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史上划分时代的一个界标,不仅如此,即使缩小到新文化运动之中,它也曾起过类似分水岭的作用。五四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五四以前"受了多少压迫,经了多少苦战,仅得保持不败”;而五四以后则“形势大变﹐只听得这处也谈新思潮,那处也谈新思潮;这处也看见新出版品,那处也看见新出版品”。五四学生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最明显的改写,应是走向"政治解决”的所谓转向。却也不限于此,学生行为方式也有不小的转折。“当五四的时候,大家东谋西划,都有一点创造的精神”;此后则“一举一动,都仿佛有一定的形式,或表现出某种‘成熟”。在某种程度上是否可以说,学生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改写,不仅是在运动的方向上。学生运动对社会的冲击促使新旧之争进一步白热化,昔年或只是“空洞”的口号,后日却成了运动的标识……新文化运动究竟是一个西潮冲击下的反应,还是一个更多带有自我意识的“觉醒”?如果从戊戌维新起中国人就在寻求根本性的改变﹐则那一系列阶段性转变﹐应是对何为文化之“根本”的认识在步步深入,最终形成一种整体文化的认知。

——摘编自罗志田《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新发展的原因。
2 .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历史地图展现的空间中,可追寻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踪迹。


材料二     从时间角度,也可追寻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踪迹。新疆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行政管理。

地区朝代管理机构(或官职)
新疆地区汉朝河西四郡
   
唐朝   
   
清朝   

(1)观察材料一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二幅地图,指出它们分别属于哪一朝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两个时期中央政府是如何处理与吐蕃关系的。
(2)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二①②③④处的管理机构或官职。
2022-03-0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贽强调世间万物各自都有各自的特性,这是上天赋予的,不能强求使之统一。他从一物各具一乾元,人人各正一乾元出发,肯定人的独立人格,“然则人人各正一乾之元也,各具有是首出庶物之资也。乃以统天者归之乾,时乘御天者归之圣,而自甘与庶物同腐焉,不亦伤乎!万国保合有是乾元之德也,何尝一日不威宁也。乃以乾为天,以万为物,以圣人能宁万国,以万国必威宁于圣人,不益伤乎!”

——摘编自赵频《李贽启蒙思想研究》

材料二   黄宗羲清醒地意识到,专制制度的本质是特权人治。他明确指出,君主专制下的社会,由于公私不分,权利义务不平,因而没有公法可言。其所谓的“法”,只不过是维护特权阶层利益的工具而已。因此,他反对“一家之法”,主张“天下之法”,并提出了“治法先于治人”“公天下是非于学校”“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等一系列具有启蒙意义的新理念。

——摘编自郭淑新汤小宾《论黄宗羲“启蒙”理念中的“敬畏”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的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两位历史人物的思想对儒学发展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士族的衰微和十国割据战争进入尾声,宋太宗登基后在沿袭唐朝科举的同时,开始大幅度增加录取名额,使及第者在官职升迁上更受优宠。他首创锁院和糊名两制,并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颁布诏令云:“朝廷比较,设贡举以待贤材。……自今贡举人内有曾为僧道者,并须禁断。”进士科考题多为《主圣臣赞诗》《二仪合德诗》等,且多出自儒家经典论著中。赵宋代周而起,除重建国家制度等要务以外,弘扬士德、改变士风也是当务之急。太宗变革科举制度,使之成为改变士风的重要手段,“以儒立国”之气象昭然显现。

——摘编自诸葛忆兵《论北宋初期科举制度之演变》

材料二   辽朝取得燕云十六州后,于会同元年(938年)效仿唐朝,率先在当地实行科举取士。对儒家文化深感兴趣的辽圣宗,于统和六年(988年)遍设府州县学的同时,将科举制推向辽朝全境,并把贡院从南京(今北京)迁至上京临潢府,管理范围也扩至辽朝全境。统治者担心让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会影响契丹族历来强调的尚武骑射精神,故从设立科举之初就严禁契丹族士子以及辽朝北方的其他游牧民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只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较深的渤海族粟末革末鞨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因此,虽辽朝拓展了科举取士的地域范围,但是科举并未成为辽朝大多数少数民族士子入住的途径,进士在官僚阶层中所占的比重是有限的。正如有学者称:“在《辽史》中有传或有附传的人,共计272人,其中出身进士者仅22人。”

——摘编自李兵《辽金元科举制度的创新及其政治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太宗科举制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代科举制改革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以前,宰相仅在皇帝一人之下,统管军、政、财各权。宋太祖时,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财政大权归三司使掌握,宰相只有管理民政的权力。后来,赵普出任宰相,宋太祖为了防止他专权,又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宰相的权力。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参知政事得与宰相于政事堂同议政事,轮班知印职权礼遇接近于宰相。

——摘编自史伸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材料二   朱元璋废相后,不久便开始设置殿阁大学士。到成祖时,正式形成内阁,内阁最大的权力即为“票拟”,《明会要·职官志》日:“内阁之职同于古之相者,以其主票拟也。”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清代学者赵翼认为明内阁首辅“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摘编自李建国《略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中枢机构调整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调整的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第三章艺术家的时代中有如下描述: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从未恢复。自明皇(唐玄宗)之后的几位皇帝,都无力恢复昔日 唐朝的国威;经过一世纪的苟延残喘,唐朝终于结束了。接着是战火连绵的五代,五个朝代 才延续了 53①。在这种情形下,往往需要一位强人,才能重新建立秩序。在一片混乱中,终于出现一位军人,这位军人建立了宋朝,因为他是这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故被奉为太祖 ②。他又重新恢复了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并推行一项变法,用一种几乎是社会主义的方法 来控制全国的经济生活,以解决开发资源和消除贫困的问题③。

……

由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爵士在万里长城所发现的一张最早存在的纸,是一种公文的形 式,记载着公元21年到公元137年的事情。因此我们断定这张最老的纸约在公元150年出 现,就是据蔡伦发表他的发明之后五十年而已④。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


材料中划线部分中有两处史实性的错误,请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判断的理 由。(要求:只写出两处序号,理由须史实准确。)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租佃制在秦汉时期即已出现,到宋代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宋代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并将无地农民编入国家户籍,在形式上使客户获得了与主户齐等的地位。实物地租形式在当时占据着绝对的支配地位,货币地租因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逐渐开始占有一席之地。在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两浙路等地区,出现了“二地主”,他们并不是真正租种土地的劳动者,而是将租到的土地再进行转租,成为新的剥削阶级。

——摘编自张雪雪《北宋土地租佃制度探析》

材料二   1315世纪,英国的封建领主开始主动取消农奴制。由领主准备“公簿”存放在庄园法庭,农民得到副本。公簿上一般都写有这样的内容:农民取得自由人的身份,原来作为农奴时所耕种的“份地”仍归农民耕种,作为租地;农民按年缴纳货币形式的地租,在租期内数额固定不变;农民可自由经营这块土地,在传给下一代或转手他人时,须向领主缴纳“死后税”或许可税;农民仍是领主治下的子民,要继续效忠于领主等。违反上述规定的,要处以罚款和制裁。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租佃制的新变化,简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英两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在内容和影响方面的相同之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0年容闳(1847年赴美留学,1855年学成回国)与洪仁玕商谈富强大计时,提出七点计划:(1)依正当之军事制度,组织良好的军队;(2)设立武备学校,以养成多数有识军官;(3)建立海军学校;(4)建立善良政府,聘用富有经验之人才,为各部行政顾问;(5)设立银行制度及厘定度量衡标准;(6)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以耶稣教圣经为主课;(7)设立各种实业学校。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康有为不是生活在中外交往第一线的人,也没有参加政治的实践经验,但他的思想具有历史深度、哲学高度和现实与理想的张力,是富于文化内涵和信念关怀的体系性改革思想…… 1895年4月15日,在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前两天,康有为令梁启超鼓动广东省举人上折请拒和议,各省举子相继跟进,台湾举人莫不哀之。大规模的上述活动甚至得到某些政府官员的鼓励和支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容闵向西方学习思想主张的合理性及其客观结果。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能够成功组织“公车上书”的原因和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唐】王维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宋】辛弃疾

材料二   “二拍”中的《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一节,主要写在国内经营破产的商人文若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跟着“几个走海泛货”的朋友出海,靠着“一两银子买得百斤有余”的“洞庭红”橘子,赚了“一千多个”重有“八钱七分”的银钱,又在荒岛上捡了个宝贝,卖得了五万两银子。从此“做了闽中一个富翁”“子孙繁衍,家道殷富”。


(1)阅读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小说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从根本上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021-10-0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纺织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23年,英国允许设立专利权以保护发明者的权利,激励了众多新发明的产生。18-19世纪的英国,棉纺织业是新兴的行业,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相对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同时,棉纺织品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特别是海外销量大,手工工场的供应明显不足,迫切需要技术革新和扩大生产规模。在现实存在的需求刺激和各方面条件配合之下,生产一线的工匠们进行了一系列闻名于世的技术发明。这些发明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且彼此高度关联,转化为生产力后带来十分可观的利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有钱人投资于各种发明创造。最终形成各个行业出现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摘编自苏保祥《科技金融实践与创新》等

材料二   一五计划期间,纺织工业部通过集中物力和人力,在五年内共建成大中型棉纺织厂60多个,并初步形成了北京等五个棉纺织工业新基地;同时,新建和扩建了一批毛、麻、丝纺织厂和印染厂。这些建设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与援助,苏联不仅派出了工程技术人员,还提供了大量技术图纸;另一方面,大量留学生前往苏联学习归国后成为各级技术骨干力量。1951年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华东纺织工学院创办,接着又陆续组建了一批纺织高校。纺织工业部注意总结和推广先进技术,推动全行业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个时期,纺织工业生产和建设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许多经验对后来纺织工业的发展部有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中国纺织工业年鉴》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英国纺织业技术革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工业革命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纺织工业技术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3)谈谈我国纺织工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2021-07-2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