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史学家荀悦认为:古时候建国,有大有小,这是在考察了前朝的弊端之后加以变通的结果。夏、商时代,诸侯国不过百里大小,所以诸侯弱而天子强,桀和纣得以肆行暴虐。周朝建国,吸取前代的教训,诸侯国的规模很大,方圆在五百里以上,提高诸侯的地位,制约王室的权力。到了周朝末年,诸侯强大,互相攻伐,而王室衰微,祸难重重。秦朝吸取周代的教训,改易制度,然而矫枉过正,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以强权统治天下。因此,秦帝得以独断专行,无所顾忌,奢侈淫逸,暴虐天下,然而仅仅统治了十四年就灭亡了。汉朝建立,吸取周、秦之教训,兼用周、秦之制度,既行分封,也设郡县,然而也发生了七国之乱这样的事件。此后都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唐)赵蕤著、周苏平注译:《反经》

材料二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1)材料一中荀悦“此后都实行郡县制”是否符合史实?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2)结合材料一、二中学者对郡县制的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颜之推(531年~约597年),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生于乱世,长于戎马”,对南北朝社会风俗、政治得失、学风特点有透彻的了解。所著《颜氏家训》是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颜氏家训》部分目录

卷次篇目子目内容概要(节选)
卷一教子篇第二气节尊严不可失
兄弟篇第三兄弟分形连气如手足;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治家篇第五教化须自上而下;进德修身齐家之本
卷二风操篇第六言谈举止有礼有致;北方颇具华夏遗风;接待宾客恭谦有礼
慕贤篇第七珍惜身边圣贤人;贤才关乎家兴国昌
卷三勉学篇第八学习无用是个谬论;学以致用是根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治一经可弘圣人之道;勤奋好学方成大器;天下之大教育为本
卷四名实篇第十名不副实以为耻;寡欲淡泊方远致
涉务篇第十一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卷五省事篇第十二君子当修德以待时;追名逐利必招祸
卷六归心篇第十五儒佛两家本为一体;修道之事大矣哉;五常之道始于心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家训的典范”为题,写一篇《颜氏家训》的图书推介词。(要求:表述成文,言之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史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12-01更新 | 756次组卷 | 37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7715日凌晨,浙江政府以谋乱或通匪罪,将秋瑾“就地正法”。秋瑾案的发生.全国舆论哗然。浙江地方大员张曾扬、贵福因办案不力而受到舆论攻击,最终仕宦前程被断送。以下为当时部分民间舆论的摘选

秋瑾女士以徐锡麟案株连,被杀于轩亭市口,论者冤之……惟闻女士自幼通经史,工诗词;及长,痛心国难,每于新报新书中见外侮浸迫,则横涕不可抑,大有四十万人齐解甲,并无一个是男儿之感……汲汲焉提倡女学,以图女子之独立……今乃以种族革命见杀,论者所以冤之也。

——《秋瑾之演说》文前编者按语(1907年7月22日《申报》)

越郡士绅以秋女士并无叛逆证据,亦无口供,联名上控嵊县;各学堂亦以无故查抄枪毙学生,禀请赔偿名誉。而贵知府则置之不理,现亦须分投上控矣。

——《秋瑾女士冤杀之历史》(1907年7月28日《申报》)

根据材料,提取其中一个或几个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楚)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 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 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直至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

[资料夹]

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曾问学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阴阳义》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贵实,墨家的天志、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在《汉书武帝纪》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

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昌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戴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 -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


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为摘选自史书所载汉武帝时期的若干史事。   

相关人物史事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六月罢
董仲舒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金日磾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日磾)输黄门养马,时年十四矣。久之,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磾独不敢。日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上奇焉,即日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邻人也,后徙金城邻居。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创,贰师奏状,诏征充国诣行在所。武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迁连骑将军长史

——据《汉书》等整理


结合所学知识,就汉武帝统治的某一典型特征进行概述,并根据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特征概况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8 . 附加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晚清驻外使节有关近代世界政体大略的综述:

地球万国内治之法,不外三端: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今日之德、日皆君主之国也,与中国无异。美、法,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总统)无权焉。英国,君民共主之国也,大约民权十之七八,君权十之二三。民主之国,其法合于孟子“民为贵”之说;然其弊在朋党角立,互为争胜,甚且各校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益,则权不一而志不齐矣。君主之国,主权甚重,操纵伸缩,择利而行;然其弊在上重下轻,或役民如牛马,伴无安乐自得之趣,如俄国政俗是也。惟君民共主,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并,最为斟酌得中。

——摘编自《薛福成(1838年一1894年)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清驻外使节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找出其中的不当之处,并运用相关史实选择一处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言简明。)
2019-05-11更新 | 436次组卷 | 17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9 .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关问题。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复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请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中任选一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