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全球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历史发展发生重大变化。

材料一   1518世纪,由于各种现实动机与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亚洲和欧洲的航海家都发起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欧洲人开辟了多条新的远洋航线。欧洲影响力的扩大有助于全球性的交通、通信和交流网络的建立……在错综复杂的贸易网络中诞生了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系。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等

材料二   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银行业在英国发展的更早、更有效,为个人企业和社团企业提供了共同基金。……企业家中的人才令人印象深刻地集中在英国。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从如从事制造业的达比全家、经营棉纺织厂和参与政治活动的布赖特父子以及投身于科学的道尔顿等人做的卓越贡献中得到说明。摆脱常规和对个人责任的强调使……中间产生很大一部分实验者和发明者,而他们的节俭使他们把利润再投资于实业。……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它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以来,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方法是其对现代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电力而不是木材)的消耗,因为这既表示一个国家利用各种无生命能源的技术能力,也表示了其经济发展速度。

18901913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相当于百万吨煤)

国家╲年份1890190019101913
英国145171185195
德国71112158187
法国3647.95562.5
奥匈帝国19.7294049.4
俄国10.9304145
意大利4.559.611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欧洲探险者”及其开辟出的“交通和交流网络”的主要史实。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的主要因素(至少写出5点)。
(3)根据上述表格,概括欧洲各主要国家能源消耗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2-02-26更新 | 259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沐彬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竞赛选拔赛历史试题
2 . 近代以来,全球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历史发展发生重大变化。

材料一   15—18世纪,由于各种现实动机与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亚洲和欧洲的航海家都发起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欧洲人开辟了多条新的远洋航线。欧洲影响力的扩大有助于全球性的交通、通信和交流网络的建立……在错综复杂的贸易网络中诞生了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系。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欧洲探险者”及其开辟出的“交通和交流网络”的主要史实。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方法是其对现代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电力而不是木材)的消耗,因为这既表示一个国家利用各种无生命能源的技术能力,也表示了其经济发展速度。

1890~1913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相当于百万吨煤)

国家╲年份1890年1900年1910年1913年
英国145171185195
德国71112158187
法国3647.95562.5
奥匈帝国19.7294049.4
俄国10.9304154
意大利4.559.611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根据上述表格,概括欧洲各主要国家能源消耗的特点。

材料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中学开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研究性学习,下表是三个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汉代组

汉代赋税主要包括:按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田租方面,汉文帝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实行三十税一的税率,并成为西汉定制。口赋、算赋是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更赋是徭役的代替税。即代役钱。

——据漆侠《中国改革史》

汉代赋税征税标准以土地为主。

唐代组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据《资治通鉴》

两税法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明代组

嘉靖末行一条鞭法……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中国古代的赋役改革每进行一次,百姓负担就加重一次。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每个小组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清代史实加以说明。
2023-04-20更新 | 696次组卷 | 1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学科竞赛历史试题
4 .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燃料获取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不少篇章提及采伐薪柴的方法、数量、时间以及薪柴的市场价格。唐宋以来,北方燃料问题愈发突出。宋代发生了木柴、木炭的危机,即传统燃料危机。

——摘编自赵九洲《宋代传统燃料危机问题新论》

材料二   下表为关于宋代燃料危机的不同观点

现象分析观点
现象1:《宋史》等记载,北宋开封有16个年份出现大雪严寒天气,因雪灾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的就有8个年份。
现象2:唐宋以来民众砍伐桑枣,政府屡禁不止。
现象3:汉代生铁含硫量一般在万分之三左右,宋代生铁含硫量却普遍较高。宋代华北定窑与磁州窑名满天下,但宋以后都急剧没落。
大雪严寒天气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现象频发,民众砍伐桑枣等经济林木屡禁不止等现象都说明宋代燃料危机现象突出。
因为燃料危机,宋代大量用煤炼铁,导致了钢铁品质的严重下降,黄维等人对出土的宋代铁钱进行测定,发现有的含硫量竟高达1.94%;使用煤炭烧制瓷器,釉中的诸多物质都可能与二氧化硫反应,影响成品瓷器的外观与质地,使得工艺水平大打折扣。
观点一:宋代发生了严重的燃料危机
16次大雪严寒天气有8次以上未见致人冻死的相关记载,说明引发开封燃料安全事件只是雨雪、战争等造成的“供给难足”而已。
桑枣等林木不仅热值高,市场上更易售卖且售价更高。砍伐桑枣主要与燃料特性及经济利益驱动有关。黄维在同一篇论文中也指出陕西、山西等北方地区“用煤炼铁和用木炭炼铁都是同时存在的”,用煤炭冶铁“一直都不是普遍的”。
观点二:宋代并不存在全局性的燃料危机

——摘编自柴国生《“燃料荒”还是“燃料危机”:再论宋代燃料安全问题》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宋代“传统燃料危机”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你认同哪种观点,试说明理由。
5 . 下表是中国近代5个历史时期(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流行词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流行词汇
年代1兴民权、托古改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年代2“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
年代3夷之长技、轮船、采矿、火器、立国之道
年代4井冈山、土地、农村、“星星之火”
年代5革命、共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分别提取有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应的历史时期。
6 . 史料研习、理论指导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的对外关系。完成下列问题
(1)史料研习

材料一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一条

材料二   缔约双方将根据现行的协定采取措施,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领域的信任和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缔约双方将扩大和加深军事领域的信任措施,以加强各自的安全,巩固地区及国际稳定。缔约双方将本着武器和武装力量合理足够的原则,努力确保本国的安全。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第七条


请指出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处理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主要不同点,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理论指导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政策的制定还要考虑国际形势的变化。分析中国外交的方针、政策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外交方针、政策、原则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意义或作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改善中美关系美国: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苏联争霸的需要;美国的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中国:应对苏联的威胁,同时也为了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问题讨论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论文,要确定论文的题目,下列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
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新局面
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7 .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有关甲年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原因分析的一些观点

作者及著作基本观点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中国政体基本仍处于中世纪,政府和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民众,这场战争几乎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和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
张鸣《浮脚的甲午战争》在中国士大夫看来,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日本的陆军,也不够湘准军打的。在更多的人眼里,日本不过是个住着众多小矮子的藩属,现在居然掀起“叛乱",肯定天兵一到,寸草不生,要被荡平的。
尤水斌《论甲午战争中清军的战斗精神》战场上到处有清军溃逃的现象,战斗精神的极度低落使清军在战争一开始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缺乏战斗精神的消极防御,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强烈的逃跑意识,使得原有的武器装备还没有发挥作用就拱手让人。
雪珥讲述《日本宣传战操控甲午战争风向》纽约《先驱报)说,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将令整个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

材料二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

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对此,我们有何启示?
(2)根据材料二,归纳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其认识。
2019-01-09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一中2018~2019年高一上学期六科联赛历史试题(选考)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

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材料二下表是我国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私有制经济所占比重
国民收入92.9%7.1%
工业总产值98%2%
商品零售额95.8%4.2%

材料三在1978年的时候,全国个体户只有14万户,私营企业一户都没有。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2年底,我国有雇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234万户,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2377万户,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加上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2亿。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左右,对每年GDP增量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道路”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相比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4)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