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南宋至明清,乡约制度是县级以下在村落推行的一套地方自治机构,它的地位正可与王安石的保甲制相当。保甲制是上级政府为了适应当时苦难的局面向下推行的一套施政机构,“编户口、练民兵”是它的主要功能。可是乡约制度的作用并不在此,它是人民自动结合的机构,这就是吕和叔先生所说的:“乡人相约,勉为小善。”他给乡约厘定的四大条款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这四大条款就描写了乡约制度的主要功能,它是绅士以领导者的身份,作为教育与组织人民的工具,冀以形成为人民自动结合的机构,成为一个自动奉公守法、知礼习义的单位,也就是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团体。

——摘编自费孝通、吴晗《皇权与绅权》

材料二   1864年,俄国实行了地方政治改革,在各省、县分别成立自治局,负责管理地方经济、卫生、教育等事务。1870年通过市政改革,在各城市召开了市杜马,在市杜马选举中,取消了封建贵族特权,实行统一的财产资格标准,即缴纳城市地方税的人都有选举权。1874年又进行了军事改革,废除了募兵制,打破了贵族对军队领导权的垄断。但在以后的30年内,沙皇政府不但没有把改革继续进行下去,而且残酷地镇压民粹派运动和日益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终于在1905年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地方自治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改革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律、今、制、诏、课、程、式等。见于秦简的,有律,如《田律》《徭律》《军爵律》《置史律》等;有程,如《工人程》;有式,如《封诊式》。制和诏,是秦代独创的法律形式。秦始皇规定,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在先秦,国君的命与令,从来就有很高的权威,都有法律的效力。不过,命与令不仅国君可以发布,公侯大臣和各级官吏都可以发布,至于发布制、诏,则是秦王政称帝以后,皇帝专有的特权。

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制定了经济立法的具体条款,禁止盗卖、换易、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对“占田过限”、“欺隐田粮”者也有惩治,“其田入官,所隐税粮,依数征纳”。将居民划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和灶户四种,规定军户、匠户、灶户平时不能随意流动,私自脱籍要受严惩,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明律专列“钞法”,如拒绝收受宝钞,或制造、使用伪钞,除追纳赔偿外,并处杖刑。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律制定经济立法条款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
3 .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追求公正是近代法律的核心价值取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日耳曼人建立的西哥特王国经济社会生活的进步,各族人之间逐渐寻求一些共识性法律原则和精神,这些共识日久天长后便又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法。自7世纪以来,西哥特王国历朝都力求制定一种既适用西哥特人又适用罗马人的普通法,因此,不断编撰法典。这些法典移植了《民法大全》中的具体法律条款。这种普通法体系表明:一方面是封建王国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对罗马人的让步;另一方面是随着哥特人受先进地区罗马文化熏陶的加深。公元895年特里布宗教大会又允许在婚姻等方面共同采用教会法规定的原则。公元932年版本的《西哥特法典》成为推行普通法体系的大成。

——摘编自张学仁《浅谈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的融合》

材料二   拿破仑法典以立法技巧新颖,编排合理,逻辑严谨,概念清晰,语言简明而著称。法典颁布后,不仅适用于法国本土,而且在被征服的德国西部和西南部、意大利、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家大力推行,并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事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如荷兰、丹麦和许多拉丁美洲国家,以及东欧、亚洲的日本等国的立法,都曾以这个法典为范本。恩格斯曾经指出:“拿破仑法典成为世界各地编撰新法典时当做基础来使用的法典”。

——肖仪《〈拿破仑法典〉的阶级实质》

材料三   西方法律认为公正的司法程序要求在整体上,裁决活动不能偏向诉讼任何一方,裁决活动不应压抑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活动。纠纷各方当事人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完全平等,彼此都拥有相等或对应的诉讼权利义务。诉讼各方当事人在裁判者前面应有充分的机会、充足的手段陈述自己有关案件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主张,以维护其权益。

——摘编自左卫民《公正程序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西哥特王国建设“普通法体系”的历史背景。指出日耳曼法的发展在法律方面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拿破仑法典成为“基础法典”的原因,指出拿破仑法典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体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公正的司法程序”应坚持的原则,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法律体系中维护司法程序公正的制度。
2023-10-07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早在1851年,众议院就有部分议员提出了官员分级考试录用的建议。1864年,共和党参议员萨姆纳指出:“这是一个要求变革的时代,我们整个制度就像一支熔化的蜡,准备接受一次压膜”,他建议,官员任用必须通过竞争考试。此后,罗德岛的共和党参议员詹克思于186518661868年三次向国会提出改革官制的议案和报告,他介绍了中国、普鲁士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力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选拔优秀人才。他的主张实际上成为1883年《美国文官法》的雏形。

——吴志平《试析西方文官考任制的形成背景》

材料二   1884年,英国国会规定:文官要竞选国会议员,须先辞职。1939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律,严格限制公务员参加选举捐款,成为政治性候选人等政治行为。从事行政管理的文官职位,“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不随内阁而进退”,文官的去留、待遇、前程不受党派政治斗争的影响。

——张惟英《政体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美国文官法》得以诞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3-10-0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前期,地主豪强势力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威胁中央皇权统治,迫使朝廷制定了一些限制地主势力的政策和法规,我国早期回避制度应运而生。自武帝始,朝廷任命地方行政长官遵循官员回避本籍的惯例,即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国守相不用本郡人,县令长不用本县和本部人。显然,这种地方官回避本籍的临时性回避措施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尚未见于成文法规。

——摘编自张长立、宋超《论我国古代任官回避制度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宋代是我国古代任官回避制度的成熟时期。随着官僚队伍的不断扩大,宋代统治者制定了较前代更完备的回避法规,并将其作为成文法编入《吏部条例》和《庆元条法事类》。官员回避的范围涉及科举考试、铨选任官、任职范围、亲属回避等各个方面。宋代推行对见习高级官员子弟任用回避的法令,如天圣七年(1029年)规定最高财政长官三司使副的子弟“毋得任在京钱谷场务”,宰执子弟不许参大政。回避法在宋代的发展与租佃制的盛行有关。在此制度下,中小地主乃至上层农民构成政权统治的社会基础,他们没有门第和父祖官爵作为靠山,反对权贵的亲戚子弟占据重要官位,多会自觉地遵守回避法则。

——摘编自苗书梅《宋代官吏回避法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任官回避制度的特点及意图。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任官回避制度走向成熟的表现。
2023-10-0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宁冈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是门阀士族支持其政治势力的杠杆,从而造成了“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的局面。《晋书·王述传》记载,王述出身于第一流高门太原王氏,“人或谓之痴,司徒王导以门地辟为中兵属(官品七品清官)”。而王导是东晋开国元勋,他不依德才,而依门第辟人,自开一代风气,并且因此在政治上享有特殊的地位,只要提一下“王与马,共天下”和南朝朝代更换的频繁,就可明白这一点。因此,九品中正制虽经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由于其不仅妨碍了经济的发展,更阻碍了进一步的中央集权,而且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进一步中央集权的封建政府,因此其最后还是被科举制所替代。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品第人物,必须提供三个项目一家世,二状,三品。这样则使得人才的任用和升降,表面上看似要通过朝廷和呈报皇帝,实质上却掌握在地方的中正手里。

材料二   科举制除对“工商之家”做出“不得预于士”“不得入仕”的规定外,允许一般人和有文化的农民以至部分官员都可以根据个人的文化程度和志趣,自愿地向各级官府报名并选择某项科目来参加考试。因而在其实施以后,不仅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矛盾,而且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扩大选取各种人才的范围,增强竞争机制,提高行政官员的素质,完善封建社会的管理,并且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和强盛。科举制度虽然也由地方州县推荐人才到封建中央政府参加考试,但也仅是推荐,录取与否基本上完全由中央政府的吏部,以后由礼部决定。任用之权也掌握在吏部手中,很明显考选和任用之权都由地方转移到中央来了。吕思勉评价道“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才,而郡县不之及,士固无可奈何,今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

——以上均摘编自李海林《浅谈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之差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2023-10-0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信阳市(青桐鸣)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黄宗羲认为孝亲敬长是仁义之本,他强调仁义之道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必然强调孝亲敬长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其引罗汝芳的话讲:“由一身之孝弟慈而观之一家,一家之中,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由一家之孝弟慈而观之一国,一国之中,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又由缙绅士大夫以推之群黎百姓,以显亲扬名,而尽此孝弟慈矣。并且他认为“数十年来,人心以机械变诈为事”,是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重新收拾世道人心,修身于德,显得尤为关键。关于教化途径,黄宗羲认为可以通过学校、书院民间讲学、社会风俗、史、传、志、铭扬善惩恶、法治辅助教化等方式达致良风美俗的境界。黄宗羲思想对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

——摘自王慧(黄宗羲政治与教化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黄宗羲教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的教化思想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沿袭了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度,这一制度经唐太宗整顿后更加完善。府兵的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唐太宗时,全国共有折冲府634个,总兵力68万人。其中关中设置折冲府261个,拥兵26万,其他地区折冲府的设置则稀疏得多。府兵的调遣权力由尚书省兵部掌握,调兵须有皇帝敕书和兵部符契,地方官无权调兵。战争发生时,中央从各地折冲府调集军队,混合编制,临时任命高级将领统帅作战;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将帅和士兵只是暂时的结合。府兵经常性的任务是轮番宿卫京城,有时也到其他地方出征和戍防。府兵从21岁服役,至60岁免役,服役期间免本身租调。府兵不脱离自己的乡土和农业生产,府兵的行装、戎具、军粮都要自备,因此府兵制度必须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府兵制完备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府兵制的特点及影响。
2023-10-0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交子是世界上第一种由政府发行的纸币,它滥觞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出现的飞钱。当时一些商人在全国主要城市设立联号,用飞钱来代替通行的铜钱作为交换工具,减轻对铜钱的需求。《新唐书》记载:“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

——陈忠海《纸币在中国古代为何难以通行?》

材料二   晚清流通有银号、当铺、票号等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币,有官钱铺、官银局等地方官方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币;还有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或在境外发行后流入中国的纸币等。由于外国银行发行的纸币具有印刷方便、识别简单、支付便利等优点,因此中国也开始筹办新式银行并发行纸币。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其发行的银元票和银两票成为中国最早的新式货币。1904年,户部银行成立,发行了三种纸币,其中的银元票流通额相当大,各种款项的收支一律通用,外国银行业也不拒绝兑换。1908年,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规定:“大清银行有代国家发行纸币之权,……则例未颁之前,暂准市面发行通行银票”。

——郭彦玲《论晚清货币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飞钱”功能及作用,结合所学,概述宋至明代纸币在货币体系中地位的变迁。
(2)根据材料二,概述晚清新式纸币出现的经济背景,并指出其演变的趋势。
10 . 汉唐盛世。

汉唐盛世是中华文明辉煌的象征,也正是在这个英姿勃发的时代,中华文化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途径,在广大的地方播撒下自己的辉煌。

材料一   它继承秦的遗产,以几十年的经营,创建出一套政治制度,而成为封建时代的楷模。新生的汉民族无所畏惧,敢与彪悍的匈奴帝国对抗……它对外界又充满好奇,迈开向西寻珍宝的脚步。

——摘编自童超《看得见的中国史·汉》

材料二   今定中正,立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孟郊《登科后》

材料三   盛世侧影:“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唐太宗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体现的多个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郊登科的途径,并对照材料二中的魏晋选官,分析该途径的进步之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尝试以“汉唐盛世”为主题,写一段话。(提示:从原因、表现、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表述成文即可)
2023-10-0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