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前期,统治者很重视对地方的监察工作,除了御史台不定期派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外,最主要的创举是使十道巡按使的派遣成为制度。十道巡察,是中央对地方州县的一种经常性的巡回监察制度,出使官员除御史大夫外,礼部尚书及内外五品官以上者也可担任。十道按察使的设立,使唐前期对地方的监察趋于完备。安史之乱后按察使开始演变成为掌握地方实权的行政长官,“兵甲、财富、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权势不胜其重,能生杀人,或专私其所领州,而虐视支郡”。随着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削弱,监察御史出使地方等职权也遭到破坏。总之,唐中后期的地方监察权力被严重削弱。

——摘编自胡沧泽《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等

材料二

由于元朝地域广袤和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统治者特别重视地方监察制度建设。1268年,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负责纠弹朝廷百官;随后设置行御史台,作为地方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各行省、宣慰司。虽然行御史台直属于御史台,但两机构在机构和官秩上相同,地位几乎平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监察官吏由其上级监察部门选任,有效地维护了监察系统垂直领导的体制,又保证了监察机构的独立性。《行台体察等例》等法规规定,其职权“以举贤才为纲,而以厚风俗、均赋役、重审理、汰冗官、选守令、出奉使、均公田为目,指摘割切,虽触忌讳,亦不顾也”。地方监察官有许多详细的考核制度予以约束,稍有劣迹,即被清除出监察机构。

——摘编自吴文涛《论元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中后期地方监察权力弱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91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军事限共”,并开始制造事端。陕甘宁边区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包围中,中共为了克服重重困难,巩固边区和鼓励各阶层人民抗战,提出了若干抗战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政策即为“三三制”。“三三制”政权的特点表现在人员分配方面,规定了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以及中间派分别占三分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具体形式。

——摘编自杨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延属分区基层民主建设研究》

材料二   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十分重视农村基层的民主建设。他指出,“在一切工作中,命令主义是错误的,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他还提出了要由下而上地展开整党工作,要把党的正确制度、正确作风建立起来,提升党的形象和改变党的面貌,重点是净化基层党组织。他还发现“有些领导机关,个人包办和个人解决重要问题的习气甚为浓厚。重要问题的解决不是由党委会议做决定,而是由个人做决定,党委委员形同虚设”,这一现象对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危害最大。在反奸清算的斗争中,他认为对人民并无好处且为广大群众所极端痛恨的恶霸分子应该予以严厉惩处,这样才能为解放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扫清障碍,建立良好的民主秩序。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他指出必须坚持贫雇农团的领导,这样才能赋予广大的贫农雇农以政治经济权利。

——摘编自赵新波《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村基层民主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三制”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村基层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全面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基层民主建设的历史经验。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属于早期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其时资产阶级还比较弱小和幼稚。英国资产阶级不可能把封建贵族阶级一脚踢开,只能在君主立政下同它达成妥协。当时资产阶级与一部分封建贵族妥协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同时,他们在新的社会关系和政权结构中,也逐步克服封建的偏见,自身不断资产阶级化,最终与资产阶级合流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原则经过洛克、孟德斯鸠及其他思想家的大力揄扬,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普遍接受的建国“纲领”。后来的欧美资产阶级国家,无论是君主制还是共和制,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些原则建设自己的政权的。

——摘编自赵士国丁笃本《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异议》

材料二   北美人认为英国本土与海外领地各有议会,平等平行,不存在上下隶属关系。“光荣革命”后英国君权与民权已从垂直“竖立”放倒,成议会主权制约君主专权之“平面”;从英国与海外领地的关系看,伦敦为“君”,海外为“民”,还是一个帝国“垂直”体。此前北美有过邦联,却是“用沙子结成的绳索”,后来美国定名United States,是地方各邦“平面”排列。托克维尔强调美国民主的根不在华盛顿、纽约,而在各“邦”小城小镇,有“小民主”自治,才有“大民主”联邦,须须根根扎根于“小”,地面之上才有树大迎风。我们称的“中央政府”,在美国只能称“联邦政府”,不可提“中央政府”。欧洲学习美国,各国主权分两层,可下沉者沉至地方议会,可上浮者浮至欧洲议会,明显有美国政体的遗踪。

——摘编自郑非《帝国的分裂: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美建立联邦制度的背景,并简要说明对美国确立联邦制的认识。
2023-08-27更新 | 136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蒙古自13世纪初崛起之后,先后发动三次西征,对中国,对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世界的征服者成吉思汗,他是征服寰宇的展示和世界舞台上敏捷的骑兵,用威严之足登上时运的马镫,用权力之手击打傲慢的君主。她的钢矛上的火花像风一样,把世界上的歹徒从国土上消灭。”

——施都丁:《波斯文<史集·成吉思汗序言>译注》,魏曙光译(注:《史集》是14世纪成吉思汗后裔统治的伊利汗国宰相施都丁主编的世界通史著作)

材料二   “那暴君啊,人家都称他为王中之王,就是成吉思汗呀,就是他逞着豪强,把个雄伟的亚洲变成了一片坟墓……这个专灭人之国,杀人之君的凶汉"

——摘自伏尔泰《中国孤儿(全译本)》,范希衡译(注:《中国孤儿》是1755年伏尔泰改编自元代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的作品,在法国演出后取得了巨大反响)

材料三   蒙古人对贸易的重视在世界历史上的贡献也不应该被忽视。蒙古人不仅鼓励和推动贸易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扶植新产品和新商品……在蒙古人提供的保护之下,商品变得更加便宜,也更加充足……蒙古人在欧亚大陆上的商人及其他旅人的休息之处建起了大量旅店,也设置了巡逻兵,在丝绸之路上维持治安。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安全性降低,成本提高,导致一些欧洲人开始寻找新的商路。其中之一便是热那亚航海家哥伦布。

——摘编自【美】梅天穆:《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注:该著作出版于2012年)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二者展现的成吉思汗形象有何不同?
(2)相比材料二,材料三中的西方学术界对蒙古征服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如果以“蒙古帝国为中心的世界史”为研究主题,三则材料各自有何史料价值
2023-08-01更新 | 142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玄宗即位后,明确宣布“官不滥升”,把武周中宗以来所置的员外官、试官、斜封官数千人,一律撤销。唐太宗时,皇帝与宰相议事,允许谏官、史官参加,“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武则天时期,许敬宗等担任宰相,“政多私僻”,取消了这一制度。唐玄宗下令恢复这一制度,除朝内特殊机密外,允许他们参加皇帝与宰相的议事会议。他认为“郡县者国之本”,特别重视县令的选择,亲自出题考查县令,在县令赴任以前,还来自召见,面授机宣。

——摘编自阎守诚等《盛唐之子:唐玄宗的成败》

材料二   唐玄宗后期宠信李林甫,李林甫拟固其相位,“欲杜出将入相之源”,遂奏云,“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玄宗“以为然”,并用胡人安思顺代替李林甫领朔方节度使。“自是高仙芝(高丽族)、哥舒翰(突骑施族)皆专任大将,林甫利其不识文字,无入相由。然而(安)禄山竟为乱阶,由得专大将之任故也。”

——摘编自李必忠《论唐玄宗时期的社会矛盾——兼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玄宗前期改革吏治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玄宗后期出现的政治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妈祖与波塞冬同为海神,是东西方在进行海上贸易、发展海洋文化中的民间信仰。尽管其他国家,如日本、印度均有自己的海神崇拜,但都不如妈祖与波塞冬流传广泛且历史悠久。相传,妈祖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本名袜默。她自幼好学.品性善良,立志以行善救人为事业,平日里还研究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妈祖的形象综合了中国女性高雅、善良、聪慧、柔顺的特点。她与波塞冬不一样,她没有侵占别国领土、占有其他民族财富的勃勃野心。她始终以一位保护神的面目出现,多次在海难发生时把海船引领至避风港,指引人们安全地到达希望之地。

——摘编自黄浙苏《妈祖信仰与东西方海神崇拜异同》

材料二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年仅28岁的林默娘与世长辞。此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娘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渔民或是航海的人祭拜妈祖,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自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起,中国历代皇帝先后36次给妈祖褒封,并列入国家祀典。与妈祖不同,古希腊神话中的波塞冬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关于海神波塞冬的传说最早是通过希腊人的口口相授传播开来的。希腊是世界航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希腊,凡是有港口的地方就有波塞冬的庙宇与塑像。人们在出海前会到波塞冬的庙宇里祭拜,希望他不要在航海的过程中兴风作浪。和妈祖文化一样,波塞冬的故事和传说也通过古今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和希腊神话的传播与研究传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许多欧美作家对希腊神话的引用、升华促使希腊神话在全世界广泛飞速地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波塞冬海神文化的传播。

——摘编自陈洁《文化视角下妈祖与波塞冬之异同性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神信仰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妈祖信仰和波塞冬信仰形成和传播的异同。
2023-07-24更新 | 146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一五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汉帝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之一大变,实现了政治大一统,也推动了族群整合。钱穆提出秦统一推动了“中国民族之抟成”;范文澜从共同语言、地域、经济、心理特征四要素论证了“汉族在秦汉时已经开始形成为民族”。

材料一   “国人”本指西周春秋时期的列国统治氏族;至战国,随着列国内部的人群凝聚,“国人”内涵转变为一国民众。兼具政治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国人”意识,也随之形成。秦并天下后,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整合“诸夏”,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力图塑造新“秦人”认同。这一举措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秦法与六国旧俗的冲突,以及秦帝国塑造认同方式的强硬,激起了六国故民的故国之思和反秦情绪,最终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秦人”认同的瓦解。

材料二   汉朝作为真正意义上国民身份认同感产生的朝代,其意义在整个历史上无可取代。在此之前即便秦统一六国,但原先六国民众并不认同自己秦人的身份,反而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各自内心上,齐国以齐人自居,楚国以楚人自居,虽然秦始皇进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改革,但原先各国民众的内心隔阂却没有同化,正是在这种貌合神离的情况下,秦始皇以个人威权维持了表面的平静。这种局面不仅秦朝没有解决,连汉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没有完全解决,直到汉武帝的出现。汉武帝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前面皇帝的基础上,彻底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侵扰问题,致使汉朝民众民族情绪高涨,自我认同得到质的飞跃,从此汉朝国民不再以原先七国属地自称,真正意义上完全以大一统的国名为自我身份认同,凡天下汉朝国土之所在,皆为大汉臣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的举措。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秦人”认同的瓦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凡天下汉朝国土之所在,皆为大汉臣民”的措施。
2023-07-22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交流互鉴,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西晋江统《徙戎论》

刘聪(匈奴汉赵政权的皇帝)“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材料二   北魏建立与统一后,吏治混乱、政府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游牧民族的威胁;统治面临危机,为此,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以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均田制租调制,迁都洛阳,讲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兴学校,祭孔子等一系列改革,以巩固统治。

材料三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三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冯太后、孝文帝改革性质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其民族交融的特点?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及影响。
2023-07-22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与西亚两河(流域)都以中原为发展核心。由此开展形成这两个地区的自足。而且逐步吸纳边陲的族群,实现了在疆域及人口两方面都继长增高的局面。这些都是两个地区出现大型图家过程的相似之处。但是,两个地区发展模式的根本差异,则在两河由地缘性的城邦共同体为凝聚的单元,两河城邦的出现颇基于经济的需求,组合为经由贸易获得资源及经由分配而共享资源的共同体,于是城邦始终有其独立自主的特性,不易融入更大的政治体制中,大型国家还必须依靠武力及中央权力维系国家的凝聚。西周的亲缘族群则经由婚姻与宗法,组织为不断扩张的网络,于是参加两周体制内的同姓与异姓族群遂易于交融凝聚。在信仰方面,两河地区各城邦的守护神不易摆脱个别族群的认同,因而不易演化为包含性强大的普世理念。西周则因为天命与天下的观念都超越任何单一族群的认同,可以发展为无所不容的普世秩序。但是,两河的古代文化因其经济共同体的背景,承认个人的财产观念及人际权利义务的约定关系,于是有了成文法典的出现;西周则以“礼”代表预设的人际伦理,以礼仪规范行为。

——摘编自许倬云《观世变:论中国文化的特质》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西周文明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文明的历史影响。
2023-07-16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O中学、九台区第一中学、公主岭市第一中学校、农安高级中学、榆树市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7世纪前期,阿拉伯帝国建立后,设立驿站、疏浚河道、修筑桥梁维修大道以及完善相应的服务设施为商业繁荣提供了保障,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大道与境外商道相连,构成了帝国进行国内外贸易活动的商道网络。从7世纪起,水稻、高粱、棉花等大批农作物新品种相继被引入帝国,纺织、制革和金属加工成为最主要的城市手工业部门,其中纺织业是帝国最发达的手工业。阿拉伯帝国还控制了横贯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的西段,这条商路上的一些大城市开辟出许多通向印度、里海、黑海地区的商道。在帝国最强盛时期的8世纪下半叶至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唐帝国连成一片,东西方的国际贸易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摘编自戴小江《阿拉伯啼国商业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唐代后期,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遍布西北地区,当时稀缺的香料、珠宝和药材等均是通过西北丝路进入各大城市的,西北地区的丝路贸易异常繁荣。唐政府为了进一步促进贸易活动的开展,减少货币兑换阻力,将白银以商品的形式加入折价交易中,西北地区的各级政府也因丝路贸易的繁荣而增加了白银收入,白银在西北丝路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唐政府在河西地区设置了很多交通驿站,将该地区的各个城市联系起来,形成了诸多贸易交易点,为西域商人提供了优厚的贸易条件和保障。唐朝还利用强大的国力与西域诸国签订有关贸易往来的契约文书,制定商品交换准则。

——摘编自吴丽敏《唐代丝绸之路演变与西北市场格局的变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政府为保障西北丝路贸易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对西北贸易的影响。
2023-07-16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O中学、九台区第一中学、公主岭市第一中学校、农安高级中学、榆树市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