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56~1974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1956年1969年1970年1971年1972年1973年1974年
建交国家数25495469878895

材料三   从1978年到1986年,中国国防经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大幅减少。与此相对应的是,基本建设投入、科教文卫投入、城市维护建设投入等财政支出大幅增长,10年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超过9%,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的哪两项成就?
(2)材料二的图表数据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了哪一新局面?这一新局面与材料一的外交成就有什么联系?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国家经费投入有什么变化?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0-01-1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士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1)指出上述前三则材料所体现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各自选官的主要依据。

(2)概括材料三中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主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50年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留美的邓稼先拒绝了各种诱惑,毅然回国。接到国家密令的邓稼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只说有了工作调动,让妻子多照顾点家里,就此踏遍戈壁和草原,隐性埋名二十八年。为了验证苏联专家给一出的一个关键数据,邓稼先和他的团队进行了一9次运算,每算一遍要有几万个网点,每个网点要解五

六个方程,计算出的草稿纸和计算机打孔纸带装麻袋堆了一屋子。最后,他们攻克了这个难题,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华罗庚称之为“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一次演算”。1964年10月16日下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仅隔两年多时间又完成了氮弹的研究,1967年6月17日,顺利爆炸了第一颗氮弹。

——摘编自陈怀临《邓稼先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之初我国致力于原子弹研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1947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冷战升级,迅速复兴的德国成为美国在欧洲与苏联抗衡的重要砝码,这时压制德国政策及对德国工业水平的限制已经与美国的全球战略背道而驰了。于是在美国的主导下,美、英大量削减了用于支付赔偿的工厂数量。在1946年IA.RA.接受分配的工厂只有31个,价值6400万马克。194911月,联邦德国与西方盟国签订《波恩议定书》,拆迁方案停止执行,早先被拆除而尚未运离德国的工厂仍还给德国。在最初的方案中,有1977家工厂被列入拆迁项目中,实际上仅有754家被拆除,比例为39%。据战后相关统计,柏林西占区赔偿总额仅占德国生产能力的5%。

——摘编自桂莉、孙文沛《美国对二战后德国赔偿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尼克松政府于1973年提出“欧洲年”计划,建议美国和西欧拟定新的大西洋宪章,确立共同目标,双方在防务、贸易和东西方关系上协调各自政策,意在重新界定美欧关系以适应新形势需要。然而,出于种种原因,“欧洲年”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遭到欧共体国家强烈抵制,并由此引发了美欧自二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旷日持久的外交拉锯战使“欧洲年”一波三折,尼克松对欧洲的访问未能成功,英美“特殊关系”、大西洋联盟皆因此遭受重创,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

——摘编自梁军《“从未有过的年代”:基辛格“欧洲年”计划中的美英外交考察》

材料三   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世界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力量中心不断转移。近代西方国家的崛起进程伴随着延绵不断的战争。当今世界格局演变大势是“单极化”与“多极化”的较量。

——摘编自张顺洪《战争能否避免:世界格局的演变与我国面临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美国对德国赔偿政策演变带给德国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尼克松政府“欧洲年”计划出台的背景。
(3)结合以上史实,谈谈你对当今世界格局的认识。
5 . 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是原发型工业化国家,中国则是后发型工业化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人统计,1757~1857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

—岳麓版高中教材

材料二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工业革命后,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5%;英国在1801年时五千人以上的城镇只有106个,占全国人口的26%,到1851年时,全国城镇数目达到265个,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上升到54%,1891年时,城镇数目增至622个,人口占到68%。有经济学家统计,英国在1801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32%、23%和45%,而到1841年则变为22%、34%和44%。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

2018-09-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城固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的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但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问题,多数人没有分享到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状态……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会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社会问题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

时期概况
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1883年颁布《工人医疗保险法》、1884年颁布《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伤残和养老保险法》,后合并为《帝国保险法》。
1911年颁布《职员保险法》。
1927年颁布《职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49年颁布《社会保障适应法》。
1957年起修改和补充养老、事故、失业、医疗等法案,并颁布《农民老年援助法》《劳动促进法》等。
1975年汇总为《社会法典》,是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1985年起不断改革和调整。如:1988年颁布《健康改革法》、1989年颁布《1992年养老金改革法》、1994年增加《社会护理保险法》……

——霍尔斯特杰格尔《社会保险入门》

材料三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社会特有的产物,经济发展程度、政治状况综合因素是其得以建立的基础。19世纪80年代德国全面实行了社会保险政策。

俾斯麦政府之所以能在德国推行“国家社会主义”,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率先实行国家社会保险,从根本上说,是当时德国社会内部特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19世纪下半期,德国阶级关系极为复杂,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各种因素并存。在各阶级中普鲁士容克地主是享有特权的国家政权操纵者,不但对无产阶级和社会运动抱仇视态度,而且压制资产阶级参政的要求,把其排挤在政治权力之外。容克地主美化自己主宰的政权,把普鲁士描绘成为穷人谋利益的超阶级国家,以便与资产阶级争夺对无产阶级的控制。为了不让工人跟着社会民主党走,也为了瓦解工人自发的组织,德意志帝国被迫走上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道路。

……德国统治者历来就有君主社会主义传统,把关照臣民视为自己的职责。早在18世纪,弗里德里希二世就因废除了在王室领地上农民的农奴地位,并阻止容克贵族驱逐领地上的农奴,而获得了“乞丐之王”、“开明君主”之类的美誉。威廉一世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他在1879年的国会开幕式上说:“必须把那些工人阶级直接感受到的、不言而喻的实惠,用法律的手段固定下来,才能使工人阶级感知到,国家并不是力图保障社会上富有阶级的工具。”

——冯瑜《浅析德国率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80年代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