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正是欧洲启蒙运动如火如茶的时期,当时的法国启蒙运动者们试图以儒家思想中哲学、理性的权威来代替基督教神权的权威;与此同时,在与西方遥遥相望的中国正处于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的全盛时期。欧洲的“中国热”令各国思想家和政治家将目光转移至来自古老东方的神秘帝国,纷纷探索研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等内容。

——摘编自邵晨、董晓波《<论语>西传:中国儒家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的交汇》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影响到军事上,最好能令战争止住,其次也要叫他做新文化运动的朋友不是敌人。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到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做机器、牛马、奴隶看待。新文化运动影响到政治上,是要创造新的政治理想,不要受现实政治(护法、统一)的羁绊。

——摘编自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法两国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主要任务的差异。
今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红色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恩格斯有句充满哲理的话:“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二战的确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和空前的浩劫和灾难。但也正是这场战争,深刻教育了人们。

——摘编自汤重南《二战对战后世界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并不断丰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持续繁荣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

——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历史的进步”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关系的角度,说明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的努力。
今日更新 | 2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稳派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在继承秦的郡县制时,部分恢复了封建制。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是迫于形势,他为了利用各种势力击败项羽,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国。刘邦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认为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导致“孤立而亡”。后来,他在分封同姓诸侯王时宣布:“非刘氏而立,天下共击之。”其目的显然是想仰仗刘氏宗室的血缘关系,以构筑皇权的屏障。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唐初的道为监察区,且监察官员并不常设。唐后期,各道监察官员多由节度使兼任,统管军政、民政、监察等各项事务。天下“为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道实际上成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两税法实行之后,赋税的地方留成约为四分之三,中央仅得四分之一。“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清代一级行政机构为省,实行三司督抚制,各省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其上设巡抚总理一省事务,又设总督节制数省,但督抚有中央派遣的性质,两者之间相互牵制,而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也有奏事之权,并不完全听命于督抚。各省赋税七成以上要起运中央,为数不多的地方留存在支用时,也须经户部审核。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邦“恢复封建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代后期的道与清代省的异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4 . [中阿文明交流]

材料一   651年,阿拉伯统治者奥斯曼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中国和阿拉伯在官方层面上的外交关系由此建立。此后一个世纪内,阿拉伯使节和商人分批陆续来华,唐政府设立市舶司负责税收和管理工作。繁荣的国际贸易和丰厚可观的利润吸引了更多来自阿拉伯、中亚、西亚的商人。这些商人多乘船由海路而来,与此同时,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几近衰落。

——摘编自博文武《中世纪初期中阿关系史》

材料二 1902年,麦鼎华翻译出版了《埃及近世史》。1903年广智书局出版了赵必振翻译的《埃及史》,同年文明书局出版《埃及惨状》。赵必振在译者按语中指出,“我国人者,唯鉴埃及之衰亡,以大奋起,一变外交之局面,则诚国家之幸”。1931年学者马坚前往埃及留学,对阿拉伯的历史、语言、文学、宗教、哲学等进行了系统学习,并将《论语》等翻译成阿拉伯语在开罗出版,同时将阿拉伯名著《回教哲学》等译成汉语,寄回国内出版。1940年,曾在埃及艾资哈尔大学留学的回族学者纳训翻译了5卷本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摘编自蒋真《近代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文明交往的历史图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中阿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学者译介阿拉伯书籍的背景及其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后,严复提出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就要亡国灭种,为“天演”所淘汰。1898年,康有为用“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来解释历史的演进。1903年,康有为表示“有竞争则不能平等,则人人不能皆强……于是有弱者矣,于是有危者矣”。进化论的介绍和传播,影响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1917年1月,胡适表示“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1918年11月,李大钊指出欧战的胜利“是赤旗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廿世纪新潮流的胜利”。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齐集天安门广场示威,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同年6月5-11日,上海参加罢工的工厂企业达50多家,参加罢工工人前后有六七万人。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得其助力仍在发展,各种宣传新文化的报刊数量增加不少,但其主导趋向却有了明显的变化。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时期思想启蒙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与维新思想启蒙相比,概述五四后新文化思想启蒙的变化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024-09-13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西高考历史真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中期,荷兰海上势力扩展至全球,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651年,为了增强霸权实力,英国议会通过新的《航海条例》,这成为英荷海上大战的导火索。双方先后发生了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和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1670年6月,英法两国签订《多佛密约》。1672年3月,法荷战争爆发。同月,英国对荷兰不宣而战。荷兰掘开拦海大坝,海水倒灌淹没国土,法国陆军进攻才暂时受阻。在海战中,荷兰击败英法联军。多年战争几乎耗尽了荷兰的经济储备。

——摘编自彭波、施诚《千年贸易战争史》

材料二:1688年,利用英国国内高层政治矛盾,荷兰的威廉王子成功推翻詹姆斯二世国王并获取英国王位,这就是英国“光荣革命”。这场不流血革命一方面强化了英国的重商主义产业政策以及英国政府发行国债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吸收和利用荷兰的金融资本打造了一个能够在各方面与法国匹敌的英荷联盟,尤其是对海外殖民地的统治方面,百年之后再将变得虚弱的荷兰一脚踢下悬崖(第四次英荷战争),实现独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美梦。结果的确是这样:通过赢得对法国的竞争,英国以更快的速度迅速崛起,不到一百年之后就引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

——摘编自文—《科学革命的密码:枪炮、战争与西方崛起之谜》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欧洲列强殖民争霸的态势。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光荣革命”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
2024-09-13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西高考历史真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班固撰写《汉书》时,沿循《史记》设《循吏传》,记载了六名循吏:蜀守文翁“少好学,通春秋……仁爱好教化”;胶东相王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治有异等之效”;颍川太守黄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北海太守朱邑“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渤海太守龚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蓄)积,吏民皆富实”;南阳太守召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

——整理自班固《汉书·循吏传》

材料二   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良吏传》中正传有41人,附传有13人,其中13人以“直谏”“劝谏”入传。“除暴安良”“战功卓著”“正直敢谏”成为臣僚入传的重要标准。北宋修《新唐书》,改《良吏传》为《循吏传》,正、附传共记24人,其中16人取用《旧唐书》。入选之人多为考课优异,有富民、缉盗、治狱、化俗、抚边等实绩的官吏。仅以“直谏”“军功”在《旧唐书》中入传,但缺乏治民政绩的官吏,或不取,或记于附传。宋元以后,“循吏”逐渐限定为“累领剧镇”“终于庶僚”的官吏;考课优异和民心民意是其最主要的标准。

——摘编自牛子晗《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与记述内容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书》中“循吏”入选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循吏”入选标准变化的原因,并简述历代正史编撰《循吏传》的历史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表 (部分)

朝代措施
唐朝唐太宗时期首创以鄰护府下辖羁縻府州管理边疆民族的方式; 唐朝制定了由鸿胪寺主导的“藩臣之礼”“舅甥之礼”和“敌国礼”构成的对藩属进行管理的礼仪制度, 册封与和亲政策则是唐朝针对动疆势力强大政权的措施。
清朝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 清朝先后推出了《大清律例》《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體则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钦定西藏章程》等诸多法律制度。

——摘编自李大龙《试论历代王朝治边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来,传统“中心—边缘”建构下的治边模式已难以有效整合动员各类社会资源,

清王朝在边疆问题上陷入治理无力与阐释焦虑的双重困境,推动边疆由模糊暧昧的天朝腿域转向清晰严肃的国家领土势在必行。1877年,左宗棠收复伊犁,挫败了英、俄利用阿古柏政权来侵占、股群中国新疆的图谋。并于1884年在新疆设巡抚、盟州县,拉开了边疆地区建省改制的序幕。几年后,台湾、东北等地相继建立了行省。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郑重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 满、 蒙、 回、 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 满、 蒙、 回、 藏诸族为一人。 是曰民族之统一”。不久后,“五族共和”被具有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所确认,各族人民在政治上开始拥有真正平等“国民”的国民身份,实现了名义上平等的联合。

——摘编自邓旭《中国边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初探》

材料三   在弟三次中央祈醒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阐释了新时代“治疆方略”的基本内涵,强调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依法治疆、团结稳璧、文化润體、富民兴疆、长期建脸. 以握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彷丁作扭刺”的重大决策,彰显了党对边疆民众守土护边的高度重视。

——摘编自宋才发《新时代“治疆方略”的基本内涵及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边疆治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边疆治理方略的重大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各项改革,美国人士认为这顺应了抗日需要,他们也对改革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谢伟思指出:“经济、政治和社会革命的程度是这种彻底动员的基础……这场革命是温和的、民主的。它把农民从封建主义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使他们有了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对合作性团体产生强烈兴趣。普通老百姓第一次得到了一些要为之奋斗的东西。”

——摘编自张德明《全面抗战时期在华美国人士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书写及其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它的前途命运,在这以前和这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划时代的变化,集中起来就是: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除了台湾和香港、澳门以外),开始为祖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一九四九年以后的中国历史,就是在这个和以往不同的全新基点上起步的。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全面抗战时期,为了把农民从封建主义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根本的变化”的深刻含义。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权建设任务不同的主要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一度爆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由于边区人民多数生活贫困,边区政府提出增加农贷的主张,并于19393月,公布了《农业互助社暂行组织规程》,号召各党委暨县政府立即动员群众大量开荒,加大农业技术改良。随着战争逐步迫近边区,政府颁布了《征收救国公粮条例》,同时鼓励节约粮食,开展粮食节约运动,裁撤不需要的机构,充实基层组织,合理安置劳动力充沛地区的人民向待开发区有序迁移。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多种举措顺利度过这一时期的粮食危机。

——摘编自王可研《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危机探究》

材料二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逐渐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支持城市建设和工业化发展,国家实施了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1993年以来,中国粮食市场开始探索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运行机制,从此结束了长达40年的统购统销制度。在粮食供求关系方面1950-1960年的净出口阶段,国内市场肩负着实现粮食自给和支持工业化发展的重任。1961-2002年净出口和净进口交叉互现阶段,被动式参与国际市场增加粮食供给。2003年至今的净进口阶段,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主动利用国际市场保障粮食安全。

——摘编自王钢《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为解决粮食危机所采取的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实施方面发生的变化,并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粮食安全的认识
2024-09-0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