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把人们的物质需要作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出发点,认为治国之道应该是“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海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即主张顺应人的需要去因势利导,这是最好的政策;其次是运用伦理规范和规章制度对人们实行教化;再其次是采取刑罚干预手段;而最不好的政策是与民争利。1897年,梁启超在评论司马迁的这一思想时指出:“与西士所论,有若合符。苟昌明其义而申理其业,中国商务可以起衰。”

——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姚家华、孙引著《中国经济思想简史》

材料二   1845年,爱尔兰(时由英国统治)的农作物枯萎病大面积暴发。刚被发现的时候被称作“黑腐病”“瘟热病”“腐败症”和“瘟疫”等。作为当地人主要食物的马铃薯受害严重,很快造成大面积的饥荒。面对爱尔兰受灾后哀鸿遍野、饥馑载道的局面,英国罗伯特·皮尔内阁采取过一些积极的措施,如通过低价销售有限的印度谷物(玉米)以平抑粮食价格,同时通过公共工作规划提供就业,以及由此而来的购买粮食所需的丁瓷,但这些政策受到继任者约翰·罗素(18466月任英国新首相)的强烈批评并被很快废弃。罗素在英国议院下院演讲时曾辩解:“我们认为将供养人民的任务留给私人企业和正常的贸易更为妥当。粮食价格不应该实施管制我们必须放弃任何干预价格的企图。”罗素内阁财政部部长查尔斯伍德宣称:“我发现,政府干预越多,越难以对此产生信任,除了个人掌握私人资本外,我不相信任何事物。”受罗素内阁消极政策的影响,爱尔兰人口在饥荒中损失了100万以上。

——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著《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吉林人民出版社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多年受冷落的新自由主义伴随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上台,开始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西方国家80年代的私有化浪潮、俄罗斯的“休克疗法”,还是拉美国家进行的以“华盛顿共识”为基础的经济改革,都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经典之作。西方许多经济学流派都具有新自由主义的特点,如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制度学派等。学术界一般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在古典自由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基本原则是: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新自由主义倡导政府可以提供某些服务,补贴最低收入,但不能以平等为目标而过多行使福利职能。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新自由主义”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梁启超所谓“西士所论”是指西方哪一经济思想?指出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罗素内阁废弃皮尔内阁救灾措施的原因和后果。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新自由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和启示。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修筑长城,“控制山谷,扼守高地”“立烽堠,实兵马,辟灌莽,广屯田”。北方各族“求输马与中国铁锅、布、帛互市”,明统治者认为:“朝廷非无马牛,而与之为市,盖以其服用之物皆赖中国。若绝之,彼必有怨心……许其互市,亦是怀远之仁。”后明政府在大同、宁夏、延绥等地设立马市。1571年,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俺答纳款,马市互易,边疆无警,畿辅晏然”“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互相依存与交往。这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是任何人工关塞所隔绝不了的。即使在战争期间,通过长城内外的贸易往来也一直没有中断过。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1939年,春夏之交,日本加紧侵华步伐,国民党爱国将领马鸿宾所率81军,多次打退日军在绥西的进犯,取得绥西抗战的首次大捷,极大鼓舞了西北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心,马鸿宾在军兵训练班中培养的回汉青年军官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回汉团结成为英勇的宁夏军队强大战斗力的有力保证。

——周靖程《民国时期宁夏政治史研究》

材料三

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单位:人)
年份19501951195219531954
干部数量798610326118681569316261
干部逐年增长率
120.3%148.6%196.5%203.6%
少数民族干部数量6271091229423542407
少数民族干部增长率7.9%10.6%19.3%15%15.8%

——王巍《中共少数民族干部问题研究——以建国前后宁夏为例》

材料四   19965月,福建与宁夏建立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关系。在22年间,十批干部援宁。据统计,目前仅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工作队就已实施特色产业帮扶项目97个,带动贫困人口脱贫4321人。借助阑宁协作的巨大推力,不少福建企业进驻到宁夏闽宁镇,不仅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更带动了当地葡萄种植、光伏农业、肉牛养殖等几大产业。22年间福建省参与对口帮扶的市县区不断创新帮扶举措,先后投入财政援助资金16.2亿元,帮助宁夏盐池、海原、彭阳等十个对口帮扶县区,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培育壮大了种植养殖、电子商务、食品加工、服装制造等一批区域特色产业。

——摘编自光明日报《22年闽宁协作改变了啥》2018年7月19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长城的修筑特点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军民积极参加抗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蕴含的历史信息。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福建援助宁夏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国家倡导东西部对口帮扶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博物馆。从19世纪开始,议会出资以国家力量收购了来自国内外的大量藏品,将大英博物馆原有的勋章、自然和人工制品部拓展转化为东方古物、希腊罗马古物、钱币与勋章、英国与中世纪古物等部门。同时,国家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重要的公众教育机构,取消了严格的参观人数和参观资格限制,尽最大可能让英国的每个民众都能够便利地在大英博物馆参观或者学习,儿童和妇女也都获准进入大英博物馆阅览室,博物馆的受众慢慢由精英向大众转变,大英博物馆真正成为一个文化、教育空间。

——摘编自洪霞、谢小琴《从精英掌控到大众文化空间——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的建构与功能转换》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爱国主义情绪在欧洲蔓延,欧洲各主要国家博物馆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后,西欧各国普遍成立军事博物馆。法国出现了“发现宫”、大众艺术和传统习俗博物馆等全新的博物馆类型,回避了文物或标本,而将物理、化学等纯科学引入到博物馆中。1925年对外开放的德意志博物馆同样以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实物为主要藏品。德国还建立了大量的地方博物馆,宣传当地的历史和重要文物,纳粹上台后将这些博物馆纳入政治宣传系统当中。苏联创立了革命历史类博物馆,并支持地方博物馆的发展,突出博物馆为人民所有、为千百万劳动群众服务的宗旨,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博物馆活动的基础。

—摘编自陈京红主编《博物馆学概论》

材料三   近些年来,除去来自联邦基金会的少量拨款外,美国公、私立博物馆的事业经费基本都依赖自筹。美国政府规定,向文教事业捐款可获得减税优惠,因此多数博物馆能够从社会上募集到大量捐款。在举办专题展览等活动时,博物馆常常在宣传材料中提及赞助者名称,并举办招待会,以此争取企业的经费捐助,或要求企业承担某项工作,如免费为展览印刷图册等。美国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实行会员制度,会员每年缴纳会费,即可享受免费进馆、购物折扣等优待。在文物保护、展览讲解及各项研究工作中,美国博物馆都引入义工参与,既有利于减少运营成本,又密切了博物馆与公众文化生活的联系。

—摘编自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发展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战后欧洲博物馆出现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博物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途径。
(4)结合上述材料,总结近代以来博物馆发展的历史经验。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铨选制度是我国古代的官僚选任制度。宋代一方面通过科举等方式广求人材,吸收“新鲜血液”;一方面通过铨选使这支队伍分门别类、上下有序。照宁年间,作为王安石吏治思想的实践,铨试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四年十月,重定铨试之制。据马端临说:“旧制荫补初赴选,皆试律暨诗;已仕而无劳绩、举荐及无免试恩,皆试判;(熙宁)更制以后,概试律义、断案、议,后又增试经义。中选者皆得随铨拟注,其入优等者,往往特旨擢,赐进士出身。”于是,荫补人及天下官吏争相诵习法令。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材料二   虽然北洋政府制定颁布了大量有关考试的法规法令和施行细则,也口口声声说“无论何项文职,均以考试或甄用合格者为进身之正轨”,并下令要求对考试各法规应“切实遵行,不得臆为出入,致滋徇滥”。然终其灭亡,北洋政府也没有制定公布出一个完全以考试为文官任用标准的正式文官任用法。事实上,通过文官考试获得为官资格的人微乎其微,充斥于政府的仍是大量的旧式官吏。现任的前清官僚得以留任或升任自然不在话下,甚至那些早已不在任的前清遗老们竟也被重新任用,“都中各部犹存清代之风光”。因此,民国的官吏是“旧官僚奴根未去,新官僚又大种奴根”,在民主共和制华美的外表下包含着的是封建主义的内核。

—摘编自秦昊扬《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1912~1949》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进入到一个恢复、发展和改革的新阶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决议,明确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1982年开始,国家机关进行了机构改革,在实行干部退休制度的同时,大批地选拔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另一重要措施是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对领导职务规定一定的任期和届数,任期满时,根据考核的结果决定升降或连任。针对长期以来干部管理权限过分集中,国家适当下放干部管理权限,把过去管理下两级改为原则上只管下一级,企业和一些文教科卫等事业单位管理权限的下放也逐步跟进。

—摘编自陈振明《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铨试相较于科举考试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时期文官选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我国新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时,英国的工业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英国君主通过向外国熟练工匠发放“保护令”的方式来加强本国制造业。 17世纪晚期,受洛克财产学说的影响,专利权逐渐被视为一种知识产权。 洛克在《政府论》中写道:“土地和一切低等动物为一切人所共有,但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人身享有所有权,除此以外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利。他从事的劳动和他的双手进行的工作是属于他自己的。”1852年,英国在专利法修改后设立了专利局;1883 年,英国颁布了《专利、设计和商标法案》,使其专利法律制度趋于成熟,并接近于现代模式。

——摘编自张南《英国工业革命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1877年,李鸿章为招商局奏准,包揽沿江沿海承运各省官物的特权,进一步扩大了招商局运输货源。 开平矿务局在兴办时,李鸿章借北洋权势,批准“距唐山 10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且规定“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指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1882年,尽管上海织布局还在筹建期中,李鸿章便为它奏准专利的特权,即在 10年内不准华商“另行设局”。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我国专利法颁布于1984年,在经过7年的实践之后,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专利的保护水平,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尽快与国际接轨,于1992年对专利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改。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WTO中的知识产权协议已正式签署并生效;中国加入 WTO指日可待,又在 1994 年 1月1日我国已正式成为专利合作条约成员国。 为了和上述国际条约相衔接,加强对专利权的保护,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00年8月25 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 第二次修订的专利法已于2001年7月1日生效。

——摘编自王连峰《WTO中的知识产权协议与中国专利法的修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英国专利法逐步走向完善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企业“专利”特权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专利法修改的历史作用。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材料三   不同于1923年以前的《新青年》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思想文化的一种来传播,19231926年的《新青年》成为专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与反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进行辩论。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新青年》的文章中不乏涉及中国具体革命事件,并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外国社会革命运动的经验对中国革命运动进行深刻剖析和反思,这些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起点。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结合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传播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23年前后《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2024-03-23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和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

……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   清王朝在民族地区分别设置管理机构,在中央专门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机构体系。清王朝在东北、西北、西部、西南等民族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民族管理制度,制定了较为符合民族实际的统治政策与措施,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统治者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的沿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清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了全面的管理.这种管理涵盖面覆盖到思想管理、经济管理等,全面渗透到少数民族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为巩固北方边防安定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2024-03-2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周到西汉,礼制以室中西南隅为尊长所居、祭仪以东向为尊,故都城布局采用坐西朝东的方式;东汉以后,天子祭天之礼成为大典,定制在国都南郊举行,兼须配合举行盛大的元旦朝贺之需要,都城布局遂一变而成为坐北朝南;到隋唐时代,为了“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元旦大朝会的需要”,又设计了以都城中北部的宫城为主体的、对称的中轴线布局。 都城布局又影响到州县治所城市的布局。在唐代州(府、军)治所城市普遍实行子城制度,“子城为一州政治核心,政府、廨舍、监狱皆设其间”,其次州、县普遍置立社稷坛。

——摘编自鲁西奇、马剑《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

材料二   1466 年,意大利建筑家劳拉纳与他人合作完成新宫殿的设计后,又为乌尔比诺公爵府设计了最初的图纸。在原来的基础上,劳拉纳设计了新的宅邸,在其中心设置当时盛行的庭院,使之成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典范。 劳拉纳提出圆形已经不适应时代,要用菱形或者矩形规划城市,城市的主广场应当是商业中心,也是政治、宗教、经济、表征中心。 总之,领主广场、大教堂、凉廊、军营、监狱和其他公共建筑等,构成市民生活的支点,应当清除没有秩序的、嘈杂的、有害的活动,街道应该分层次,适应不同的职能需要。

——摘编自朱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及其兴起背景》

材料三   天津开埠后,其租界面积相当于旧城区的8倍。此前中国的城市发展通常因政治和军事展开,中心地区多以官府衙门、庙宇和祭坛为中心。 近代城市的空间布局明显呈现出了商业化的特点。此外,城市空间出现新城区、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例如,在19世纪末,北方工业中心天津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天津衙门根本无力控制住局面。 而上海的社会问题则更为尖锐,各种帮会组织在上海滩风起云涌。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布了一系列规划,推动城市空间高效合理的开发。政府将城市区分为不同级别:国家级中心、区域中心等,试图用行政力量推动城市群发展。 政府放宽了外贸限制,给予经济特区以对外贸易宽松政策,并允许外资进入投资设厂。对个别城市的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就业体制、企业行政机制作出了一些改革,开放了一批沿海港口城市。21世纪,中国城市化由单体城市向大都市和城市群发展,建立了城市新区,崛起了一批城市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城市群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摘编自孙全胜《成因分析及提升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唐城市规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 15 世纪意大利“理想城市”思想兴起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当时西欧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后果。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中国应对城市化问题的优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说明:此处称辽太宗时始兼制中国,官分南、北,实指会同元年(938)辽朝正式据有燕云十六州,国号大辽,公卿庶官皆仿中国,参用中国人,以赵延寿为枢密使,寻兼政事令完全采用中原汉制,委任赵延寿管理燕云汉地,从而与契丹内地形成南北不同的制度模式。辽世宗即位后,天禄元年(947)八月,始置北院枢密使,以安抟为之,九月又以高勋为南院枢密使,才逐渐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辽代以北、南枢密院(其长官称北、南院枢密院使)为最高中央行政机构,分统契丹(包括奚人)与汉人(包括渤海人)事务的北、南面官制度。

——《辽史百官志一》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契丹官制的特点,说明其官职设置特点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4-01-1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