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近代不列颠工业体系始于棉纺织工业。这与棉织品适合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需要、市场广阔以及国外的原料保障密切相关。英国利用对印度的宗主国权力,促使印度织工到英国商馆为英国商人织布,并通过关税政策限制印度棉布的输入来扶持自己的棉布工业。在纺织技术积累等条件的支持下,棉布不仅在英国国内打开了销路,还很快赢得了欧洲大陆和美洲的市场。发展起来的棉纺织工业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建立与发展。

——摘编自马英昌《近代英国工业体系的建立》

材料二   中国在经历鸦片战争的失败后,虽然迸发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进步呼声,但在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怎样引进、引进什么的问题上存在诸多误区,这导致引进的一系列棉纺织新技术并没有在近代中国生根落地,反而促使中国原有的手工棉纺织业衰落。洋务运动兴起后,无论是官营还是私营的纱厂,所用设备无不从英、美等国进口。但所用设备整体不配套,“每万锭纺机中,梳棉机之配合不足,以致梳棉功效不住,影响成纱产品俱巨”。而且属于中国自主创新的技术始终无法落地,近代中国棉纺织业发展只能受制于人。

——摘编自方逸韬、杨德才《打开“技术黑箱”:技术进化视阈下近代中英棉纺织业的发展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后期英国棉纺织业快速发展对英国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相比,19世纪中后期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中英棉纺织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4-04-0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关于社会福利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学者的著作中,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都强调集体利益和城邦和谐。进入古典时期,特别是雅典农业和工商业的空前繁荣,加上盟邦每年的贡金等,使得城邦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这为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提供了经济基础。古代雅典采取了一系列福利措施,如保证充足的粮食供应,实行军事移民,解决公民就业,救济贫民,公葬烈士和抚恤孤寡,等等。

——摘编自曹春梅《试论古典时期雅典的社会福利》

材料二   “福利国家”思想和实践在英国可以上溯至19世纪的新《济贫法》等法规,但全面铺开则是二战之后的事情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体现了英国国民的普遍意愿,以至于英国主要政党及其领袖人物,不管内心对此真实看法如何,在二战之后都长期以“福利国家”倡导者自居,非如此则无法争取选民支持。正是这种意愿,使得英国选民在二战刚刚结束之时就抛弃了领导他们赢得胜利的丘吉尔,转而选择了艾德礼,其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后者带领工党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目标。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福利项目之多,政府向国民提供的津贴和补贴名目之繁杂,为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

——摘编自梅新育《英国“福利国家”制度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典时期雅典实施福利政策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英国福利制度建设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古典时期雅典和二战后英国福利政策中所得到的启示。
2024-03-1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部分中国学者关于“晚明”的论述

论述出处
“‘晚’并不具有怎样特殊的意义所在,它只是一种时间的表述。‘晚明’的正式说法,就是‘明代晚期’,‘晚明’只不过是一种更为简略的称呼而已”刘晓东《“晚明”与晚明史研究》
“上起万历元年(1573年)下讫崇祯十七年(1644年)”,“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晚明时期的中国,会与以往传统史著中的晚明史视角大异其趣,会给今天的中国人带来更多新的启示”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
“晚明与两个划时代意义的开端,即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和世界一体化的开端相联系”,“与以往朝代相比,白银货币化标志中国社会货币经济化的发展进程”,说明晚明社会“处于社会转型之中”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从其社会形态来说,它(晚明)与汉、唐、宋一脉相承,又不同于汉、唐、宋末世的是,在社会母胎内部不可遏制地涌现异己因素,形成社会性的浪潮,不断地侵蚀封建伦理关系的统治序列”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

——摘编自李佳《君主政治的演进与权力关系格局——关于晚明政治史研究的范式、问题与线索的思考》

(1)根据材料,概括“晚明时期的中国”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项时代特征并予以说明。(要求:特征明确;说明须史实准确,逻辑严密,首尾呼应)。
2024-03-12更新 | 92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正炎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往往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的社会动乱时期相联系,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按照侯外庐的观点,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诉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唐代中叶为分水岭,“前一时期农民起义主要表现在反徭役并争取人身权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容的思想主要是一种狂暴式的财产共有或共同劳动的教义,后一时期的农民起义主要表现在分产均产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含的思想主要是一种更现实的财产平均的教义”。

材料二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对大同理想的探索,没有超越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也没能超越传统的皇权主义思想,太平天国的大同梦想最终化为泡影。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财产共有,反对私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工商业以及学习现代文明的主张,虽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法实现,但多少已经有了现实的成分。与康有为的“大同之世”相比,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更为贴近现实,在分析西方社会弊端与当时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中国传统大同思想跟随着历史的脚步,逐步由空想走向现实。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共性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大同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印度莫卧儿时期的纺织品主导了世界纺织品市场。印度可以按照客户的不同需求做出相应的设计,而且还能满足不同地区客户的色彩偏好,深褐色、黑色与深红色网格图案被泰国人喜爱,那些锯齿状边框、边缘部位采用几何图案或小花朵的设计样式被东南亚的人追捧,而大量开花的植物、树木图案的纺织品被运往了欧洲。随着欧洲商人对印度棉纺织生产控制的逐步增强以及进口量的增加,欧洲各国国内传统的毛纺织业、亚麻纺织业以及刚起步的棉纺织行业均受到了一定的威胁。于是一系列的保护主义措施被提上日程。1700年,英国议会颁布禁止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但是可以进口白棉布到英国进一步加工。同时,允许英国作为中转国将印花织物输送到其他地区

——摘编自杨静《从贸易角度看纺织文化的交流互鉴——16—18世纪的莫卧儿王朝为例》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棉纺织品的出口总值由1780年的355060英镑上升到了1790年的1662369英镑,再上升到了1802年的7624505英镑。这种持续的增长最终导致棉纺织品的出口取代了英国传统的民族工业毛纺织产品的出口。正是在18世纪中后期英国棉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中,出现了国际性的劳动分工,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建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单位,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在英国的棉纺织贸易中逐渐形成。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卧儿时期印度的棉纺织品能够享誉世界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2024-02-24更新 | 110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对政治现代化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探索和实践,是在土地革命时期领导建立了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193111月,全国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产生了中央政府。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专政的目的是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统一中国,有系统地制止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强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11个省建立了大小15块革命根据地,人口约1500万。工农民主政权在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意义十分重大。

材料二   “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对政治现代化进行的第二次探索和实践,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提供了指导原则和基本的制度架构。陕甘宁边区是实行民主政治建设的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1940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了政权体系。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地方政府,它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19457月,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共建立了民选县政府709个,专员公署104个,边区政府4个,行政公署24个。抗日民主政权是按照中国国情和革命特点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政权模式,“根据地内很好地推行各阶层联合的民主政治,推行“三三制”等,具有全国性和新中国雏形的政治意义,足以影响与推动全国,特别是战后的民主运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罗荣渠《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苏维埃政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华苏维埃政权相比,抗日民主政权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2024-01-1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静江府城(位于今桂林市)在西南边陲的作用由唐至北宋初年的平定叛乱扩展为宋朝管控广南西路、平定叛乱、抵抗越南入侵、阻挡蒙古军队“斡腹之谋”等多种军事作用,其政治职能在两宋时期逐渐从军事职能的从属地位中分离出来。静江府城逐渐成长为地方行政中心,后来集广南西路赋税钱谷、刑法、市易、水利等行政权力于一身;其对内开始辐射整个广南西路,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与整个宋朝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对外沟通西南地区与国外的经济贸易。两宋时期,静江府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教育事业,依靠桂林山水文化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让广西山水文化名扬海内,后又通过文人墨客的诗词、碑刻和佛寺、道观的修建,赋予了广西山水更多的文化意境。

材料二   两宋时期,静江府城由单一的军事性城镇发展为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于一身的多职能复合城市,其城市职能演变过程中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这与静江府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也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两宋时期大量人口南移、国内外整体战略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与两宋时期社会整体发展密切相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聂定《宋代静江府城职能演变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静江府城在两宋的发展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静江府城职能变化的原因。
2024-01-1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400多年前,意大利人利玛窦带着包括古钢琴在内的诸多西方文明成果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才日益密切。利玛窦来到中国后转多地,广交仁人志士,了解中国文化,传播西方文明。他的朋友就包括科学家徐光启和李之藻。《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与李之藻结合西方科学和中国实际创作的一幅用中文标注的世界地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在中国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利玛窦还与徐光启一同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为明末研究数学之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推动中国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他就是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对外传播政策、理论与实践历经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1978年到1999年),以对外宣传小组成立为起点,《中国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一批对外刊物陆续发行。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开始逐渐恢复起来,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国家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外宣思想路线。第二次浪潮(从2000年到2017年),以中国政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为起点,“央媒”在海外“抢滩登陆”后进一步纵向“深入”海外市场。中国对外传播主体“已经从图书、期刊、报纸、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等大众媒介传播,转变成为组织传播和部分地区、部分国家的人际传播”。第三次浪潮以2018年“三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一”为起点,媒体融合步入新阶段,全媒体格局加速发展,国际传播正拉开全球性战略传播格局的重组生态下,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重组的宏大序幕。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摘编自姜飞、张楠《中国对外传播的三次浪潮(1978—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历史条件,简要分析利玛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传播三次浪潮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积极意义。
2023-09-29更新 | 124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9月测试(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初对秦代赋税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田租、算赋、更赋、警税、算车船、算马牛羊牲畜等十几个赋税项目,由中央负责国家财政的大司农和派去地方郡国主政的官员进行征收管理。山林园池税、市税、口赋、地方资源经营收入、矿税、渔税、公田收入等,由负责皇室财政的少府征收。地方封王封侯在其封地内,可以各自配置专责官员管理赋税,独立于国家财政之外,各自经营,自成体系。汉高祖时期制定的田租率为“十五税一”,到文景时,“三十税一”成为定制。

——摘编自徐世钜《汉代赋税征收管理的几个特征》


(1)根据材料,概括汉初赋税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初赋税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2023-09-29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9月测试(二)历史试题
10 . 人口变化与人口迁徙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春秋后期,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民族大迁移大融合时期,在北起辽东,南达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里,华夏族(注: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是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和一些少数民族通过长期战争,兼并和融合,迁移和交往,有了日益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关系,交错混居通婚现象非常普遍,逐渐融合成一个稳固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

——摘编自沈益民、童乘珠《中国人口迁移》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5个大型城市和63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上海拥有全国半数以上的大型工商企业。七七事变后的短短数年中,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西部后方,桂   林、贵阳、宜宾等城市人口也成倍增加。随着政治中心移往西南, ……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约上千家,大量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也随之内迁。这对于大后方的工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内迁高校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其中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建而成的_______已发展为5个学院26个系、350多名教师、3277多名学生的大学。它的教授可谓集一时之选。日后师生人才辈出。

——摘编自忻平《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迁移、融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影响。
(2)完成材料二划横线处的填空。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人口、工商企业、学校大规模内迁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内迁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