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由于地区和部族的不同,各地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颇有差异。但是,在同一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别不大,可见在原始社会中氏族成员的经济地位是平等的。但到了后期,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例如,大汶口文化后期的少数大墓,随葬的陶器有多至100余件,猪头多达十余个的,说明墓主人拥有远比一般人多的财富。

——《古代墓葬形制研究》


【探究】
(1)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社会的墓葬有哪些区别?
(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阐述早期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
2023-09-07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1课学习讲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尽管与中原、北方和东方新石器文化有直接继承关系的华夏文明成为以后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中华文明仍当视为多起源而并非单一起源的文明。……据学者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末,已发现的新石器遗址达8000余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探究】据史料,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祥地呈现怎样的特征?
2023-09-0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1课学习讲义
23-24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3 .
(1)阅读下列商、西周两个世系表,指出西周权力继承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简单评价这种变化。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桓公二年》


(2)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实行的一种什么制度?简单评价这一制度。

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3)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夏、商、西周“三代”的统治特点。
2023-09-06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上好课】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纲要上)
23-24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4 . 请比较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哪种更合理?为什么?
观点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是从这里发展起来,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
观点2:“各大区系不仅各有渊源、各具特点和各有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且区系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
2023-09-0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上好课】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纲要上)
23-24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5 . 观察两幅地图,分析早期人类分布的特点?
2023-09-0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上好课】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纲要上)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2023-08-14更新 | 182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10分钟课前预习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史料一   从元帝(刘奭)到孺子婴(公元前49—公元8年)时代是西汉晚期。这时贵族地主与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壮大,商人势力也重新兴起,土地兼并的问题日益严重。汉王朝陷入深沉的危机之中。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

史料二

   


[探究]
(1)据史料一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两汉政权衰亡的关系如何?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局面的本质原因。
2023-07-17更新 | 145次组卷 | 4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4课学习讲义

8 . 史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

史料二   (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

——摘编自《史记·孝文本纪》

(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摘编自《汉书·景帝纪》

(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导致材料反映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指出汉初统治者“与民休息”政策的思想依据是什么?
2023-07-17更新 | 85次组卷 | 5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4课学习讲义
23-24高一上·全国·课时练习

9 . 史料一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摘编自贾谊《过秦论》

史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摘编自柳宗元《封建论》


[探究]
(1)根据所学知识,论证说明史料一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
(2)根据史料二,分析指出柳宗元是如何看待秦朝郡县制与秦朝灭亡关系的。
2023-07-17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3课学习讲义
23-24高一上·全国·课时练习

10 . 史料一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史料二


史料三




[探究]
(1)据史料一,概括指出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条件。
(2)据史料二,概括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3)据史料三,分析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2023-07-17更新 | 88次组卷 | 5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3课学习讲义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