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8月,中共成立了以上海为总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下半年至1922年年初,由于各地劳动组合书记部分部的出色工作,各区工业和交通中心都建立起强大的工会组织,如上海机器工会、汉口租界人力车夫工会、湖南劳工会、华南的广东全省土木建筑工会等。通过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工人群众的觉悟都有较大的提高,于是罢工斗争随之频频发生,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全国各工会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劳动大会于1922年5月1—6日在广州举行。大会以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又发起了劳动立法运动,这使罢工高潮在全国普遍地展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由于有了大革命失败的切身痛感,在革命斗争方式上,中共的转变是很迅速的。面对国民党的野蛮屠杀政策,中共”以牙还牙”。“八七会议“要求全党举行城市武装起义、农村展动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城市武装起义很难搞起来,唯一取得短暂胜利的城布起义(广州起义),在三天之后便被镇压下去了。农村暴动却在许多省都搞了起来,但起义的目标依旧是进攻和夺取城布。从起义的直接目标来看,它们也遭到了挫折和失败。在城市武装起义失败之后,或在农村暴动进攻城市失败后,保存下来的起义队伍被迫转移到农村,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从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中得出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民族危亡之际,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的炮声,震颤着中国大地,震颤着中国人民的心。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了自近代尤其是民国以来最严重的破坏,中华民族的生存面临着自近代尤其是民国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在这个危机面前,中华民族忧患百年、沉淀百年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以无法压抑的力量骤然迸发,形成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在这个高潮中,有学生、工人和各界团体的投身,有民族资产阶级、国民党左派及海外侨胞的参与。

——摘编自黄华文《七七事变前后抗日救亡运动特点之比较》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其策略,由“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以至“联蒋抗日”。在西安事变爆发后全力进行调停促成和平解决。国民党和南京政府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与各党各军各派的逼迫下其方针、政策也几经变化。国共第二次合作终于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威逼南京之际,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实际建立。

——程中原《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材料三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均与本党三中全会之宣言及决议案相合。……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共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中国共产党人既捐弃成见……中国民族既已一致觉醒,绝对团结,自必坚守不偏不倚之国策,集中整个民族之力量,自卫自助,以抗暴敌,挽救危亡。

——摘自《蒋委员长为中共共赴国难宣言发表谈话》(1937923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救亡运动的主要特点和深刻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对内策略的调整过程,并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扭转中国抗战时局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宣言发表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主要因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由于种种内部的困难被迫对匈奴实行“和亲”的方针。汉文帝曾写信给匈奴单于说:“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于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而汉武帝时期,其秉承汉初七十年的资财厚积,其四境拓边又驾于秦皇之上。他曾说:“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摘编自龚留柱《“王者无外”和“夷夏之防”—秦汉时期边疆思想论略》

材料二   唐朝统治者“患在夷狄”的意识较为淡薄。唐太宗就提出了“四夷可使如一家”的观点,为此长期采用和亲、通使等措施,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友好往来。太宗之后,高宗、武则天、玄宗等皇帝,大体上继承了太宗的治边思想。随着唐王朝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其对周边各族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贞观四年,四夷君长为唐太宗上尊号为“天可汗”。但随着唐王朝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并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摘编自周宝砚《论唐王朝治边方略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边疆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朝的治边方略。
4 . 国书是国家元首代表本国政府致书于他国元首的一种文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乾隆帝回复了英国国王一封国书:“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深为嘉许。……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重重的海洋),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

——摘自《清高宗实录》

材料二   1905年光绪帝致英国国王的国书:“大清国大皇帝敬问大英国大皇帝:中国与贵国通好有年,交谊益臻亲密。夙闻贵政府文明久著、政治日新,凡所措施,日臻美善。朕眷恋时局,力图振作,……兹特派兵部侍郎徐世昌、镇国公载泽、商部右丞绍英前赴贵国考求政治。……惟望大皇帝推诚优待。”

——摘自台北故宫博物馆原件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的外交政策,并结合所学说明其产生的社会因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晚清外交政策的转变,并结合所学说明变化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前期,包括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规定在唐朝统治地区,凡是各都督府治所和4万户以上的州,都可设置市场或市署,上“置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下“置市丞二人,正

八品上”;“置录事多人”,分别管理坊市的各项事务。

——摘编自《唐律疏议》《唐令拾遗》《唐会要》等

材料二   北宋时期的商业十分繁荣,东京汴梁城更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景象,我们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上清楚地发现,街道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道路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热闹非凡。其他的地方大城市,也大体如此。

——摘编自方宝璋《宋代经济管理思想与当代经济管理》

材料三   到了明代中后期,读书人“科考不成”转而“驰骋商场”竟然也变得常见。因此,传统的政策逐渐向“恤商”“通商”转变。明代大开“捐纳”,设立商籍。商人们事实上通过缴纳钱财获得了社会地位,各取所需。

——摘编自曹琳《明代商人商业经营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北宋城市经济管理制度的变化,并归纳这一制度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夺得天下,想继续以法家思想治理天下却失败了。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则崇尚黄老思想而休养生息,但用来打天下的法家思想并不适合长治久安,历史最终还是选择了儒家-不是通过战争和强力取胜来“选择”,而是通过对和平与道德的愿景来选择。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在政治上的“独尊儒术”;二是提出按德性和学问的标准建立常规和制度化的察举。这上述两点也就是“汉制”有别于“秦制”的基本特点。

——摘编自何怀宏《周文与汉制:传统中国的道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朝相比,汉代治国思想和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治国思想和制度变化的意义。
7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顾维钧对各国代表说:“我很失望,(巴黎和会)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我想问问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628日,中国代表团没有出现在签字现场。

——摘编自《我的1919》

材料二   到抗日战争后期,特别是国际社会规划战后世界格局的时候,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以大国身份积极参与筹划当时以及战后的重大国际事务。在计划、筹备成立联合国的过程中,中国成为主要的发起国和创始国,这种变化,是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经过长期浴血奋战获得的,是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反抗日本侵略的结果。


(1)根据材料一中,概括顾维钧“失望”“愤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抗日战争后期及规划战后世界格局时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并概括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关于成立联合国的计划是二战中哪一次国家会议的内容?
(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
2023-10-1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聚仁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文明引起的文化变化是根本的和持久的。新石器时代村社的文化是自主的和单一的,所有的成员都具有同样的知识、同样的风俗和同样的见解,且其生活方式也不由外界决定。但是随着文明的到来,一个远为复杂的新社会出现了。除了村社农民的传统文化外,现在又有了种种新文化,即通晓神秘书写艺术的书吏的文化,知晓上天秘密的祭司的文化,擅长绘画和雕刻的艺术家的文化和懂得如何与沙漠和大海以外地区交换商品的商人的文化。因此社会也不再只有单一的文化,而是形成了所谓的雅文化和民俗文化。雅文化传播于城市的学校、寺庙和宫殿之中;俗文化则存在于乡村之中。雅文化通过哲学家、神学家和文人学士以书面形式流传;俗文化则在目不识丁的农民中口口相传。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分别概括新石器时代和文明到来后村社文化的特点。
(2)据材料,指出文明到来后村社文化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3)据材料,比较雅俗文化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以古代印度为例列举雅文化的代表。
2023-06-27更新 | 10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全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4年上海开始国企改革,实行厂长负责制;1986年改革行政性公司,开始实行劳动合同制;1987年开始推行全员承包制。19817月,上海信托投资公司成立,1986年成功在日本发行武士债券250亿日元;19836月,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以工业项目为主、外商为主、出口型为主;19845月,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以外贸为主;19886月,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成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1988年,中央决定对上海财政实行“基数包干上交,一定五年”,以解决上海财政收入连续下降的问题,扩大上海财政自主权。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还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个按照国际标准开展土地批租的城市,拉开了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198411月,上海某企业公开发行股票;198612月,上海另一家国营企业试行股份制改革。

——摘编自徐建刚《破局与前奏——从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改革看浦东开发开放》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期,按照邓小平同志“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的要求,上海市委果断决策,确立了“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调整改造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新方针。于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高层次第三产业发展起来了,汽车、通信产品等新支柱工业发展起来了,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起来了。这里每天有200多亿元人民币在资本市场进出;每天吞吐着100多万吨的货物……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各种要素融汇于此,上海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摘编自李蓉、李晔《二十世纪90年代的巨变:上海人民的共同财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经济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上海经济领域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2024-03-3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王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方法巩固自己的统治,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宗亲和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这一制度对西周的统治曾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藩屏周”的作用逐渐丧失,导致中央王朝失去了对地方诸侯国的有效管理和实际控制。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和战乱,就是这一制度弊端的展现。

——摘编自刘家书《秦汉时期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斗争》

材料二   郡县制自秦代实行以来在名称上有诸多变化,两汉至隋代地方行政上曾实行州县制,唐代实行道县制,宋代实行路县制,元代以来实行行省制,但是,该制度的主旨未有变化。它一直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及专制君主对地方的完全控制。

——摘编自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封制在周代作用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秦之际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3-12-1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信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