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謇(1853-1926),近代中国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致力于慈善公益活动。张謇认为:“举事必先启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并自陈:“窃以为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寒自乙未以后,经始实业;辛丑以后,经始教育;丁未以后,乃措意慈善。”茅家琦先生曾把它们概括为张謇的“三元”思想。

张謇可以说是近代儒商最典型的代表,也是儒商经世济民理想最杰出的奉行者。他将自己的下海经商看成是“捐弃所依、舍身喂虎”,并声称是“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他认为:“惟是教养二事,在前清时代应归官办,即在欧美国家,亦多属公立。张謇等以自治之说试于南通,实因清季官厅之无力,及地方之无财,而时势急迫,潮流汹涌,又不容自逸。”“失教之民与失养之民,苟悉置而不为之所,为地方自治之缺憾小,为国家政治之隐忧者大也。”

——摘编自于陶静《张謇慈善思想探源》

(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慈善思想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慈善思想产生的原因。
2024-05-2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明王国维所谓“能动时代”与“受动时代”的含义及表现。
(2)请证明自宋至晚清中国“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的观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社会文明,形成了越来越鲜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模式。如西方古老的希腊、雅典文化至今仍令人心驰神往,而东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依然令世人折服。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由于这种文化模式的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世界。

——摘编自徐贵相《关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各国文化的民族性》

材料二   文化帝国主义是二战后以文化作为核心手段或目的的新型殖民形式。它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拓展和占领世界文化市场,以一种隐蔽性的但更具欺骗性的方式企图延续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全球统治。在理论层面上,文化帝国主义表现为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不对称性和不平等的结构,与19 世纪存在的旧的帝国殖民体系没有本质区别;在具体的实践层面,文化帝国主义与“美国霸权”的概念基本是重合的。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活着的”和“未被终结的”理论,迄今仍处于“未成的状态”,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扩展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大发展的情况下,文化帝国主义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而它带给全球的影响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和批判。

——摘编自张小平《当代文化帝国主义的新特征及批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危害。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处理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关系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早期(16世纪~17世纪),西欧瘟疫肆虐。为防控疫病,各国制定不同应急对策,但政治结构、文化观念和经济水平等差异,使各国对策内容与模式有很大差别。英国作为西欧防控力度最大、鼠疫消退最早的国家,其防疫对策具有一定代表性。16~17世纪伦敦发生鼠疫后,在地方政府和议会推动下,王室政府开始积极投身防疫工作,女王授权枢密院编撰《政令大全》,以加强对地方防疫工作的管理,并加强隔离和对贫民救助力度。政府则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包括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英国的防疫措施,如死者的证明、检查员的指定、对葬礼时间的控制和对家庭的隔离等,都是部分或全部来自欧洲对付传染性疾病的经验。瘟疫的频繁暴发,使得英国大量人口死亡,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给民众心理带来严重恐慌,进而冲击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在疫病的肆虐下,神职人员纷纷死亡,基督教会束手无策,宗教医学更显得毫无成效,“它促使人们对基督所讲的爱心、瘟疫的发生、自身既定的存在方式进行思索,从而引起人们对信仰与自身所处地位产生怀疑与不满”。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早期英国防疫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疫情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024-04-1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一)-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宪帝制期间,为迎合袁世凯施行帝制的愿望,英国改变了原先延缓帝制的主张,转而迅速筹划承认,以期尽快稳固袁世凯政权,避免日本干涉,维持英国在华的殖民地位与既得利益。然而,为全力应对欧战,英国又不得不倚重日英同盟,借以保护它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因此,在洪宪帝制问题上,英国处处迁就日本,同意所谓的“观望”政策,而日本则以“观望”为名,行干涉之实,积极实施倒袁计划,最终迫使英国走上放弃袁世凯政权的道路。

——摘编自李馨《帝制并非自为——对于袁世凯称帝原因初探》

材料二   自复辟消息传开后,全国多地商业均受打击。如无锡,“当地金融机关亦立时收紧,现洋甚缺,无处搜罗,以致各项商业交易骤静”。一些西方的舆论也表示了对民国前途的担忧,如字林报社论略云,“中国将从此而分裂矣”。而伍廷芳则认为“帝制问题从此可永远解决也”。更有人指出“多一次流血,而人民之脑海中即深一层共和之观念”。

——摘编自周峰《张勋复辟后各界态度及思考研究——以〈申报〉报道为中心》

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华民国建立十年后写的一篇文章中也有颇为深刻的认识。他说:“原来政治是民意造成,不独‘德谟克拉西’(民主)政治是建设在多数人意识之上,即独裁政治、寡头政治,也是建设在多数人意识之上。无论何种政治,总要有多数人积极的拥护——最少亦要有多数人消极的默认,才能存在。所以国民对于政治上的自觉,实为政治进化的总根源。”

——摘编自许增紘《民众觉悟与辛亥革命的成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袁世凯复辟态度的转变历程,说明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勋复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国民对于政治上的自觉,实为政治进化的总根源”这一观点进行分析。
2024-04-04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工人阶级来说,成立“工人议会”和“工联”,为争取9小时工作日而斗争,使他们的生活确实有所改善。1832年改革中,工人阶级的“一无所获”加强了他们的集体受剥夺感,促进了他们的阶级意识觉醒,最终导致标志着英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宪章运动”的爆发。1867年和18841885年的两次议会改革,虽然最终没有实现普选权,但资产阶级通过在政治上对工人阶级的逐渐赋权,逐步钝化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并将之整合进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中去,最终使本可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先锋的英国工人阶级,成了工人运动改良主义的榜样。

——摘编自王可园、郝宇青《政治权利与阶级意识——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对工人运动改良主义的影响》

材料二   他们的早期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争取缩短工时,二是参加选举,争取把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人选进地方政府和议会。欧洲革命失败以后,虽然有一批“四八年战士”为了躲避反动政府的搜捕流亡到美国,并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但主要是在德国移民中传播,其影响极其有限,真正能够影响美国工人运动的却是空想社会主义、冒牌社会主义等。据估计,直到1850年,在美国的制造业中,手工工场的产品仍占总生产量的70%,手工工人仍占压倒性多数。相对地说,手工工人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和分散性。除此以外,接连不断的移民浪潮和西进也影响着美国工人阶级的固定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分析美国的早期工人运动时也认为缺乏一个固定的雇佣工人阶级是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特点之一。美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固定还反映在运动的水平上。在整个19世纪上半期,美国的工人运动一直是分散的、规模不大的,不但没有全国性行动,甚至在一个城市中也不能步调一致。尽管也发生过罢工,出现过早期的工会组织,建立过工人党,但都是短暂的,缺乏明确的斗争目标和政治要求。

——摘编自张友伦《试论美国早期工人运动的特点——关于美国和西欧工人运动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工人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相较于欧洲工人运动,美国早期工人运动的不同点。
2024-04-04更新 | 22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7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政治斗争尖锐,思想变革急剧的时代。身处这个时代的陈独秀的思想发生过多次重要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辈少时,读八股,讲旧学,每疾视士大夫习欧文谈新学者,以为皆洋奴,名教所不容也。

——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

材料二   1897年,经历科举失败的陈独秀感叹到:“在一两个钟头当中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国家一切制度,恐怕都有如此这般的毛病;因此最后感觉到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说的话是有些道理呀!……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之最大动机”。(之后考入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

——陈独秀《实庵自传》

材料三   1903—1915年间,他曾在日本(留学)、上海、安徽等地先后参与过“暗杀团”、“岳王会”、“亚洲和亲会”、“欧事研究会”等反清反帝组织及活动,还创办、协办过《安徽俗话报》、《甲寅》杂志等报刊。辛亥革命期间三次出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

材料四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

材料五   要扫除游堕的消费的资产阶级所带来的痛苦,“只有被压迫的生产的劳动阶级自己造成新的强力,自己站在国家的地位,利用政治、法律等机关,把那压迫的资产阶级完全征服,然后才可望将财产私有,工银劳动等制度废去,将过去不平等的经济状况除去”。

——陈独秀《谈政治》(1920年9月)

(1)依据上述材料,陈独秀经历了哪些思想的洗礼?
(2)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之交陈独秀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陈独秀思想转变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是成也贸易败也贸易。由于岛国城邦的更迭,地理位置和体制,早期形态的城市是防御为主;但是城市本身跟随贸易和工商业自发生长,城市或者城邦的存亡更选并不影响人民的富足安定。不同于欧洲地缘城邦和自由贸易的社会模式,中国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隔绝,相对安宁的延续了几千年的血缘宗亲和封建帝制统治,城市布局一直遵循天圆地方、阴阳五行、尊卑有序的文化指导思想,反映在城市平面形态上就是主座居中,左右对称的轴线布局手法。在实际的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如山地、水乡,虽有一些变异,但也尽量遵循这一主导思想。

——摘编自张延生《中西古典理想城市的形态比较》

材料二   关于通商口岸城市形成中的传承与创新,费正清着重强调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另一批学者则认为中国城市发展源于中国传统城市内部结构。建筑风格呈现中西合壁的特色,布局呈现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与近代化街道空间的结合。通商口岸城市选址时倾向于远离老城区之处,以环城道路代替封闭性城墙。从全国口岸城市来看,西北城市依山布局,江南城市临水设街,平原城市平缓开阔,沿海城市随海就势。城市出现工业区、工业居住区、物流区、集体住宅、商业区、行政区、娱乐区等新的功能分区,并不断向城市郊区或外围乡村扩展。

——摘编自《中国通商口岸城市平面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影响古代希腊罗马和古代中国城市布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城市的布局特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孤立主义思想自美国建国以来,长期渗透在美国的对外关系中。19世纪末之前可以说是美国外交的孤立主义时期。孤立主义主张美国应置身于欧亚大陆冲突之外采取超然态度,减少对外干涉和援助,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它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采取不卷入国际事务以及集中力量于北美大陆扩张和国内建设的方针,取得了国家迅速发展的成功。但美国的孤立从来就不是与外界绝对隔绝的,孤立是相对的。1823年,   门罗主义的出笼,实际就是美国走向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孤立主义曾使美国深受其益。

据刘建飞《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等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初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表明美国开始向奉行国际主义转变。及至一战前后,一项主张美国放弃孤立主义传统,更多地卷入世界事务的国际主义政策开始提出。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内已形成一致看法,美国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担任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就必须在全球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的扩张。

摘编自孙玉娣《杜鲁门时期美国冷战共识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之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及其总体发展趋势。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10 . 近现代以来,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相继成为世界科学中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时段(年)科学代表人物科学兴隆期(年)
意大利1540-1610伽利略、布鲁诺等70
英国1660-1730牛顿、哈维等70
法国1770-1830拉瓦锡等60
德国1810-1920施莱登、爱因斯坦等110
美国1920—爱迪生、贝尔等——

材料二

世界科技中心转移主要影响因素的“五要素钻石模型”

——以上材料据潘教峰、刘益东《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钻石模型》整理

综合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