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   容闳生平大事表(部分)

时间大事记相关言论
1854耶鲁大学毕业并获文学士学位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1860造访天京,向洪仁玕提出振兴太平天国、改造中国的方案此(太平天国运动)十五年中,满洲政府几无日不处于飘摇风雨之中。然于历史上究有若何精神,则未易轻许也。
1863受曾国藩委派去美国购买机器予所注意之机器厂,非专为制造枪炮者,乃能造成制枪炮之各种机械者也。
1872经多方努力首批留学幼童成功赴美。使予之教育计划果得实行,……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
1898与康、梁共商变法大计。后人之读清史者,必将许其(光绪帝)为爱国之君,且为爱国之维新党。
1911十二月,给未来的新中国领导者写信中国人民正处于自己主权的最高峰,他们一直呼吁成立一个共和国,……听从这种声音,你们就对了。

——摘编自文明国编《容闳自述》

(1)有学者认为容闳是中国近代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试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概括容闳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2 . 主题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材料一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后来,“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也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把它理解成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我们不仅要回顾历史、从纵向上对比十八大前后党心民意的变化,同时还要环顾世界、从横向上对比中国上行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下行衰弱的反差。通过这种对比不难发现,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来之不易。

——摘编自石仲泉《新时代新理论新征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了全球范围内的“扶贫奇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利用行政手段对生产资料进行再分配,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铲断了造成贫困的经济根源,为农民摆脱贫困创造了物质条件。通过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使亿万农民走上合作经济发展道路,建立起以农业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农村公有制经济体制。同时在农村建立“五保”供养制度、储备粮制度等初步的社会救助体系,缓解了农村地区极度贫困的局面。

——摘编自白晋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的贫困问题,致力于解决过往扶贫过程中存在的识别对象不准、后续动力不足、到户困难、机制不顺等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新理念、新战略,形成独特的习近平贫困治理观。

——摘编自李文《习近平贫困治理观的理论渊源与实践价值》


主题二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材料四 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实现由过去长期量变到阶段性质变的转变,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新时代1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0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过去我们更多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注重的是“摸经验和规律”;新时代我们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侧重于总结经验和把握规律,蹄疾步稳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不断开创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摘编自贺新元《新时代十年:改革开放史上的里程碑》

材料五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基本的长期战略,不仅关乎中国,也关乎全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未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将之纳入宪法,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国际合作直接联系到了一起。生态文明迫切呼吁中国和世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至关重要,一旦处理不好,则会危及社会和国家。

——卢卡斯·古铁雷斯 ·罗德里格斯《中共对生态文明的承诺与担当》


主题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六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围绕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的主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拓展全球发展格局,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国外交秉承大国担当,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摘编自赵可金《坚持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

材料七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治理的新篇章。此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后多次写入联合国决议,涉及社会发展、人权、国际安全等众多议题,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原则。

——摘编自张群《真正的多边主义:破解全球治理困局的中国方案》

材料八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所有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我们要创设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材料九   “一带一路”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周边各国民众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样的发展机遇,缩小世界经济的南北差距。“一带一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实际行动建设更加开放的全球经济体系,也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勾画了新愿景。以下是“一带一路”建设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2013年9、10月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10月包括中国、印度等21个国家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颖《细节的力量新中国的伟大实践》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2)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列举新时代10年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作用。
*能力提升*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4)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着眼点和中国方案。
(5)依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6)根据材料八,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7)请结合材料九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世界。
*历史纵横*
(8)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开展扶贫工作的特点。
(9)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习近平贫困治理观的时代意义。
2023-11-19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30·纲要上第30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戊戌维新运动

材料一   


材料二   1840年后,中国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在维新派看来,外国入侵所引发的中国社会的危机并非单纯由外国入侵引起,而是出于中国内部。而这种中国内部的原因并不是暂时的单纯的军事技术上的落后和经济财力上的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种落后和不足是社会长时期发展不足的结果。……如果说洋务派只看到了中国社会危机的直接的和表面的原因的话,维新派则以一种更为长远的眼光扫描中国社会发展的纵深历史,试图寻找救亡的更为根本的策略内容。

——以上材料均摘自《从救亡图存到寻求富强——对近代中国救亡思潮嬗变轨迹的考察》

材料三   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改变“人心风俗”。他认为,从法制学问到饮食居处,封建礼俗是压抑民族活力、影响社会进步的障碍,因此主张破除旧学,引进西学,进行移风易俗。梁启超也认为,“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要使官绅们懂得国家强弱和民众智愚之因,广其识见,破其愚谬,“令其恍然于中国种种旧习之必不可以立国”,然后授以新学,“从而摩激其热力,鼓厉其忠愤,使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己任”。康有为主张兴学校、育人才,进行社会思想启蒙,“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认为只有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乃“智开而才足”。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五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六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主题二义和团运动

材料七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材料八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材料九   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黄曾源《义和团事实》

材料十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材料十一   自打1840年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之后,一场又一场的败仗,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近代的中国简直就是弱者的象征,于是,一部近代历史也就成了反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大事年表。当一百年的屈辱历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回眸再望,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除了外国侵略和中国人民反侵略这条线索之外,实际上还有一条线索,即冲破封建的羁绊、走向世界的不断尝试,也就是利用外资的理论和实践。

——孔寒冰《近代中国历史的另一条主线》


*基础测评*
(1)请结合所学将下图中的A、B、C、D空白处补充完整,并概括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
(2)请概括材料二维新派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
(4)结合材料七,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5)依据材料八,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6)义和团为什么要拆电线杆和火车道?你对此如何评价?
(7)依据材料十说明义和团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
*能力提升*
(8)根据材料五、六,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
*历史纵横*
(9)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中国近代史的线索”,对材料十一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提出新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3-09-07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17·纲要上第17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太空卫星火箭发射大事年表

苏联

美国

1957年10月,发射第一颗人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1960年6月,通过了雄心勃勃的太空探索计划,包括载人登月、火星和金星任务。

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

1965年3月18日,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在上升2号任务中进行世界上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6年2月月球9号在月表首次完成软着陆。

1975年7月15日,联盟-19飞船发射,与阿波罗飞船组成阿波罗-联盟测试体。

1982年3月1日,金星13号着陆器成功着陆,并存活了127分钟。

1986年2月20日,和平号空间站主体发射升空。

1988年11月15日,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飞成功。

1958年1月,第一颗卫星探索者1号发射成功。

1960年5月,阿波罗计划被提交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1962年8月27日,金星飞掠器飞掠金星,成为世界上第一艘成功的深空探测器。       

1965年6月3日至7日,爱德华·怀特在双子星座4号任务中完成美国首次太空行走。1966年5月30日-6月2日,勘测者1号发射升空并完成月球表面软着陆。       

1969年7月16日至24日,阿波罗11号的两名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着陆行走。

1973年5月14日,最后一枚土星5号火箭搭载天空实验室升空。       

1975年7月15日       ,联盟-19飞船发射,与阿波罗飞船组成阿波罗-联盟测试体。

1981年4月12日首次发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摘编自《美苏太空竞赛历年卫星火箭发射以及历史事件介绍》

材料二     1958年,中国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划,组建机构并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创业之初经历了经济上、技术上种种困难的中国航天事业,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4年6月发射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枚运载火箭。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1985年10月,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经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建成了多个能发射各类航天器的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的新领域。中国航空航天工业在为国防、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直接服务的同时,还努力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推广和转移先进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甘肃省科协信息中心《我国航天发展历史回眸》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发展太空技术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在发展太空技术方面与美苏的不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太空技术发展给你的启示。
2023-06-14更新 | 149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3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大事年表(部分)

1919年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年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召开八七会议
1934年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根据材料,指出大事年表中存在因果关系的两件大事,并加以说明。
(2)若从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角度,在上表时段中再补充两件重要大事,并说明理由。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进运动”

材料   有学者以新的视角对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进行再观察,发现了更大的时空蕴意。下列是美国“西进”过程中部分大事年表:

1776年,北美英属13个殖民地宣告独立;

1783年,英国把密西西比河以东印第安人所有的大片土地划归美国;

1803年,低价从法国购得路易斯安那;

1819年,迫使西班牙签署不平等条约,低价购得佛罗里达;

1823年,颁布“门罗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1846-1848年,发动美墨战争,强夺墨西哥从德克萨斯到加利福尼亚的大片国土;

1857-1858年,先后占领太平洋上的贝克岛、豪兰岛等众多岛屿;

1867年,低价从沙俄购得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以及地处太平洋正中部的中途岛;

1898年,占领夏威夷群岛,并发动美西战争,夺取西班牙的殖民地关岛、菲律宾;

1899年,向英、俄等列强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

1921-1922 年,发起召开华盛顿会议,先后签署《四国条约》《九国公约》;

1945年,托管太平洋上2141个岛屿和300万平方英里的水域,派兵驻扎日本;

1951年,《澳新美同盟条约》签署;

1952年,签署《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1953年,签署《美韩共同防御条约》,并驻军韩国;

1959年,夏威夷成为美国第51个州。

——据钱乘旦《“西进运动”再观察》等光


根据材料反映的观察视角并结合自己的理解,重构美国“西进运动”的历史进程。
7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的几次变化


材料二     新时期农村改革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978年底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
1982年元旦中共中央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
任制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
2003年3月《农村土地承包法》施行,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2006年元旦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全面取消
2013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扶持联户经营、
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2014年7月为适应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
改革的意见》,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提出到
2015年底前,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群
2016年4月财政部、农业部印发《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
知》,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
业支持保护补贴,加强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
的指导意见》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
见》
(1)据材料一,指出三张图对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各自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农村土地政策的崭新特点。
8 . 1870—1970年代,欧洲走向辉煌却又自我毁灭,继而重建并走向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870年格拉姆制成第一台商用直流电动机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1885年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汽车
1893年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1895年俄、德、法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1905年日俄战争: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学说
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据高中历史教科书整理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从前看上去坚实不变的东西现在都成了问题,甚至化为乌有。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

——加亚尔等《欧洲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陷入一派残破,其境况更甚于“一战”之后。……从1948年到1974年全球衰退开始的二十五年间,西欧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不间断增长……欧洲人后来把这段时期称为“白银50年代”和“黄金60年代”。

——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1870—1914年)欧洲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欧洲“从前看上去坚实不变的东西”“化为乌有”的主要表现。结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史实,从美国和苏联的角度,分析“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的原因。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经济出现“白银50年代”、“黄金60年代”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为《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份大事年表

1800--1850年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剧增长

1811--1813年英国动用1.2万军队镇压捣毁机器的暴民

1842年埃德文·查德威克的《劳动人口的卫生状况》详细披露了曼彻斯特糟糕的生活条件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

1851年伦敦水晶宫举办首届世界博笕会

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下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幅描绘英国工业城镇的围画


使用蒸汽机为动力的工厂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的三种历史现象,并说明其内在联系。
(2)如果把材料二用于研究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请分析说明材料二的史料价值。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的辉煌历程”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事件
195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举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1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8小岗村实行生产责任制
1980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7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2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1997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从材料中提炼两个主题,并从中选择支撑主题的相关事件。(要求:主题明确每个主题至少两则事件)
(2)对上表中的历史事件用一种新的时间术语加以表达。
(3)关于新中国的历史有人以1956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也有人以1992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任选一种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