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人笔下的美国形象(节选)

人物著作观点主张
徐继畲(17951873,晚清名臣、学者)《瀛寰志略》(1848带有“夷族”色彩的“兀兴腾”统一改译为“华盛顿"。认为“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陈胜、吴广..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郑观应(18421921,近代启蒙思想家、实业家、教育家。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易信》(1875认为“美国秉性守礼,风俗庞厚,与中国素无猜嫌”,积极主张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
崔国因(1831~?仕同治、光绪两朝,曾出使美、日、秘鲁等国,后辞官从商)《出使美日秘日记》(18891893对美国议院制度赞赏有加,认为“大事为议院主之,总统不过奉行焉耳”。
邹容(18851905,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军》(19021903以美国《独立宣言》为蓝本,提出了建立“中华共和国”的方案。

——摘编自贺昌盛、黄云霞《被塑造的“他者”一近代中国的美国形象》等


依据材料及相关史实,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说明:提炼的论题,可以是基于材料观点和史实的新观点新认识,也可以是对材料观点的质疑或肯定。要求:观点贴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6-12更新 | 554次组卷 | 7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五位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点赞之余直抒惋叹。此外,历代文人墨客也对他们的文治武功给予了较高评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汉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汉书》

材料三   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民,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材料四   宋祖受非常之命,而终以一统天下,底于大定,垂及百年,世称盛治者,何也?

——王夫之《船山全书》

材料五   帝(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勋伟绩甚重,惜乎当时史官不备,或多失于纪载云。

——宋濂等《元史》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贡献的角度,选出两位你认为功绩最大的帝王,并分别说明理由。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史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12-01更新 | 756次组卷 | 37卷引用:2017届山西省高三9月名校联考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简表

时期特色
先秦时期.“东郭民有祖朝者,上书于晋献公曰:'愿请闻国家之计。’献公使人告之日:"肉食者已虑之矣,藿(豆类作物的叶子)食者尚何预焉?”
汉初《淮南子》认为“口好味,接而说(悦)之,不知利害",是属于“嗜欲”,“重于滋味'是一种“邪气”
魏晋毕茂世(卓)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到了唐代,稻米又取代了粟在粮食作物中的首席地位,麦类在唐后期又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从而形成了稻、麦、粟这样的主食结构。

——摘编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2-02-25更新 | 380次组卷 | 8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附加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晚清驻外使节有关近代世界政体大略的综述:

地球万国内治之法,不外三端: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今日之德、日皆君主之国也,与中国无异。美、法,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总统)无权焉。英国,君民共主之国也,大约民权十之七八,君权十之二三。民主之国,其法合于孟子“民为贵”之说;然其弊在朋党角立,互为争胜,甚且各校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益,则权不一而志不齐矣。君主之国,主权甚重,操纵伸缩,择利而行;然其弊在上重下轻,或役民如牛马,伴无安乐自得之趣,如俄国政俗是也。惟君民共主,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并,最为斟酌得中。

——摘编自《薛福成(1838年一1894年)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清驻外使节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找出其中的不当之处,并运用相关史实选择一处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言简明。)
2019-05-11更新 | 436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西省康杰中学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型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天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样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
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坠落。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