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0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总书记强调,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选自2020-05-16“央视新闻”

材料二   2022611日是第十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11日,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聊城市文旅局在光岳楼下举办“非遗游购节”暨2022年聊城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开幕式活动。本次活动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着力“游览购物”与“体验互动”两大方向,为市民游客搭建感受非遗之美、参与保护传承、共享发展成果的多效平台。

——摘编自齐鲁新闻网

(1)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财富,一直受到严重的威胁。你认为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原因有哪些?
(2)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主题进行宣传教育活动,说说你的设计方案。
2024-05-02更新 | 6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二战结束初期,大量亚欧苦役劳工返回祖国,战败国日、德士兵和平民被遣返回国;50年代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许多西方殖民者被迫回国。60年代以来,欧洲的向外移民越来越少,而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向外移民显著增加,整个欧洲都在吸收大量外来移民。……到了80年代,除日本之外,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也开始大量吸收外来劳工移民。

————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70年代劳务移民的流向区域,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时期,对全球人口流动现象予以说明。
2024-04-21更新 | 115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选择考冲刺(一)历史试题
3 . 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时,某历史社团使用思维导图对其中一个学习主题进行了整理。

(1)请从文明发展的角度为该主题选择一个恰当的主题名称。
(2)为对该阶段历史进行更加精准而全面的学习,你认为可以对该思维导图进行怎样的调整?(要求:对思维导图的条目或内容进行补充或者修改,并简要说明调整的具体方案或调整的原因,相关调整应至少涉及两个维度。)
2024-04-1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可可的传播巧克力源于中美洲热带雨林中的可可豆。

12世纪,玛雅人用捣碎的玉米和可可制成咸味的饮料。

13世纪,阿兹特克人征服玛雅人,从他们那里引种可可,学会了食用可可并加入辣椒及各种香料,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口感。

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将可可引入欧洲,将可可豆磨成了粉,加入水和糖,加热后制成的饮料称为“巧克力”,成为社会上层人士显示地位的饮料,可可豆也成为美洲殖民地最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

17世纪中期,“海上马车夫”荷兰垄断了可可贸易;同一时期,巧克力征服了整个欧洲,人们在饼干、冰激凌、糖果中大量使用巧克力。

17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盖尔德麻尔森”号沉没,当时该船只总共运载了22.5万件来自中国的瓷器,其中巧克力餐具19535件。

1765年,巧克力进入美国,被本杰明·富兰克林赞为“具有健康和营养的甜点”,成为大众食品。

——摘编自【意】吉吉·帕多瓦尼等《巧克力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信息,写出可可(巧克力)传播路线。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可可(巧克力)的传播过程作出合理解释。
5 . 历史上颁布了很多著名的法律文献,依据相关示例完成其他法律文献的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4-03-2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英美的政治演进

英国

美国

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

1649年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英国

革命发展的顶峰;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 “光荣革命”爆发;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

会权力;

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美国独立;

1783年,英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和通过《美利坚合众国

宪法》;

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英国的文官制度改革

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以枢密院名义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首先,确立了文官考选制度。其次,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

1968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新的改革。首先,规定除常务次官外,各部增设一名政策顾问,负责研究部内的长期政策和计划,并保证现有政策的执行。其次,凡新录用的行政级文官须经两年的见习期,在文官学院学习两期为时20周的课程。第一期学经济、法律、公共行政等课程,第二期研究行政制订、财政管理等。3040岁左右的文官都要学习决策程序、个人管理技术、电脑使用等课程。

——整理自范文超《英国文官制度变迁初探》


(1)据材料一概括英美政治演进方式的相同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环境变化与政治制度变革的关系。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为1978——1984年我国种植业面积变化表。

年份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播种面积(万亩)

占总播种面积
(%)

播种面积(万亩)

占总播种面积
(%)

1978

180881

80.3

21660

9.6

1979

178894

80.3

22152

9.9

1980

175851

80.1

23882

10.9

1981

172437

79.2

26341

12.1

1982

170194

78.4

28191

13.0

1983

171071

79.2

26641

12.3

1984

169326

78.3

28932

13.4
根据材料,对1978——1984 年我国种植业面积的变化作出合理的解释。(要求:层次分明,从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影响等角度作答。)
2024-01-28更新 | 47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孙中山致电苏维埃俄国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上海《国民日报》还发表评论,称赞俄国劳农政府此举是空前的事业1923年,在国民党改组后不久,国民党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使其比较客易理解和接纳中国共产党的一些主张,进而对国共合作持积极态度,19211月,国民党同意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两党党员之间的合作增进了双方的共识,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李蓉研《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人对国共合作的态度》

材料二   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党的二大还通过决案,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同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1923年,陈独秀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国民党……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基本上统一了全党对大革命和统一战线领导权的认识。1923年,党的三大决定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之后,中国共产党便积极主动地投入大革命和北伐战争之中。

——摘编自赵岐山《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认识和实践探析》

材料三   他们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袖是毛泽东(1893-1976)。他虽然也遵循马克思和列宁的学说,但却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他认为,中国革命的载体不是数量较少的工人,而是农村的广大贫苦农民。

——以上材料选自(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国民党、共产党为推进第一次国共合作所作的努力;简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影响。
(2)材料三中毛泽东所选择的“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是指什么?并指出他的依据。
2024-01-2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诊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正如宋庆龄先生所言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最显著的成就。它的意义实极重大,因为至少在形式上,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使含有世界人类五分之一的国家的专制政体消失,这正是世界史进步的一个碑石。今持辛亥革命失败论者的一个依据是革命目标没有完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全面实现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大预期目标。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之辛亥革命》

材料二   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1917年《新青年》第3卷第3号)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又使人们认识到仅有制度的模仿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现状,于是,一场吸取西方文明,并把它当作武器,批判中国传统儒学,改造中国人国民性”……运动发生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2)根据材料二、分析陈独秀认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弊病是什么?材料三中运动吸取了西方文明而成的武器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该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影响。
2024-01-1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诊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日)21世纪研究会编《食物的世界地图》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据材料一,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