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史料类型的划分有多种标准,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等,按其来源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宜侯矢簋宜侯矢()簋(guǐ),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出土,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赏赐他鬯(chàng)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

材料二


里耶秦简里耶秦简是指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秦代简牍。其中有简牍记载“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


(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
(2)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简述其作用。
2024-02-0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自中共八大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并说明其对改革开放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节选)(19876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谈话)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依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解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中,有一组叙述墓主生平的出行壁画,其中一幅的配图文字为举孝廉时。见下图。


材料二   孔子见老子的故事,频频出现在汉墓的壁画上。山东孝堂山东汉石祠孔子见老子的壁画就是代表之一。见下图。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可以印证汉代哪些历史现象?请结合村和所学知识对该历史现象予以简要说明。
(2)同一则史料用于研究不同的对象时,既可能是一手史料,也可能县二手史料。请以材料二的图3壁画为例,论证这个观点。
2021-07-0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史料分类史料,是历史的遗存,也是研究历史的中介。史料留存的形式与价值不同,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ABC

民国时期的婚礼
DEF


(一)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历史发生时产生;后者是指对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或诠释。(二)“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文献史料指用文字等手段记录的历史;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多由考古所得。(三)“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前者指著述、回忆录或公开的报道等,其原作者而为之的历史;有意想以文字影响时人和后人;后者指政府档案、军事文件、私人信件及各种文物等,这都是当时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历史证据。


请根据上述史料分类的提示,将上述史料进行分类,将字母填在下列横线上。
(1)第一手史料:        
(2)第二手史料:        
(3)文献史料:        
(4)实物史料:        
(5)有意史料:        
(6)无意史料:        
2019-09-17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

材料二 (两税法实行后)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欧阳修、宋祁等编《新唐书》卷145《杨炎列传》

材料三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两税法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请分别判断它们是一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并说明其史料价值?
2022-01-11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描述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1984年6月,田中正明出版了《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书中否定南京大屠杀,也为松井石根作无罪辩护。该书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杀人比赛

“占领南京前谁先杀死百人”比赛的日军第十六师团九联队野田毅少尉(右)和向井敏明少尉(左),《东京日日新闻》对此进行追踪报道。

日军砍杀中国军俘虏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砍杀中国军俘虏“试斩”的照片(日军自己拍摄)

日军在南京活埋中国平民

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罗瑾、吴璇冒死保存下来的日军自己拍摄的活埋中国平民的照片

材料四:一位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
(3)东史郎和渡部升一都是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该教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什么?请说出理由。
2024-04-0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4年2月底,我有率参加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起草工作,亲历了它产生的全过程。

截止到1981年底,全国共有456家企业试行了“利改税”。1983至1984年,在试点的基础上,我国先后对国有企业分步进行了以利改税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把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通过税收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谢明干《改革开放口述史》

材料二   断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83年4月,国务院决定实行利改税的第一步,即税利并存制度。在企业实现利润中,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方税,然后对税后利润采取多种形式在国家和企业之间进行合理分配。1984年10月,中央决定实行第二步利改税,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财政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从税利并存逐步过渡到完全的以税代利。这体现了“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的分配原则,比较好地处理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摘编自刘佐《国营企业“利改税“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国企“利改税”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2)分别指出上述两则材料对研究我国20世纪80年代国企“利改税”改革的价值。除上述材料外,若要全面研究国企“利改税”改革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近年来,口述史再次得到快速发展,它发掘、整理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口述者:杨玉环,1939年出生,居住在沈阳市北陵乡上岗子村,9岁时曾到一户何姓人家做童养媳,解放时回到自己家里。

整理者:姚力。口述内容:

一过了年,家家户户男的去开会,写牌子、木头桩子,下头放粮、分地。我还记得大家分粮。老张家有钱有粮,但粮食、好东西都拉到城里去了,家里剩下老太太和我二姐。这个二姐是我大姑的女儿,原来也是童养媳,后来上了头(正式结了婚),但她当家的娶了二房,让她住磨坊,挺受气的。来了个八路军小丫头,到了老张家,告诉我们说:“粮食往外拿,往外搬,有啥拿啥。”我二姐却说:“就这些了。”我听了挺生气的,心想:“你怎么还向着他们说话呢?”小八路说:“这是什么粮食?好粮食呢?往外拿。”那年俺们家分了一垧(十亩)地,还分了三亩不好的,在壕沟外的坟圈那里,只能种荞麦,这日子就好了。1949年开春就自己种地了,就不上人家受那个气去了,心里头高兴劲就别说了。

1952年成立初级社,1955年冬天就走上合作化道路了。开始入社,我二哥入了,我妈也入进去了,那都是自愿的。那时候,有钱人不愿意入,愿意自个干。我愿意入,到工作队登记,人家告诉我:“你不行,才十五岁,不够十六周岁,不到入社年龄。”我就说:“我今年不够,那这冬天能干活吗?你不得明年才干活吗?到了明年春天我不就十六岁了?”就这么给我写上了,不两天,就正式批准了,我就入社参加革命了。先是小组长,领着妇女干活。1957年又选我当妇女队长,管妇女工作,那时开会特别多,有时候是总支,有时候是共青团。晚上开会回来,得走八里路,还穿坟地。我啥思想你们知道吗?就是报恩思想。

--《老照片》(第57辑)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农村变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4-02-08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中英礼仪之争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

材料   清朝接待大臣向使团介绍觐见皇帝须按惯例行三跪九叩的礼仪时,双方产生分歧:清军机处档案汇编《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记载中方的立场“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即国王亲自来朝者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等前来祝寿,自应遵天朝法度。”马戛尔尼在其访华日记中记载了对中方要求的态度: “敝使系西方独立国帝王所派之钦使,与贵国附庸国君主所遣贡使不同,贵国必欲以中国礼节相强,敝使抵死不敢奉教。”对于觐见具体细节,中英记载中描述不同:(一)《清史纪事本末》记载: “及抵京城,政府又强令于觐见时,行叩头礼。英使亦不欲以争执小节,妨害其推广商利之目的,悉遵例行之。” (二)当时跟随皇帝出巡的军机处章京管世铭曾对觐见场景作诗曰: “一到殿廷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并于诗下附注曰: “西洋英吉利国贡使不习跪拜,强之,止屈一膝。及至引对,不觉双跽(长跪)俯伏。” (三)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记录觐见场景: “特使马戛尔尼……至宝座之旁拾级而上,单腿下跪,简单致词,呈书信于皇帝手中。” (四)下图是英方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所绘的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的场景。被朝臣簇拥着正襟危坐于中央的乾隆皇帝面露威严,马戛尔尼单膝跪拜献上英王乔治三世亲笔信。注:此画是亚历山大在事后根据在场成员的口述绘制的。


对材料中的史料进行辨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上述中英礼仪之争的认识。
2024-01-20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迄今为止,人们所能认识并可以搜集、运用的史料大体有文献、实物、口述、图像等类别。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图中所示材料的史料类型。

示例:《东京梦华录》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日常生活与风俗人情,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2)请结合所学,指出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024-01-1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