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4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促进了政权林立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日文、朝鲜谚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材料二   

材料三   公元5世纪前后,阿拉伯语文学语言形成。7世纪后,阿拉伯人从波斯语、阿拉马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词汇和政治术语,从希伯来人和叙利亚人那里吸收了宗教术语,从希腊人那里吸收了政治、科学、哲学术语。阿拉伯帝国政府使用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治下的民众为了担任公职,为了宗教信仰而学习阿拉伯语,随着阿拉伯疆域的扩大,阿拉伯语传播到阿拉伯帝国治下的亚、非、欧地区,阿拉伯语也因此而成了一种世界性语言。在欧洲中古世纪,它是保存希腊文化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媒介语,西欧的语言中至今仍有许多阿拉伯语词汇,除拉丁语字母外,阿拉伯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套字母。

——摘编自王玉芝《人类文明第一次大融合的结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从文字特征的角度,分析汉字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图1、图2中的文字类型,指出图1文字的地位并列举古代该地区丰富的文化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阿拉伯语成为世界性语言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 . 在亚、欧、非三大洲之间,有一片宛如水槽的海域,有人戏称它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这里不仅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更是古代诸多文明演绎的舞台。结合所学,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末,波斯帝国进入极盛时期,把古代东方的几个文明中心都囊括在里面了。帝国境内有70多个民族,它们之间在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宗教传统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为了维持帝国的社会秩序,统治者基本保留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内部结构,并允许被征服地区保持自治权。但是,这种地区间的差异性又往往是波斯帝国内部分裂势力得以滋生壮大的根源。大流士即位前后,席卷帝国的叛乱或起义证明了帝国并不稳固。所以,大流士在局势稍微稳定之后,就开始著名的改革运动。而大流士的改革正是通过政权的力量把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调整到和平的、有序的、理性的最佳状态,并由此影响到对外交往。

——摘编自于卫青《波斯帝国》

材料二   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线路示意图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罗马帝国建立的同时,也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罗马的多民族文化也辐射至帝国的四周,罗马人的足迹远涉帕提亚、印度、中亚,甚至达中国……庞贝古城有印度女神雕像出土,北欧的丹麦也有印度佛像的发现,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了一个罗马商战遗址,出土了大量意大利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许多研究者还认为庞贝壁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而众多古典文献的记载更是中国丝绸大量输入罗马的明证。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波斯帝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概括帝国统治者为稳定帝国政局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概括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特点。
(3)公元前6-15世纪这一区域出现若干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请阐释公元7世纪兴起于亚洲的帝国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
2024-05-0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东北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物种交流频繁,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动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朝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二   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进程问题,有学者将其总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开拓了海上通道,推进了欧洲、美洲、东亚等地区的贸易。

第二阶段出现在18151913年间。发轫于18世纪60年代的技术革命把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向高潮,并被看作是第二轮全球化的起点,国际贸易再次大幅扩张,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加速流动,“新技术”成为推动世界市场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三阶段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并持续至今。与以往相比,第三阶段世界市场的发展具有新的特点。世界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达到了新水平,国际资本市场流动性加强等。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谈谈玉米、番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概述美洲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运用18、19世纪的史实,以“工业化与世界市场”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4-05-05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东北(ZDB)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面临着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在当时条件下想要全方位开放是不可能的。为了突破封锁,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同时,外交上的历史遗留问题困扰着新生政权: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一系列的卖国条约……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材料二   19546月,周恩来抵达印度访问,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谈话,具体地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在印度期间的多次谈话中,周恩来都提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主张将这些原则贯彻到国际关系中去。

——摘引自吴玉才《1949—1956年间的中国》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要发挥大国的“引领和塑造”作用,则要求中国的外交不但是“中国本位”,还要是“世界本位”。只有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与和谐世界的理念形成真正有意义的价值关联。

——崔立如《国际格局转变与中国外交转型》

2023310日,沙特和伊朗北京对话闭幕式完美落幕,意义重大。沙伊北京对话取得重要成果,宣布恢复两国外交关系。这是对话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为当前动荡不安的世界提供了重大利好消息,传递了明确信号。

——《第一财经》评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开放的举措。结合所学,指出为解决外交上的历史遗留问题,新中国首先收回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哪些特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梳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历程,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终确定的内容(列举三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努力构建怎样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改革开放至今,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我国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从解决国际争端形式的角度,指出沙伊北京对话的意义。
2024-05-0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东北(ZDB)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也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材料二   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这些制度和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体现了唐朝统治者的理念和气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随着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可耕的官田和无主荒地,都被转变为私田。国家掌握的可用于均田分配的土地逐渐减少,农民受田的数额愈发严重不足,逐渐丧失了继续实施均田制的条件。高宗武周以来,战争不断,日益增多的兵役和赋税负担使得“天下户口,逃亡过半”,致使户籍失真和管理混乱,均田制失去了贯彻执行的依据,无法有效地推行下去。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赋税制度也无法维持,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宰相杨炎及时向德宗提出了一种新的赋税制度。

——整理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

(1)根据材料一、简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从医学角度举一例说明隋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并用一句话概括唐朝的繁盛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新的赋税制度”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该制度实施产生的影响。
2024-04-09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清华附中嘉兴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学科综合素养测试历史试题
6 . 秦皇汉武,彪炳史册,秦汉功业,影响深远。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君营其室。

材料二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1)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2)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3)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4)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利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的主要依据。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传承与革新的角度指出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列举汉武帝推动建设宏观经济发展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概括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简要说明中西交通道路开辟的意义所在,并用一句话表述汉武帝系列举措的影响。
2024-04-02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清华附中嘉兴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学科综合素养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在提水灌溉方面,浅井使用桔棒,深井使用辘轳,利用河水使用翻车;在加工方面,脱粒用枷、脱壳用枷、清洁用飏扇,粉碎用磨、碾、碓等,都有彼此配合的农具。汉代利用杠杆原理制造桔棒和水碓(桔棒战国时已有),利用轮、轴的作用制造辘轳、连枷、飏扇,磨、碾、砻等,利用齿轮制造翻车,从而制造了一批省力、高效的新农具,为我国农具的制造和改良,使用简单机械开辟了一个新时期。

——闵宗殿《两汉农具及其在中国农具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1771年,理查德·阿克莱特的第一个纺织厂便是在德比郡溪流旁的水力工厂,其生产过程经常会受到季节性水量变化的影响。1784年,瓦特虽然开发出了复动旋转式蒸汽机,但仍体积巨大,效率低下。曼彻斯特市区第一座以蒸汽为动力的纺织工厂只好推迟落成,据W·查罗娜指出,这个工厂实际开工已经是17895月的事了。

——(日)近藤和彦《英国史10讲》

材料三   19511120日,《人民日报》发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是当前国家的中心任务》的社论,提出:“我们必须普遍地深入地发动一个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的群众运动”。技术革新是增产节约、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技术人员和群众深入生产第一线,把劳动和技术相结合,寻找更有效的生产技术。据大连、本溪等地的212个厂矿的不完全统计,1951年职工在运动中提出11600余件合理化建议,其中6808件所创造的价值约1391亿元。1954年,《人民日报》指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有了一定的资金,有了苏联的技术装备援助之后,人才问题,特别是技术人才问题,就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

——李增添《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农具发展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成就取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晚期英国工厂生产动力的变革。结合所学知识,从劳作方式的角度,说明工厂式生产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李大钊起了主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和团的机关报又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建党初期,党和团的机关报始终坚持着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如《工人周刊》明确指出其是“工人阶级第一份自己的新刊物”。这一时期的报刊在议论文的基础上,创造性运用了随笔、小说、诗歌、笑话等形式。各个刊物还特别讲究用群众身边发生的事实说话,并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比如《劳动界》专门设置《本埠劳动界》栏目关注上海的工人运动情况,持续报道重大的罢工事件。

——摘编自马雅成《中共建党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分析》

材料二   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尝试,它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暴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92710月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黄允升、唐宝林等《红色档案:毛泽东与中共早期领导人》

材料三   193410月面对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长征途中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折……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政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左”倾路线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都被逐渐地克服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以后至建党前,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概括建党初期党和团的机关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探索出的革命道路名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意义。
2024-02-08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东北是影响中国历程的一个关键地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地处边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区,又是进入中原的诸多民族的故乡,更重要的,又是多个王朝的“龙兴”之地,因而使得东北地区的历史具有独特性,为其他边疆地区不可比拟。明代的东北,因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明政府实行“乃因其地分设卫所若干,以其酋长统率之,听其种牧、飞放、畋猎,俾各安其生,咸属统内”的政策,又在元代“站赤制度”的基础上,在东北地区广设驿站,增辟水陆交通线,使东北地区的交通线纵横交错,形成为覆盖整个东北地区的交通网络,并与内地密切联系,使东北地区成为明帝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

(1)指出以东北为“龙兴”之地的三个王朝,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加强对东北地区管理的举措和特点。

材料二   17世纪之末,俄军东侵至外兴安岭西麓时,乃为强大清军所遏阻。一战之下,俄军挫败,乃有中俄《_______▲_______》(公元1689年)之签订。该条约之主款厥为两强以外兴安岭为界,划疆而治。俄人之陆路东侵至此乃告一段落,双方相安无事者凡170年。直至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俄人乃撕掉条约,进占我东北,强据我海参崴,改名俄属“镇东港”,从此为患北方,至今未已。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对应的条约名称及该条约签订的意义,概述近代俄人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史实。
10 . 城市化本质上是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代的江南地区,涌现出大量的工商业市镇。江南市镇的发达,当然不是在明清时代突然出现的,从宋代开始,正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繁,江南农村的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一些传统的城镇,随着商业化的影响,军事及行政功能渐趋退化,商业功能则日渐浮现。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图2分别为1990年和2006年的中国各省区城市化水平分布图。


1979年开始,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城市化滞后所付出的代价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化速度取决于制度安排。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制度安排包括:转变·就业制度,促进就业应该是中国政府很长一段时期的核心政策;制定促进就业的企业政策;改进技术路线;调整城市建设方针。从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看,中国正面临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面临巨大的社会变迁。

——摘编自白南生《中国的城市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形成的两个途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比较图1和图2,指出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并说明原因。②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化的认识。
2024-01-3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