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1 道试题
1 . 历代中原王朝重视边疆治理,通过经略边疆推动了中国版图的奠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幅员辽阔的封建国家,下图为秦朝形势图


   

——《中外历史纲要(上)》


(1)观察地图,描述秦朝版图的四至。结合所学,概括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材料二   明朝治理边疆的思想和政策是由太祖和成祖奠定的……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治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根据明代的形势和边疆状况,又有所变革和创新……首先是“守备为本”,即以武力为基础,作积极的备御……第二是“刚柔并济”。这虽是我国历代帝王治边的传统思想,但明初太祖、成祖二帝集历代帝王之大成,真正厉行了“刚柔并济”,不是一味诉诸武力,而是在“恩抚”上坚持不懈地下工夫……第三是“以夷治夷”或“以夷制夷”。这也是历代帝王治边的传统思想和策略。

——摘编自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的治边思想,并结合所学,各举一例其在内陆边疆治理方面的具体史实。
2023-10-0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环大罗山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宋开宝四年(971年),中央政府最早在广州设市舶司,主要负责对海货征税和专卖等。朝廷还要求市舶司及所在地方官员对各国海商举行宴会热情接送,海舶初到之时有“阅货宴”,停靠港口住舶期间提供酒食,离开时设宴欢送。这反映了宋代(     
A.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B.具有崇洋媚外的特点
C.对海外贸易高度重视D.禁绝了陆上丝绸之路
2023-10-0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研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选官制度与社会管理】

材料一   至汉代采取察举和征辟两途任官。察举是两汉选拔官吏的常设制度,始于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惠帝、文帝也先后下诏求“孝悌力田”“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征辟始于西汉而盛行于东汉,除皇帝下诏征辟外,公卿、州郡长官也可以征辟士人为官,但如举非其人,也要负连带责任。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文化史镜鉴》

材料二   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取消了门第的限制,科举考试主要有3个层级,分别是解试、省试和殿试。宋太宗即位不久,就科考录取五百多人,不仅规模远超以往,而且打破常规,超等任官。与此同时,文官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成为皇权依靠的主要力量。宋太宗曾公开表示:“朕于士大夫,无所负矣。”北宋宰相共有71人,其中64人为进士出身。其余非科举出身的7人中,又有3人为开国功臣,而在所有宰相中,竟无一人出身武臣。南宋共有宰相62人,其中51人出身科举,6人出身太学生,其他4人出身恩荫,1人出身武臣。

——摘编自陈峰《宋代文武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等

材料三   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内取中选者一百人,内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二十五人。

——摘编自栗云屏《试论元朝科举取士制度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度选官的标准,并指出这一标准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的新发展。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科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元朝科举制的认识。
2023-10-0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研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正如大一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样,中央集权也是大一统历史潮流的必然要求。如果说,只有集中力量才能统一全国,那么也只有高度统一之后,才能集中力量。因此,首先要统一内部,就要依靠体制改革。这一变革过程就是君主集权,中央集权的过程,也是大一统的实现过程。

——摘编自蕭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材料二   必须强调的是,制令出诏既分为两道程序。两省之间的权力平衡与制约关系相当明显,两省与尚书省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权力制衡关系。使三省互相牵制,以免出现宰相专权,是三省体制的重要内涵。但是。不能因为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就认定有所谓“三省并重”。两省“对居近密”,职事性质一致。庶几平等,但与尚书省的权力关系却不能这样看,居于内廷的两省为辅助决策机构,内重外轻之势非常明显,这种形势自汉武帝重用“中朝官”以来就已定型。

——摘编自袁刚《隋唐三省体制析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三省之间的运行关系。
2023-10-0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以伟(1573-1633年),江西上饶人,万历年间中进士。其座师冯琦及同年多人均与传教士有交往。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结识利玛窦并见到了其寓所的世界地图、西文书籍等,其中地圆说对他触动尤大。他对西学的认知,集中体现在《泰西水法》序和《七克》序。《泰西水法》由意大利籍耶稣会士熊三拔和徐光启合作完成,主要记叙取水、蓄水之法,是传入中国的首部西洋农田水利技术专书。郑以伟《泰西水法》序充分肯定了书中取水具的实用价值,同时质疑了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七克》为西班牙籍耶稣会士庞迪我所撰,宣扬“谦让以克骄傲”等,寓道德训诫于故事、寓言中,颇受欢迎。郑以伟为《七克》所撰之序,一方面肯定其收拾世道人心的功用,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天主教“七克”不如周敦颐“主静”说触及根本。

——摘编自陈拓《晚明内阁阁臣郑以伟与西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以伟传播西学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以伟传播西学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9年,明治政府宣布废除公卿和诸侯的称号,改称“华族”,武士改称“士族”,以往的庶民农、工、商现在统称“平民”。1870年,允许平民拥有姓氏,德川时代有关旅游、衣服、发式和职业的限制全部取消。1871年,批准人们有散发带刀的自由,取消武士“杀人无罪”的特权,允许华族、士族和平民之间自由通婚;废除秽多、非人之称,其身份和职业与平民相同,法律规定不能歧视他们,政府为其更名为“部落民”;允许不做官的华族、士族有选择职业的自由。1873年,规定所有身份的人都可以具有迁徙自由和选择职业的自由。政府通过“削减俸禄”“奉献俸禄”“将俸禄米改为货币”“发行货币俸禄公债”等措施,废除了武士俸禄制度,取消了其经济特权。

——摘编自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近代身份制度改革得以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近代身份制度改革的影响。
2023-08-1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2年前后,《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中华苏维埃各级劳动部暂行组织纲要》相继颁布中央劳动部以维护工人权利为主,负责监督和执行劳动法令的实施,下设社会保险局、经济评判局、劳动保护局、失业工人介绍局。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分配与社会救济实现农民的社会保障,对工农兵及其家属采取优抚和优待的社会保障政策。

——摘编自张铁妹、周明《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探索、演进与创新》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经过艰辛的探索,城市职工社会保险权益逐渐扩展到全体工薪劳动者,个人需承担缴费责任。2002年,国家正式提出为农民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2007年,开始试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出台,保障了特殊人群的权益。国家通过相关部门实施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旨在确保国民社会救助权益的落实。

——摘编自文姚丽、刘振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历史演进综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1932年前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社会保障事业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8 . [中国古代和近代政治文化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社会是君主政治一统天下。君权至上作为一项基本政治价值准则,与君主政治相始终。这种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至殷商帝王的“余一人”思想。秦汉以后,君权至上准则得到统治者和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忠君义务观念是传统臣民观念的主要构成之一。这是一种基于君主政治条件而形成的传统——习惯型政治义务观念,与法律义务观念有所不同,其中并不包含人们对法律责任的自觉意识。在实际历史过程中,圣人与圣王相通,被统治者视为理想君主的象征。封建帝王虽然未必都是“对”的,但可以自诩为圣,阿谀奉承的臣子们也尊之为圣。于是,人们的负罪意识便从道德领域扩展到政治生活中,在天子“圣明”的灵光普照下,不由自主地五体投地并口称“臣罪该万死”,诚惶诚恐。在等级观念约束之下,人们无条件地服从着严格的等级隶属关系,从衣着服饰、言谈举止到思想意志,无一不被等级格式化。等级观念剥夺了人们的独立个性和政治自主精神,使人们不只在实际生活中,还在精神上做奴仆。

——摘編自刘泽华《论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

材料二

到了近代,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外交流的增多、外来思想的涌入,传统的臣民观念面临瓦解。尤其是甲午战败之后到20世纪初,知识分子怀着强烈的教国教民意识对臣民观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并开始大力倡导国民观。国民是指以国家为本位、享有权利并担负义务,但是必须重义务轻权利、重国家利益轻个人利益、重集体轻自身的一国之民。然而民(国)初为宪政实践的失败,又使知识分子们认识到国民观也无法解决教国新民的历史问题,于是有识之士开始转而向往公民和公民观。在他们的视域中,公民是以个体为本位、在国家中具有独立人格、权利观念、功利思想、法律意识、契约精神和科学理性思想的个人。

——摘编自郑大华、朱蕾《国民观: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桥梁——论中国近代的国民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臣民意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民意识出现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民教育的社会意义。
2023-08-0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法治]

材料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和第三次会议都曾对1978年宪法进行过局部修改,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设置了“宪法修改委员会”,并于1982年12月4日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 年宪法有多个条款涉及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精神文明建设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早就引起了法学界的关注,譬如,刘海年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依法治国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它们总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摘编自周刚志《中国文化法治七十年回眸》

材料二   1982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讨论“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的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要有两手,一手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的政策,一手就是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随后,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两手抓”的方针,报告指出: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从思想上到行动上一定要坚持两手,一手是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另一手是坚决打击经济领域和政治文化领域中危害社会的严重犯罪活动。邓小平在1985年10月和1986年3月会见外宾接见外国记者采访时指出,精神文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法律。教育引导,法律保障;教育是事前预防,法律是事后补救;加强教育以提高素质,运用法律以增强意识。

——摘编自付翠英《论邓小平法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2年宪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启发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2年宪法制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践行1982年宪法过程中邓小平的理论贡献。
2023-08-09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在以君主为轴心,以中央集权为主线的政治体制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重要功能,就是稳固君主的专制统治,以使君主能够世代“总揽大权,柄不借下”。自秦汉开始,以后历代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对官员进行组织管理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各级官员对皇帝和上级官员绝对服从,通过一级级的隶属关系,对官员逐级落实责任、督察、考核,然后通过考核结果决定各级官员的升降留任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在这一制度下,官职的设置、文官的选拔任用等都由君主决定。那些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文官,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情况下这些文官也就自觉地形成了对君主的依附关系。

——摘编自赵瑞军《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统治功能及其对当今的启示》

材料二   近代西方文官制度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按照法律规定、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政府工作人员,经录用,就长期任职、稳定升迁,无过失不解雇,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所以又叫常任文官制。实行了比较严格的职位分类,一般采用“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两种形式,通过科目繁多的考试选拔对应专业的人才以满足工作需要英国是最早建立资本主义文官制度的国家,工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以后,迫切要求改革问题重重的旧有选官制度,建立能为本阶级服务的新制度,以提高政府部门的效率,适应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在其长期的运转中,对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起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陈秀梅、在黎民《西方文官制度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文官制度与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