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市场的根源可追溯到很久以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使人们对基于完全主权国家的国际秩序产生怀疑时,20世纪20年代后期,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当时,……法国和德国的外交部长考虑了建立欧洲合众国的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其对人力物力资源的空前破坏再次使人们充分注意到有必要找到某种方法来摆脱国际混乱局面。1950年5月9日,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当时,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以煤钢联营作为发展欧洲一体化的小规模试验厂。……从而减轻法国对工业复兴的西德的担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我们今天再次生活在一个新的世界,并使处理以往世界的制度和知识出现严重过载。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地所看到的种种混乱,与这个过程密切相关,当这个新的世界图景徐徐打开时,对更好的全球治理的需求,更加急迫了,而它同样与七十多年前一样,有赖于在知识范式上实现新的突破。旧的知识范式已经没有办法从容应对新的世界问题,它并不是完全过时,而是不充分了,急需在关键性的概念上推陈出新。

——程亚文《新知识短缺的历史与今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衰落”和“成功”的历史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进程对当今世界的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生活的新场景全球治理在“制度和知识范式”上人类需要坚持的旧传统和新突破。
今日更新 | 19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校阶段性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2 .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但也存在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光荣革命后,英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材料二   主权问题成为宪法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即国家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除解决主权问题之外,宪法还解决了另一个美国人特别担心的问题:中央政府权力过大。新国家领导人最惧怕的莫过于最终建立的是一个专制独裁政府。因此新国家政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选举,参议院、总统和联邦法官的选举则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意愿相对隔离。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是如何解决“主权问题”和“中央集权问题”的。

材料三   这场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

——【法】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法国大革命加以客观评析。
今日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阶段性模拟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3 . 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B.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综合国力大幅提升D.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今日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桐·浦·富·兴”教研联盟高一下学期6月学考模拟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基本上沿袭西周的法律。但是春秋末期的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就是郑、晋两国最早出现了“铸刑鼎”事件,公布了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中心的成文法律。郑、晋两国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向封建制过渡的道路上比其他诸侯国先迈进了一步,因此,成文法最早在这两个诸侯国产生。此外,春秋末期教育制度的变化也为郑、晋两国公布法律(“铸刑鼎”)提供了条件。西周时期,“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春秋末期,私学大兴,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加上郑、晋之地本来就是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沉积带,具有良好的文化传统。因此,公布法律之事有可能最早在这里出现。

——摘编自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太祖谕太孙曰:“此书(注:指的是《大明律》)首列二刑图,次列八礼图者,重礼也。顾愚民无知,若于本条下即注宽恤之令,必易而犯法。故以广大好生之意,总列《名例律》中。善用法者,会其意可也。”……太孙又请曰:“明刑所以弼教。凡与五伦相涉者,宜皆屈法以伸情。”乃命改定七十三条,复谕之曰:“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明史·刑法志(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末期郑、晋两国“铸刑鼎”事件产生的社会条件。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太祖的立法思想。结合所学,分析明太祖赞同“太孙”所请的原因。
昨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5 . 国家政策是古代中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景时期最大的货币供应商是东部的吴王刘濞和西部的邓通。汉武帝宣布凡是私自盗铸金钱者,一律死罪。前118年,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五铢钱”。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五铢钱成为质量稳定的钱币,一直流通七百余年。前98年,官府开始向私营酒坊提供酿酒用粮食、酒曲等原料,规定酿造酒类的品种和标准;官府向酒坊支付加工费用后直接掌控,统一销售。自此,民间不得私自酿造酒。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官营冶铁后却得到了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汉书》记载,匈奴与汉军作战,需要用五个人才能抵挡一名汉军士兵,主要的原因正是匈奴在铁制兵器.上的技术落后。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无往不利,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魏艾 《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

材料二   唐初租庸 调制在北魏均田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优点在于,将财政征收落实在有承担能力的“丁”基础上,但缺点在于“丁”承担财政征收的能力依赖于均田制所授予的田地。在均田制,崩坏、庄园制盛行以及租佃、雇佣关系普遍化的情形下,能够承担财政义务的基础只能着落在土地和家庭资产上。地税和户税因此得以进一步发展,并在两税法改革中得到全面推广。

——摘编自刘守刚《财政中国三千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时期“国有专营制度”的内容,并分析其实施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庸”、“调”的含义,并说明两税法得以全面推广的原因。
昨日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6 .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蒙古统一后不久,旋即踏上扩张之路。当时的蒙古刚刚脱离氏族社会,各阶层人士仍然崇尚武力,醉心掳掠,战争对于他们几如家常便饭。长期的游牧生活又使之吃苦耐劳,擅长骑射,行动迅捷,骠勇强悍;加之在与汉族的交往中,蒙古人掌握了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定居民族往往难以抗衡。在这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一度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辉煌战绩,蒙古的铁骑在亚欧广袤的原野上纵情驰骋,所向披靡。

随着蒙古西征,蒙古帝国最终建立,它打破了东西方道路的重重障碍,各地的商人、使臣、僧侣、旅行家往来频繁,而中国的四大发明的三项,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西亚,进而传入欧洲的。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等

材料二   新大陆的发现为世界文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从殖民地人民方面来说,尽管他们的传统文化遭到了极大的摧残,但几千年来传下来的文化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摧垮的。西班牙人来到以后,他们从西班牙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文化,并借助欧洲文化的力量整理、记录了传统文化中的精萃。这些人类文化中的瑰宝得以流传下来并得到了发扬光大。在美洲生长的土生白人和混血种人,他们对美洲有着与欧洲人无法理解的对美洲的乡土感情。他们用西班牙文化的优势在美洲创造了无数绚丽多彩的文化。在西属美洲,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讲授神学,大凡与天主教教义相违背的内容一律不得讲授。

——摘编自金计初《旧世界与新世界——美洲文明》

材料三   1965年12月,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国会发表演讲,强调:“种族多元主义和世俗国家是我们利益之所系,因为反对种族多元主义和世俗主义,将带来极大的危险。”1966年8月,经内阁批准通过,学校集会和国庆典礼上都要宣读以下誓词:“我们,新加坡的公民们,宣誓我们将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不分种族、语言或宗教,共同建设一个建立在正义和平等基础上的民主社会,为我们的国家寻得幸福、繁荣和进步。”

——摘编自康斯坦丝·玛丽·藤布尔《新加坡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古铁骑能够在亚欧广袤的原野上“所向披靡”的条件。结合所学,简述三大发明的传入对欧洲产生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航路开辟后西属拉丁美洲在文化领域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在政治文化方面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新加坡推行“种族多元主义”的合理性。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改变葡萄牙垄断政策引起的旧商路贸易衰退的局面,奥斯曼帝国采取了一系列振兴旧商路贸易的政策。它同葡萄牙人在红海、波斯湾和印度洋等几个地区进行长期战争,虽多次失利,但遏制了葡萄牙在印度洋称霸的野心。为了使波斯湾商路畅通,1546年奥斯曼帝国同葡萄牙进行谈判,并达成两个港口间自由交易货物的协定。奥斯曼帝国于1525年颁布新税法,取消埃及以前的香料配额和价格垄断政策,实行自由贸易的税收制度。帝国还欢迎基督徒商人来本国从事贸易活动。旧商路于16世纪中期又重新复兴和繁荣起来,并与新航路并存、竞争,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与奥斯曼帝国经济的繁荣。

——摘编自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纪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

(1)根据材料一,简述16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振兴旧商路的举措。结合所学,指出葡萄牙开辟的促成其垄断东方贸易的新航线。

材料二   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开挖出世界第一口油井,之后,数以千计的油井被开挖出来,洛克菲勒判断“原油价格必将大跌,真正能赚到钱的是炼油,而非钻油”,于是,洛克菲勒和合伙人转向石油提炼投资。美国南北战争后,能源市场带来巨大商机,1866年,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弗拉格勒公司成立,洛克菲勒成为世界上最大炼油商。1870年,他创立标准石油公司,重金聘请科学家,通过兼并、购买,建立标准石油托拉斯。他合并了40多家厂商,在全盛期垄断了全美90%的石油市场,成功地造就了美国历史的垄断时代,成为美国第一位10亿美元富翁与全球首富。他一生俭朴自持,年轻时便身居全球首富,并热心于慈善事业,是美国近代史上最具褒贬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摘编自罗恩·切尔诺《洛克菲勒》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洛克菲勒成功的秘诀。结合所学,指出民众“贬”洛克菲勒的原因

材料三

1956

美国人麦克莱恩将集装箱装在改造过的油轮里,集装箱运输时代开始

20世纪60年代后

集装箱船逐渐取代传统海运模式,极大促进了全球商品的流通

1965年后

全球几乎所有的主要轮船公司都在使用标准化的集装箱

20世纪70年代

集装箱逐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船舶、港口、航线、公路、中转站、桥梁、隧道、多式联运相配套的标准化物流系统

9·11”事件后

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信息技术等应用的智能集装箱被提上了日程

2005

大约5000家国际企业把新加坡这一集装箱岛国作为仓储和配送中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集装箱运输时代到来的历史背景,并为该表格拟一个合适的主题。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8 . 人口迁移促进了区域开发,推动了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南下的移民长河中,有三次蔚为大观的浪潮。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末年,移民比较密集的长江中下游和太湖地区逐渐开发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南方人也成为了蛮化的汉人与汉化的蛮人的结合。安史之乱促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达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展开,原来流传于北方的音乐舞蹈、绘画技术、宗教思想、天文知识等也随之南传。靖康元年。金人南侵,随之形成了第三次移民南迁高潮。总之。宋朝南方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分布方面已占显著优势,元朝以后,经济文化重心已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如何将南方财赋粮食顺利北运成为元朝统治者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整理自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民南迁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统治者为了将南方财赋粮食顺利北运而采取的措施。

材料二

自魏晋至宋元。中国移民的主流方向是北人南下。在明代。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既有许多边疆地区的人口迁移至内地,也有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及其家属从内地向各边疆地区迁移,还有不少移民从平原地区向山区进军,加速了丘陵山地的开垦。与以前的自发性移民相比。明朝对移民数量、分布区域以及迁徙路线等均有严格的规定。明代移民人数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5.7%。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规模在前代都是不曾出现的。

——整理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移民所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区能够接纳大量移民的农业基础。

材料三

这是帝国时代最恢宏的一个盛世。历康、雍、乾三朝.持续100多年。在这一个多世纪里,中国的各个方面都远迈汉唐.并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了极致,尤其是经济上“内外度支,有盈无绌,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世界首位,“御纂诸书”也得以完成。然而,这又是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个盛世。从乾隆中叶开始,盛世已渐渐暮气四起了,几乎在同一时间里。“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盛世中的君主却“恐外人之交际频繁.有碍于安谧”。

——整理自周武《论康乾盛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要评析康乾盛世。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9 . 民族是人们经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民族主义”是以一个民族为核心构建的忠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兴起、所在地域等皆不相同,但是夏商两族却认为他们的祖先的起源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夏”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在西周,原属不同来源、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中。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都以农业为主,其先民都以粟、黍为主要农作物。青铜技术在夏代开始发达,商周达于鼎盛。文化方面,殷墟甲骨文字与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属同一文字体系,都是汉字构字六种方法齐备的成熟文字,呈现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又一重要特征。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欧洲,民众应该忠于国家这一点是无人知晓的。三个发展逐渐改变了忠诚这一尺度。一个发展是各种方言的兴起和这些方言在文学表达方面的运用。另一个发展是若干国家教会脱离了天主教会。最后一个发展是西欧的一些王朝建立并巩固了几个性质相同的、独立的大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在19世纪后半叶,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下,民族主义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夏商周三族所呈现的“同一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特征。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形成华夏民族认同感和奠定现代中国疆域版图的历史时期。简析“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欧洲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呈现其近代的形式”的原因,分析19世纪后半叶欧洲民族主义“变得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对20世纪初国际形势产生的影响。
10 .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是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这些革命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它们在1763年以前就在扎实地进行着。另一个特点是,它们互相依赖,相互之间不断起作用:科学理论,对政治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反之亦然:政治影响了科学,政治还影响了经济。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下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重大发明(部分)

领域

时间

国家

发明

空间技术

1957

苏联

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1958

美国

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1961

苏联

宇航员加加林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

1969

美国

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

原子能技术

1945

美国

成功地试制原子弹

1949

苏联

试爆原子弹成功

1952

美国

试制成功氢弹

1954

苏联

建成第一个原子能电站

计算机技术

1946

美国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1958

美国

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

——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三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的技术成果已经到了爆发的临界点,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集中涌现、相互赋能和加速应用,正在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迭代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仍存在一些“中梗阻”问题,包括有利于支撑实体经济、构筑先发优势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仍显不足,制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依然存在,推动新技术市场化应用的激励政策和监管政策存在不完善和滞后,促进新型转化载体建设的统筹设计不足等。

——丁明磊《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用史实佐证科学革命“在1763年以前就在扎实地进行着”并简述其“对政治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结合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说明“政治还影响了经济”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提供支持的重大科学理论,指出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发展的国际形势。请各举一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材料二所述的三大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就
(3)“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重要功能。根据材料一、二、三,从政府和个人两个角度,阐述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即将爆发的时代背景下,打破“中梗阻”、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途径。(阐述要求: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