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抑制了平民与贵族的过分的欲望,梭伦改革中,对债权人的一种“侵犯”是一种执行社会公正的结果,是公正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措施。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梭伦)力图在实践中推行德尔菲关于限度与节制的训导,将其运用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个被贫富纠纷所撕裂的城邦中引入一种社会平等的理想。

——赵明《论梭伦立法》

材料三   (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改革坚持什么原则?梭伦对债权人的“侵犯”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在政治上是如何实践“限度与节制”思想的。这一思想的实践有何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2019-07-03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旭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周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法德和解是欧洲一切组织建设的基础”“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的、具有权力的、能负担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欧洲。”

——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

材料二   在黄金年代(1950~1973年),美国的GDP增长显著落后于除英国外的所有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日本,它们的GDP年均增长率竟分别是美国的1.5倍和2.4倍。至于人均GDP增长率,美国则慢于所有西欧国家和日本,仅相当于西欧国家人均GDP年增长率63%。

——高峰《二十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1)戴高乐的“欧洲观”的核心是什么?依据材料简述这一核心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3)在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
2019-07-0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旭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周周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采取抑商损商的举措,但在清末的十余年时间里,人们对“商”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早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就对商人,特别是官商给予了颁爵的奖赏。1907年,政府颁布的《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中,对资本在二千万元以上就要“特赏一等子爵”,资本五十万元以上“奖三品衔”。在政策的激动下,商人投资办厂的热情高涨。如1907年状元张謇于崇明创建大生纱厂,其资本为一百二十一万元。上海的李平书,浙江的沈云沛,直隶的周学熙,江苏的王同愈、尤先甲等都由官而商,由坤、士而商。

材料二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始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了,产生了诸如经理阶层、私管企业主阶层和农民工群体等新的社会阶层,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农业劳动者不断地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正在逐渐缩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商人阶层地位的变化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变动的原因。
2019-07-0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入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中你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

——李斯特《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进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得以发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技术方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的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材料三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气”的原因。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情不同决定了各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

材料一   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他们不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他们“自强”的结果在我们看来固然失望,可是从当日时间与环境看来,已不足为奇。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使中国工业化。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原因。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的成就。
8 .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经济政策的调整,以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了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则比较稀少的现状。

——摘编自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并概述其重要作用。

材料二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8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复兴之路》解说词


(2)材料二中“社会变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农民是怎样“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材料三   水果历来是属于温饱之外的奢侈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果已逐渐成为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内容。以西瓜为例,在1982年居民还为买瓜走远路,排长队,而到1985年西瓜市场放开后,西瓜上市量大,质量好,购买方便。到90年代初期,北京人均消费水果47公斤,接近世界最高水平。美国的蛇果、墨西哥的青柚、印度尼西亚的毛丹、新西兰的杨桃、韩国的丰水梨、日本的水晶梨、智利的红提子……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50多种水果摆满商厦柜台。

——摘编自张太原《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出北京居民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9 .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帝国沦为西方列强共同支配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1887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5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40台新式轧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称,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四   1872年8月,李鸿章饬令朱其昂筹办轮船招商事宜。朱其昂提出“由官设立商局招徕”。李鸿章也认为“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弊,而听该商董自立条议,悦服从商,冀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

——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基本态度(政策)。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昌、睢宁等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当时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类型企业主要特征有哪些?
(4)据材料指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后期,苏联确定了在战后继续与西方合作的外交战略,为此在其周边国家和力量所及的地区推出了"联合政府"政策。通过各国共产党实施的这一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表现为共产党必须放弃武装,进入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导的政权机构,而在苏联势力范围内则表现为允许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进入以共产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然而好景不长,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双重影响下,美国与苏联之间本质的不信任,以及各国党自身利益的驱使,造成"联合政府"政策在东、西方同时破产,冷战随之兴起。

——据沈志华《斯大林的"联合政府"政策及其结局》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推行"联合政府"政策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联推行的"联合政府"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