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辛勤齐操作,笑声彻屋梁。旁有一巨室,女工共百人。小袄红似花,头巾白若银。少女体轻盈,纺绩辛且勤。又复善歌唱,妙音胜夜莺。……场中供酒饭,饮食皆于是。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工。各自施妙技,天衣真无缝。又有八十人,将呢加浆洗。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施。二十杆制匠,将呢折成匹。

——1597年英国的一首歌谣

材料二   我们来到曼彻斯特……天空弥漫着迷雾,地上笼罩着油烟。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展现着肮脏的砖墙,光秃的门面和没有护窗板的窗户,活像……巨大的牢狱。……那里成千上万的工人在瓦斯灯光下,在机器震耳的隆隆声中,寂然排成行列,一年到头日夜在机械地开动着这庞然大物的机器。……他们的衣服都很肮脏,许多孩子都是光着脚,面目瘦削而带愁容。……多么阴森的街啊!通过敞开的窗户,可以看见一些地下贫民窟又黑又湿,一大群肮脏孩子坐在门槛上呼吸街上恶劣的空气,但是,这比他们家里的空气要好得多。

——1861年法国文史派代表人物伊波利特·泰恩在英国所见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传达了哪些历史信息?请运用材料中的细节和所学知识加以解释。
(2)简要指出利用以上史料进行历史探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023-01-0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建康、洛阳两大书籍聚集和流通中心,许多书籍流传到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区甚至外国。当时的高句丽,就流行着“五经”“三史”《三国志》《晋阳秋》等图书: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曾向南方刘宋政权求得《易林》《式占》《元嘉历》(南朝宋历法)等图书;南方陈朝的文帝派使者到新罗,带去佛经1700卷:南朝梁武帝时,百济人段杨尔将《诗》《书》《礼》《易》《春秋》传入日本。

——据《中国出版通史》

材料二   天聪九年(1635)清太宗皇太极谕曰:“今宜于辽、宋、金、元四史内,择其勤于求治而国祚昌隆,或所行悖道而统绪废坠,与夫用兵行师之方略,以及佐理之忠良,乱国之奸佞,有关政要者,汇纂翻译成书,用备观览。”顺治三年(1646),“上(顺治帝)以《宝训》一书,彝宪格言,深裨治理。御制序文,载于编首,仍刊刻满汉字,颁行中外”。

(注:《宝训》,即《洪武宝训》,记载了明太祖的言行、诏令、谕旨、道德规诫等)

——据《清太宗实录》《清世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空间维度说明南北朝时期中华典籍传播的特点,并简述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译书颁书的目的。
(3)根据以上材料围绕“中华典籍的传播”自行提出一个有历史研究价值的问题并阐明选题意义。
2023-01-0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各国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是茶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公元780年陆羽《茶经》成书,这是世界茶文化的首部元典,书中关于“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等论述,首次诠释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卢仝、皎然等还用一批经典的诗歌将这种思想上升到“道”的层面。宋代茶文化则以奢华浪漫为特色,充满繁盛景象和艺术气息。经过元代短暂低潮后,明代茶文化风气为之一变,以自然清淡之风为特色。据记载,明初朱元璋因龙团茶“重劳民力”,遂下令罢造,惟采芽以进,进贡品级分为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四类。在饮用方法上,崇尚自然,将干茶置于茶碗或茶壶之中,注入沸水,即可饮用。品饮者以泡开的芽茶形状、茶香、茶色、茶味、品饮环境等为审美对象。这种简便的饮茶方式“遂开千古茗饮之宗”,流传至今。清代至民国时期实现了茶文化平民化的转变, 饮茶真正成为世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茶馆遍布城乡、数量众多,超过前代,承担了民众公共生活空间的功能,甚至出现了女性的身影,改变了只有男性坐茶馆的格局。茶文化通过万里茶道、海陆上丝绸之路传播到遍及全球,各国结合本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基因,孕育和发展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

——摘编自宋时磊《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材料二   约在1690年,波士顿开设了北美大陆上第一个出售中国茶叶的市场。到18世纪中期,茶也成为北美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日常消费品。一位法国人曾在他的游记中写道:“在北美殖民地,人们饮用茶水,就像法国人喝酒一样,成为须臾不可离的饮料。”1773年英国议会专门颁布了《茶税法》,特别批淮东印度公司拥有输出茶叶的垄断权,只需向殖民地海关缴纳每磅3便士的茶叶税。这一举措更是激怒了北美殖民者。他们先是发起了波士顿倾茶事件,后又在各个北美殖民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茶运动,使得独立革命前夕殖民地的茶税收入急剧下降,从1769年的8189英镑减少到了1774 年的987英镑。

——摘编自荆玲玲《北美独立革命时期的茶与咖啡一日常消费、政治话语和独立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成因的角度分别概括唐代及其之后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并总结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美茶叶市场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一些商人为彰显自己的财富而穿戴夸张,居住奢华。他们常通过纳捐行贿获得某种头衔或官职,或通过投资于其子弟的教育帮助他们通过正途考取功名。尽管明政府一直禁止王公贵族涉足商业活动,但这一政令从来没有被认真执行过,皇亲国戚投资商业的比比皆是。商人跻身士绅之列与士绅卷入商业潮流,催生晚明乃至整个帝制晚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那就是绅商。“所谓奢者,不过富商大贾豪家巨族,自侈其宫室、车马、饮食、衣服之奉而已。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摘编自原祖杰《奢侈性消费与晚明士商的身份认同》

材料二   时尚的商业化和休闲娱乐的商业化,将英国深深地卷入消费社会。如果说17世纪以前的几个世纪里奢侈品消费的主力是皇室、贵族群体,那么进入18世纪,奢侈品消费新的需求力量转向正在崛起中的中产阶级群体乃至社会下层。作为消费需求的奢侈品逐渐从社会高尚文雅之举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中国的瓷器、印度的棉布等奢侈品在英国经历了引进、仿制、创新的过程,逐步推进“进口替代”,“英格兰造”的优质产品被销往世界各地。

——摘编自曹瑞臣《论海外奢侈品消费对近代英国社会的推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晚明奢侈消费风尚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明与近代英国奢侈消费风尚的不同。
2023-01-0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以儒家为国家意识形态,核心是大一统。从哲学上说,是天人感应;从政治上说,是中央集权;从制度上说,是文官治国;从伦理上说,是三纲五常。中国的“奉天承运”和西方的“君权神授”不同。罗马的“皇帝神格化”是为了论证其统治的神圣性,但“神意”与“民意”无关。中国的天意要通过民心来体现。“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因为强调“权力”的最终来源是“责任”。有多大权就要尽多大责,不尽责就会失去权力的合法性。这一套意识形态也不断塑造着共同的身份认同和集体意识。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拥有对“天下”的强烈责任感,对“大一统”秩序的强烈认同,士农工商莫不如此。汉朝有完整的基层政权并深入基层的文教事业。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用儒家文化慢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即便中央政权崩塌,基层的人民还能看懂同样的文字,遵循同样的法度,理解同样的文化。唯有这样的人民基础,大一统王朝才能多次浴火重生。

材料二   罗马帝国注重建立稳固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罗马民族认同”。例如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后,号召以罗马的传统美德,即对家庭、国家和本土神灵的忠诚与责任来凝聚人心。维吉尔创作史诗《埃涅阿斯纪》,构建“罗马民族”认同;李维写《罗马自建城以来史》,批判分裂的派系主义;贺拉斯作《讽喻诗》,号召社会回归对家国的责任感。然而,罗马治国思路是只管上层,不管基层。只有行省的贵族和官僚才说拉丁语,基层群众基本不会说,更谈不上融合相通。高卢和西班牙并入罗马300年后,农民还在说自己的凯尔特语。罗马苦心建构的“民族认同”,由于拉丁语仅停留在贵族圈里而从未抵达基层人民心里,因此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把罗马抛到九霄云外。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潘岳《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序言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与古代罗马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与古代罗马国家治理的意义。
6 . [世界近现代科技]

材料一   德国是一个非常注重科技创新的国家。德国的大学从制度上关心科学研究,创造出诸如实验室、高校研究所以及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等有效的科研组织形式和方法。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建立起覆盖科学技术和商业事务、从初等学校到博士水平的复杂的教育系统。自19世纪中叶起,德国开始建立系统的科学技术组织,包括公共、私人与混合型科研机构以及大型工业企业。德国非官方的工业与企业研发部门是世界上最早成型的企业研发体系。到1993年,德国公司申请的美国专利数占所有外国专利份额的34%。

----摘编自张明妍《德国科技发展轨迹及创新战略》

材料二   在当下,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已经被世界各大国提到战略高度。比如,德国因联邦政府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成为全球创新领先的国家;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就是联邦政府通过提供资助和制定政策法规等多种措施,千方百计促使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的主力、科技投入的主角;英国政府努力确保年46亿英镑的科学研究预算,使其一直保持科技和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韩国政府相继制定一系列法律和建立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团体相互合作的管理机制,来吸引、培养与利用高科技领域人才。国外政府还为科技创新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摘编自秦健《美日欧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德国科技不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英德韩等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启示。
2023-01-0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等级考模拟演练(三)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增加了世界性战争给人类命运带来的毁灭性危险的可能性。一战结束后美国十四点和平建议受到巴黎和会多国的赞赏。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等人的推动下成立了国际联盟,企图以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尽量避免大规模的战争再次爆发。虽然国际联盟在后来的国际冲突中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但是它在一战后的迅速成立已然表明,人类在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矛盾与冲突日益尖锐的情况下,认识到了每个人的命运都已经息息相关,人类社会每一个部分的存在都是其他部分社会存在的条件。建立国际组织解决国际争端成为人们的共识。

——摘编自程美东《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人类命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联成立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国联的历史影响。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喜(前262—前217年),秦朝书吏。197512月,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被发掘,出土1155枚秦简,墓主即喜。


喜墓中竹简的分类与内容简表
分类内容
《端年记》记述公元前306~前217年秦统一全国的战争过程,以及喜的生平事迹
《语书》公元前227年南郡长官整理律令后发给本郡各县的文告
《秦律十八种》详记《泰律》的内容
《效律》关于核验官府物资财产要求的法律条文
《秦律杂抄》是抄者根据需要摘录的《秦律》条文
《法律答问》用问答形式解释《秦律》的条文和术语
《封诊式》对官员审理案件的要求以及案例的记录
《为吏之道》供官员学习的关于处世做官规矩的书
《日书》可占卜吉日的书籍

材料二   喜墓中竹简记录的一些案例

原文参考译文
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盗,乙论何也?毋论甲偷钱并买了丝线,寄存在乙处,乙接受了丝线,但不知道甲偷钱的事情,乙应该怎么处置?答:不应论罪
夫盗千钱,妻所匿三百,何以论妻?妻智(知)夫而匿之,当以三百论为;不智(知)为收如果丈夫偷钱一千,妻子藏匿三百,妻子应该怎样定罪?答:如果妻子知道丈夫偷钱而藏匿,当以偷钱三百论处,如果不知道,就不予追究

——以上材料整理自鲁西奇《喜:一个秦吏和他的世界》等


(1)分别说明两则材料对研究秦朝法律制度的价值和局限。
(2)概括材料中体现的秦朝“法治”的特点。
(3)除上述材料外,研究秦朝历史还可以借助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2023-01-03更新 | 171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B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5年,在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阐述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性,提出要把俄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他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为了不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必须建立自己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解决的办法是用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的办法快速发展经济。具体讲,一是用计划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一是用行政办法扩大内部的资金积累。1929年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会议和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批准了“五年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鼓舞下,苏联人民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材料二   1920—1929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几乎增长了50%;按全国人口平均的年收入从635美元增加到693美元。但是,全国收入集中在有产者手里,占总人口1%的人口平均的年收入,同时期里从7492美元增加到13114美元,约提高75%。广大人民群众的购买力没有很多提高。即将离职的美国总统柯立芝在1928年12月致国会的咨文中说:“全国可以满意地看看现在,乐观地展望将来。”

——摘编自李纯武、严志梁《简明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与苏联工业发展状况的不同。
10 . 中国古代和近代工业的发展

材料一   在明朝,金银矿业实被皇室垄断,直接服务于皇室财政。明政府对金银矿业采取了高度统制的政策,官府垄断经营,厉禁民间私采。但是在不同的时期,一些具体的政策又不尽相同,政府对金银矿业的政策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基本上处于时开时闭的摇摆不定的状态之中。

——摘编自刘利平《略论明代的金银矿业政策》等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中一些富于变革精神的官员改变“夷夏之防”的观念,以“自强”相号召,提出“师夷”的主张,以最刺痛国人神经的军事工业为切入点,开始了中国最早的工业化努力——洋务运动。作为工业化过程中最基本的物质材料,钢铁资源开发逐渐受到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李鸿章是19世纪70年代倡议钢铁工业建设最为积极的政府官员。关于开矿炼铁的经济价值,他认为:“此等日用必须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榷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天地自然之利,乃民生日用之资。泰西各国以矿学为本图,遂能争雄竞胜。英吉利国在海中三岛,物产非甚丰盈,而岁出煤铁甚旺,富强遂甲天下。”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19世纪90年代出现了具有钢铁冶炼能力的近代钢铁企业。

——摘编自李海涛《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研究(1840192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金银矿业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时期近代钢铁工业起步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