线10条、驿站58处、递运所8处。清代,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山西道路交通也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这些道路在沟通、中转、集散、开拓省内外商品贸易渠道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大同逐渐由军事重镇向商业城镇转型,成为山西北部重要贸易管理设施和交易集散地,为万里茶道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安微娜《万里茶道山西段路线的形成与探讨》

材料二   西汉以来福建的经济地位逐渐上升,南宋末年泉州超过广州港而成为全国第一大港。元末战乱,泉州港受到严重破坏,其地位及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也随之迅速下降。1500年前后,朝贡贸易逐渐衰落,明王朝的海禁政策逐渐松弛,福建的漳州月港逐步发展成为私营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清王朝在建立初期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禁海令,江浙一带受到明显影响,但福建受的影响较小,其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随之继续上升。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与南洋贸易,但1718年解除广东同南洋贸易的禁令,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南京条约》签订后,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上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陆续开放了沿海和内地的通商口岸,福建的地位急剧下降,这一变迁的幅度极大。改革开放初期,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地位有小幅度上升。

——摘编自王少泉《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地位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万里茶道山西段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地位变迁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认识。
2024-08-1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中学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仿真模拟(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熙宁年间,以吕大钧为核心的“蓝田四吕”以乡村贤达身份自定《吕氏乡约》,力图感召乡民,使邻里团结起来,相互抚恤。乡约全篇没有任何官方圣谕指令,其治理主体为普通乡民,并通过长幼轮值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唤起乡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责任意识。乡约的内容既洋溢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理念,也内含大同社会的理想,并与关中地区的民生民情相结合,呈现出典型的地域特征。在农耕文明下的熟人社会中,一者入约,数者跟从,潜在地提高了乡约的影响力,增进了乡民对于乡约的认同。

——摘编自肖华《<吕氏乡约>乡村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二   针对一战后工业化发展对英国乡村的破坏,一些精英人士提出了振兴英国乡村的价值观新理念。他们认为,要控制“带状”发展,不仅要从物质上保持英格兰乡村的风貌,还要从精神上保留住英国的乡村性,因此他们治理内容中涵盖了自然与人文环境治理相结合的治理范围,使乡村成为英国人的精神寄托。他们提倡城乡之间建“绿带”项目(农田、国家公园等其他空旷用地)来改善乡村环境。英国政府建立了国家公园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保护乡村景观,维护国家公园,增加民众的休闲娱乐活动。他们还提倡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治理格局,构建城市与乡村间的完整体系。鉴于此提议,193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城乡规划法》,该法案阻止了城市扩张的蔓延对乡村的无序发展。他们摒弃了传统的乡村治理政策,积极倡导发展与保护并行政策,合理规划乡村和开发乡村土地,主张把城市和乡村放在一个大生态系统中。

——摘编自卫桂玲《战后英国振兴乡村价值观理念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氏乡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后英国振兴乡村的具体举措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24-08-1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中学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仿真模拟(一)历史试题

4 . 材料一 “资本主义兼具开放性和扩张性,它以暴力或和平的方式向外扩张、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各地的廉价原料。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它不但要求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也要求对海外进行资本输出,从而推动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了日本,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都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赢得政治独立的拉丁美洲,在经济上又重新受制于列强。欧美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把全球卷进了世界市场。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

材料三   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苏]列宁《亚洲的觉醒》,《列宁选集》第二卷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一,分析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世界殖民体系带来的影响。
(3)材料三表明20世纪初亚洲的民族民主意识加强掀起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请举两例。
2024-08-11更新 | 25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河西成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教会内部出现了严重分裂和道德堕落,教皇权力受到来自宗教立场的改革者和来自世俗立场的国家主义者的批判和否定,经院哲学理性和信仰的综合观念遭到破产,这一切都表明,中世纪文明陷入了某种宗教性的价值危机。这一危机在另一方面的表现,则是一种新的价值追求的精神曙光开始在东方的地平线上闪现出来,这就是对世俗的人与自然的兴趣和关注,就是人文主义思潮的产生和自然科学精神的孕育。

——摘编自李秋零、田薇《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文明在中世纪的艰难脚步》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不但达到了它的“照亮”头脑,基本上削弱了教会神权和封建统治的目的,还替资产阶级制造了一套新的意识形态,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启蒙运动的领袖们都是些知识分子,政治斗争首先采取了思想斗争的形式,他们没有看到,也不可能看到,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物质生产的经济基础。同时,启蒙运动者的“理性的王国”“正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按照这些启蒙学者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世界也是不合乎理性和不正义的”。

——摘编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文明陷入“价值危机”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启蒙运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尔赛体系内包含着复杂的矛盾。由于不满巴黎和会的分赃结果,美国拒绝承认《凡尔赛条约》;英国“扶德抑法”的政策同主张对德严厉惩罚的法国相冲突。战胜国将战争的责任和苛刻残酷的条约强加给战败国,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战败国的仇视。苏维埃政权在俄国的成立,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慌,他们时刻准备将其扼杀。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了战败国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并且企图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对弱小民族和国家的控制和掠夺,这引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激烈反抗。

——摘编自陈世阳等《凡尔赛体系解体的原因分析》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凡尔赛体系包含的矛盾。
(2)根据图1,指出1945年10月德国领土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90年德国统一的方式,并分析统一的历史原因。
2024-07-2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测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妇女在婚姻自主中获得了极大的权利。……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所松动。女性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择偶权和自主离婚权。唐朝的婚姻生活中出现了“夫从妻居”“妒妇惧内”“男到女家成婚”等现象,甚至还出现了“张扬妒技”的现象。此外,唐政府鼓励妇女再嫁,以每年郡县的寡妇数量的减少列为政绩考核的一项。唐朝三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最为典型的当属唐朝的公主,除去早期夭折和出家的公主,改嫁的公主竟然占到总数的23%,可见当时的再嫁之风是多么盛行。

——摘编自张海灵《从婚姻生活看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材料二   罗马人把嫁妆作为合法妻子的一个标志。罗马共和国早期,嫁妆的数目是很少的,甚至还有女儿出嫁没有嫁妆的现象。伴随着对外扩张,罗马的财富在快速增长,罗马的嫁妆观也发生变化,嫁妆的额度越来越大,嫁妆成为父系家族财产能力的象征,也是夫系家族地位和身份的象征。随着嫁妆额度的增长,嫁妆意义的扩大,嫁妆亦成为罗马社会财产转移的一个重要内容,规范嫁妆的法律也越来越丰富,至奥古斯都时出台了《侏利娅嫁妆法》,给予女儿嫁妆有了法律依据。女儿出嫁的嫁妆越来越多,特别是女儿离婚后,嫁妆又不能返还,父系家族对通过嫁妆发生的财产转移极度不满,这样就有了婚姻形式的变化以及对嫁妆返还的法律限

定,妇女从此开始拥有自己的财产,拥有了财产权,提高了妇女在夫家的地位,也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摘编自何越《古罗马社会嫁妆与妇女地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妇女的婚姻生活地位提高的表现,并简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罗马社会嫁妆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4-07-2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非洲人民就曾多次举行大规模的反帝武装起义和群众运动。十月革命以后大约二十年的时间内α非洲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斗争多数还处于分散和自发的状态,但已开始了一些有组织的活动,斗争的政治要求不断提高,运动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师国主义国家因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非洲大陆的商品输出和经济控制,同时又因战争的需要,不得不在非洲发展和战争有关的采矿业、加工工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业。在北非,工人总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3000000人左右增加到5000000人;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且人总数在同一时期也从5000000人增加到8000000余人,非洲民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的人数也增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英、法等国被严重削弱,苏联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欧洲、亚洲诸多国家冲破了帝国主义统治的锁链,先后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

——摘编自杨兴华《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简论》

材料二   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国家之间的边界问题、国家领导人的接班问题,再加之有些国家的经济极端困难等,20世纪末非洲仍有10多个国家的政局一直处在动荡之中。现在非洲仍有45%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撒哈拉以南非洲约有3亿人口处在极度贫困之中。一些国家虽然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促进出口带动经济发展,但在如何改变殖民地时期形成的片面发展一两种供出口的农业经济作物或矿产品的状态以及解决人们急需的粮食问题等方面,仍似乎束手无策。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非洲的私人中小企业资金少,经营单一,参与竞争能力差,来自国家的支持力度也有限。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增大,它们有被挤垮的危险。这不仅可能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危害社会的稳定。

——摘编自陆庭恩《试论非洲国家独立后的经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空前高涨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非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发展中国家谋求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2024-07-13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7年,因集资修建京汉铁路的需要,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正式成立开业,此后仿照西方股份银行模式的各种官商合办的银行,陆续在各通商口岸城市成立。北洋政府时期,政府以帝国主义把持的海关“关余”为担保诱饵,使带有浓厚买办心理的银行家把搞公债投机当作发财捷径。银行业务以公债投机为主,北洋政府的所谓“公债”又是没有基金的滥纸,一经发行便全用于消耗性支出,银行资本不能按期收回,周转不灵、市场金融紧张,反过来又使财政恶化。银行从事商业投机,虽则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种不正常的发展,主要是使国民经济受其破坏,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正常发展。

——摘编自李光香   李怡《试论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发展情况(部分)

1984

实现“拨改贷”,工、农、中、建行转变为国家专业银行,人民银行定位为央行

1994

三家政策性银行成立,标志着国家专业银行开始商业化进程

1998

政府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专门用于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

2003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

2004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启动,中行和建行成为股份制改造试点

2005

建行与美洲银行签署战略投资合作协议,四大国有银行首次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

2006

中国银行在香港H股上市

“十九大”后

着力助推农村行业银行发展,通过数字化等手段实现发展转型

——摘编自中国证券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不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2024-07-12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鉴于苏俄国内形势仍然严峻的现实需要,1918年春,列宁提出了由国家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竭尽全力“医治战争带给俄国整个社会机体的极其严重的创伤”。此后,列宁通过余粮收集制和产品供给制,以产品、个人消费品和日用品高度国有化的形式禁止私人买卖商品和粮食,普及义务劳动制,坚持“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对国家所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严格的计划控制,成功地保护了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政权。1920年,国内各类企业基本上在政府的监督下有序运行,但随着国内战争的基本结束,这些举措却使刚刚恢复和平的国内环境再次走向混乱和衰退。1921年,列宁在吸取这些教训之后又开启了崭新的政策尝试。

——摘编自韦光波、朱喆《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材料二   在取得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胜利之后,苏俄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产生于战争时期具有临时性质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和平建设时期很快就出现了“政策失灵”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8日,列宁在《农民问题提纲初稿》中明确提出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指出农民的税后余粮可以在地方自由流转。此外,在租让制方面,1920年11月,列宁就指出租让制是在俄国经济极其薄弱时利用资本加速经济发展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式。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实施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有关决议,新经济政策开始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摘编自张伟《改革视角下的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十月革命后列宁采取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名称,并列举其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列宁“崭新的政策尝试”的合理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