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联合国机制”指联合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规则、规范和决策程序。联合国的出现是国际机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即全球化进程发展到这样一种阶段,国际和平与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等事务需要全球管理。国际联盟是建立世界性和平与安全机制的创新尝试。威尔逊理想主义的火炬为富兰克林·罗斯福传承,成为《联合国宪章》的理论渊源。1944年,美、苏、英、中四国共同提出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这是对世界和平与安全领域国际机制的一种总结与发展,它提出了未来国际组织的宗旨、原则、机构和职能等,基本确定了该机制的本质特征。……194510月正式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是当时国际机制发展水平的写照:它并不谋求更改现有的秩序,而是改进其运行机制;它追求理想主义原则,但其规则和决策程度又符合当时国际社会的现实;它突出大国的主导地位,强调大国一致原则的重要性,但对大国权力设置了必要的限制;其权力来源于成员国的授权,但作为独立的国际法主体,它在法律上享有一定的权力和行为能力,在实践中享有一定独立行动的权限;联合国本身是一个协调中心,将权限进行划分,从而保证机制上的活力,为国际机制在各问题领域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门洪华《联合国机制浅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机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联合国机制”的历史意义。
2 .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经过艰苦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制定出符合国情的土地政策,对民主革命的向前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一   19278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省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革命斗争的方针。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有:李维汉,瞿秋白、张太雷、邓中夏、任弼时、苏兆征、顾顺章、罗亦农、陈乔年,蔡和森,候补中央委员有:李震瀛、陆沉、毛泽东,中央监察委员有:杨鲍安,王荷波,中央秘书邓小平等22人。共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及另外两位俄国同志也参加了会议。

八七会议开完后,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向毛泽东征求意见,准备让他到上海中央机关去工作。毛泽东回答:我不愿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鲜为人知的“八七会议”细节》

材料二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耕种,禁止买卖。

——《井冈山土地法》

无代价的立即没收豪绅地主阶级底土地财产,没收的土地归农民代表会议(苏维埃)处理,分配给无地及少地的农民使用。祠堂、庙宇,教堂的地产及其他的公产官荒或无主的荒地沙田,都归农民代表会议(苏维埃)处理分配给农民使用。宣布一切高利贷的借约概作无效。销毁豪绅政府的一切田契,及其他剥削农民的契约。

——中共六大《土地问题决议案》

1931年2月27日,毛泽东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的名义写信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以后一家的田,一家定业,生的不补,死的不退,租借买卖,由他自主。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吃不完的,任凭自由出卖,得了钱来供给零用,用不完的由他储蓄起来,或改田地,或经营商业,政府不得借词罚款,民众团体也不得勒捐。”

——《关于加强春耕工作的意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和今后革命斗争的总方针。说明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主张走什么样的斗争路线?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2021-11-29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临淮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开始后,德国学者们发表了《告文明世界宣言》。《告文明世界宣言》在6个问题上做了否定,每个否定都是以事情并非如此……开头。通过这些否定,这份宣言拒不承认德国发动的战争有罪,拒绝为入侵比利时承担责任,并宣称如果不抢在协约国之前行动德国就会被屠杀……总之,德国是站在正义的一方,没有任何过错,过错都在协约国一方。最后,德国学者们在宣言中写道:请相信我们吧!作为一个文明民族,一个拥有歌德、贝多芬和康德的传统──这比家庭和故土还要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当我们说我们将把这一斗争进行到底时,请相信我们……我们以我们的名声和荣誉担保!93位享有某种国际声誉的艺术家、科学家、牧师、诗人、律师、医生、历史学家、哲学家和音乐家在宣言上签名。

爱因斯坦除了专心研究广义相对论外,还与法国进步作家罗曼·罗兰等人一起,呼吁和平。他们不是站在自己国家立场上,而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呼吁“欧洲必须联合起来保卫它的土地、它的人民和它的文化,这一时刻已经到来”。

──转引自杨建邺《爱因斯坦传》、人教版教材

材料二   爱因斯坦在1933328日主动向普鲁士科学院递交了辞呈。辞呈上写道:“鉴于德国目前的状况,我不得不放弃在普鲁士科学院的职务。19年来,科学院为我提供了无数机会,使我专心从事研究,而没有任何特别的义务。我知道我欠下的恩情太多,我也非常不愿意离开这个学术机构;同时,在我作为院士期间,与同事们建立了融洽和谐的关系。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对普鲁士政府的行为无法容忍。”

只要有可能,我就只愿意生活在一个政治自由、宽容而且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里。言论自由和书面发表政治意见的自由也是政治自由的一部分。尊重个人信仰是宽容的一部分。这些条件,目前在德国还不成熟,在那里,那些以促进国际间相互理解为事业的人,正惨遭迫害,其中包括第一流的艺术家。

──转引自《爱因斯坦文集》《爱因斯坦传》等


(1)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告文明世界宣言》的危害,并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说明此宣言的荒谬性。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爱因斯坦递交辞呈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爱因斯坦的精神品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阿富汗因四分五裂的山地地形历来被称为“帝国坟场”,但实际的命运却是大国强权博弈的角斗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自决”的时代变革大潮席卷全球,阿富汗改革派政权宣布国家独立,并写信给英国印度总督,不再承认英国掌控阿富汗外交的特权。英国不顾战后国内经济的困难,纠集30余万英印军人,于191953日发动了第三次侵阿战争。阿富汗社会对于外人插手部族内部事务是极度反感的,这种反感具有一定的主权特征,外人插手部族内部事务可以被类比为干涉他国内政,无论意图是什么,这种干涉本身就不可接受。跟之前两次的战争一样,英国一开始凭借着先进的军事装备,一路高歌猛进。但是没过多久,各种袭击英国军队的小分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围攻驻扎官的营地、火烧其官邸、刺杀驻扎官员等,陷入到阿富汗人民的反抗泥淖中寸步难行。而同期印度境内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如火如荼,英军实在没法再在阿富汗耗费更多人力物力。19211122日,英阿双方签订和约,英国最终承认阿富汗的独立主权。有资料显示,英方牺牲巨大、代价深重,损失1700多名军人,包括参加英军的印度人。

——摘编自《名副其实的“帝国坟场”:英军三次入侵阿富汗为何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第三次入侵阿富汗战争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富汗成为“大国强权博弈角斗场”所带来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黄遵宪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早在十九世纪70年代,他与洋务派李鸿章密切交往,1877年,清政府任命黄遵宪为驻日参赞官,他通过阅读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了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学说,思想上“以为太平世必在民主”,认为“所当师四夷”,“中国必变从西法”;他从多重角度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明治维新实行的各项制度,写成《日本国志》一书,详细介绍日本变革的经过和得失,阐述在中国实行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主张。针对日本意欲侵略中国和朝鲜,他主张:“能于朝鲜设驻扎办事大臣,依蒙古西藏之例,凡国内之政治,及外国之条约,皆由中国为之主持,庶外人不敢觊觎。”1882年,黄遵宪在美国运用国际法,争得了总领事给华工签发执照的权利,为华工来往中美之间,有法可依。

1890年,黄遵宪出使英国,认真考察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维新变法开始后,他以英国为模式,协助湖南巡抚实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改革。戊戌政变发生后,黄遵宪被押解进京,在英、日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释放黄遵宪南归故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遵宪“走向世界”的主要思想和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遵宪“走向世界”思想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英国文官是一类特殊官员,他们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不参与党派政治,不与内阁共进退。1660年,以枢密院为核心的政府文官制度固定下来。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上升,但国王乔治三世及枢密大臣通过赐官晋爵控制官员来干预议会活动,且接受官员行贿;英国两党轮流执政期间,将政府官职赏赐给本党成员,编织上下关系网,造成官吏频繁变动;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政府的管理低成本、高效率,国家管理的工作日趋复杂,行政改革提上议事日程。19世纪中叶,英国进行了现代文官制度改革,1853年,在《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建立常任文官制,将竞争机制纳入人才选举中,除少数高级官员,所有文官必须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竞争上岗;考试注重文理基础知识而不是强调某种专业技能,根据文官的业绩进行考核,根据才能和勤奋程度决定升迁。1870年,格拉斯顿政府颁布第二个枢密院令,对文官的待遇、分级、晋升等细节作出具体规定,文官制度渐趋于完善。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英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目的和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封建割据以及由此引起的纷争混战,给农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负担。封建割据,关卡林立,这些限制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地主阶级为了保证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カ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秦国来完成统一,不是偶然的。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到秦王政公元前238年亲自执政,共历六代123年,关东六国一个一个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在此期间,秦消灭了六国共150多万军队,领土从今关中地区扩展到陕南、陕北、甘肃、宁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区,因而秦国最有条件来完成统的事业。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即宣布废除西周创立并实行了八百余年的封建领主制政治体制,创行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各朝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创行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1911年,中国出现了一种文明史上似乎反常但却是很自然的现象:一个王朝在面临大崩溃危险的时候,出于自救意识,会对世界文明大潮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顺应”。清政府首先在经济领域实行政策转轨的动员参与,为此实行奖励实业、扶植工商的政策。1905年成立商部,以保护、开通工商业为宗旨,学习西方,制定和颁布一系列经济法规如《商律》等。1904年-1908年中国出现了办厂高潮,使用机器动力的工矿企业增至549家,主要行业增长速度达15%_-20%。同时社会精英人物痛感专制政体的中国若不顺应世界文明大潮,迅行立宪,国将不保。内外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推行钦定立宪运动,并在1909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此外,清政府在这一时期推行西方文明的教育制度之决心是前所未有的,但却未能“同化”改革所造就的各种社会力量,反被新兴力量所淹没。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政府“顺应”世界文明大潮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顺应”世界文明大潮的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几千年来办教育无章程、学校无体系……1862年,洋务派建立京师同文馆,1898年,光绪批准梁启超拟出的《京师大学堂章程》。1901年9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鼓励各地兴办学堂。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派人赴日考察后拟就《钦定学堂章程》,从蒙学到大学层次递进的学校系统方案面世,后因故未能实施。1903年6月,清廷命张之洞主持修成《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该学制包括《奏定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等22个法律性文件,它以日本学制为媒介,将西方教育制度全面引入,包括学校教育系统、教育内容、管理方式、行政体制等。它强调各等级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瀹(yue疏导)其智识,练其艺能”。学制颁布之后,新式学堂开始大量涌现,1907年全国各级各类学堂增加到37888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024988人。

——摘编自刘虹《<癸卯学制>百年简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析“癸卯学制”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癸卯学制”的颁布对中国教育产生的影响。
2021-08-1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马鞍山市2016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专利制度源于西方国家,是一种保护技术成果的法律制度。近代国门被打开之后,一些进步人士逐渐认识到必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萌发了鼓励国人发明创造、振兴实业的思想,从而将专利制度逐步引入中国。

太平天国时期的洪仁玕在其《资政新篇》中,最早引入西方专利制度思想,作为奖励和保护私人投资兴办新式工商业的措施之一;近代第一件存案在册的专利,是洋务运动期间,郑观应等人在1882年获准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织布工艺10年专利权,之后张謇创办的大生沙厂、张弼士在烟台开办的葡萄酿酒厂等企业也获得专利权;1898年在康有为的新政建议下,光绪帝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鼓励技术、工艺发明的专利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第一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发明创造的进步作用。

——摘编自姚秀兰《近代中国专利立法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专利制度引入中国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专利制度引入中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