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编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史料二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3-09-1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5课学习讲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亡(无)冻饿之人,亦亡(无)千金之家。

——摘编自《史记》

史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宋书》


【探究】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史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3)从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023-09-10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5课学习讲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20世纪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或许是因为来自异邦的世界性宗教使中国同波斯以东的所有其他亚洲国家建立了联系……总之,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得到其他国家优秀的东西。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探究】史料认为“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2023-09-1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8课学习讲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摘编自《续汉书·百官志注》

史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摘编自《晋书·段灼传》

史料三   科举制……标准完全由中央确定,用人完全由中央取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员方式……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摘编自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分析汉朝如何选拔官吏
(2)史料二体现了哪一种选官制度?主要弊端是什么?
(3)根据史料三,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有何变化?意义如何?
2023-09-1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7课学习讲义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史料二 唐(太宗)平东突厥后,设置羁縻府州,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后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主要采取了哪些方式?这种民族政策有何意义?
2023-09-0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6课学习讲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

史料二   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开元纪事》


(1)根据史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有无关系?理由是什么?
(2)史料二说明当时是哪一时期?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3-09-0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6课学习讲义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追求飘逸的魏晋风度的形成;二是胡汉服饰的双向互动。从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士人领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荡不羁的神情。

——据《中新网》等整理

史料二   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阶层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世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

——摘编自唐伟《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


【探究】
(1)史料一反映了魏晋时期怎样的社会现实?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唐太宗时期)三省长官品位崇高,不轻易授人,宰相却不可缺员。唐太宗特置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号,职务都是宰相,不过宰相的官员品位不高,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

——冯国超《中国通史》


【探究】
(1)根据史料,指出唐太宗对宰相之职的设置特点及其目的。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上述举措的历史作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著《中华文明史》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023-09-0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2课学习讲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史料二   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

——孔鲋《孔丛子卷二·居卫第七》

史料三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编自《淮南子·要略》


【探究】
(1)根据史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
(2)根据史料二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的重要地位。
(3)根据史料三,概括“商鞅之法”的主要动力。
2023-09-07更新 | 216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2课学习讲义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