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其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

——《周易大传》

材料二   朱熹《玉山讲义》载: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材料三   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

——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
2 . 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外形势的变化,有识之土纷纷就“立国”“富强”提出各自的经济主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7~1870年,游历英国的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王韬主张以商为“国本”。他说:“迁拘之士动谓朝廷宜闭言利之门,而不尚理财之说。中国自古以来重农而轻商,贵谷而贱金,农为本富而商为末富。如行泰西之法,是舍本而务末也。…盖富强即治之本也。”“泰西诸国以通商为国本,商之所至,兵亦至焉。

担任过洋行买办、长期从事洋务企业经营管理的郑观应指出:“中国以农立国,西洋以商立国。…今也不然,各国并兼,各图利己,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事所固然。”

——摘编自张霞《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晩清社会经济思想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3 . 汉武帝在宋代的形象存在暴君和雄主两个偏向,这与宋代的社会思潮和政治环境有关。下表摘录了一些宋人对汉武帝的评价。

材料

评价者评价内容
段少连(994-1039年)“且汉武帝骄奢淫纵之主,固不足踵其行事。而为人臣者,思致君如尧、舜,岂致君如汉武哉!”
余靖(1000-1064年)“虽廓地斥境,而亡德及民,不加恶谥,固已幸矣,尊之为宗,无乃失其正乎?”
司马光(1019-1086年)“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宋神宗(1048-1085年)“汉武至不仁,以一马之故劳师万里,侯者七十余人,视人命若草芥,所以户口减半也。人命至重,天地之大德曰生,岂可如此?”
胡寅(1098-1156年)“自古中国盛强,如汉武帝、唐太宗,其得志边方,必并吞扫灭极其兵力而后已。”
宋高宗(1107-1187年)“汉武帝乘文、景富庶之后,竭天下之力,不能致匈奴之服;其后五单于争国,自相残灭,而孝宣兵革事力,不及武帝十之三四,足以臣匈奴矣。”
宋孝宗(1127-1194年)“汉武帝时,兵威震慑万里之外,又何可当!”

——摘编自孙颖涛《暴君抑或雄主:汉武帝在宋代的历史形象考察》


根据材料信息,选取任意角度提取宋人对汉武帝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所持评价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2-04-06更新 | 36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届安徽省高考冲刺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史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12-01更新 | 756次组卷 | 37卷引用:安徽省黟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韬(1828—1897)的思想主张

阶段

主张

墨海书馆时期

18491862年)

1849年秋,他进入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墨海书馆”担任中文编辑。在他看来,西人“藐视傲睨而不为礼”,与西人通商“即大害之所在”,长此以往“华风将浸成西俗,此实名教之大坏也”,“如徒颂美西人而贬已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西国所行者……近于杂霸之术,非纯王之政”,“政教一体”和“君民同治”为立法大谬者

流亡海外时期

18621874年)

1862年,王韬因受太平天国运动牵连,被迫流亡海外。王韬首先批评了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虚骄之气,明确提出因势利导,利用西方之利,师其所长,学习内容多为历算、格致、轮船、织具等。1867年后,他游历英国和参观议院后,称其是“国中遇有大政重务,宰辅公侯、荐绅士庶,群集而建议于斯,参酌可否,剖析是非”的重地

重回故土时期

18741897年)

他创办报刊,撰文称中国传统政治症结在于“民视君阀如九重之远矣”。英国立国之基并不在于时人所说的“船坚炮利”,而在于“君民共主,上下相通”的法政制度。“英不独长于治兵,亦长于治民,其政治之美,驳驳乎可与中国上古比隆焉”“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

——摘编自李栋、杨莹《洋务运动时期王韬对待西方法政知识的认知与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王韬思想观念的“变与不变”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人们常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历史。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事件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
认识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一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着这样的生产力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

他们建立了巴黎的专制共和国。对于他们,智慧不够,就由充沛的暴力来补充。……国民会议的改进乃是表面上的,他们的错误则是根本性的。

——(英)柏克《论法国大革命》

夫法国大革命,实近世欧洲第一大事也。岂唯近世,盖古往今来,未尝有焉矣。迄唯欧洲,盖天下万国,未尝有焉矣!结数千年专制之局,开百年来自由之治,其余波亘八十余年,其影响及数十国土。……使千百年后之史家,永以为人类新纪元之一纪念物。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从上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逻辑关联的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信息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论题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题二:历史的发展往往进步与局限并存
论题三:辩证认识历史事件有利于更准确的理解人类历史发展
论题四:历史认识受主观立场的影响
论题五:重大历史事件受到人们长期关注
2023-03-01更新 | 36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四省联考 变式试题专练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时期人物活动或主张
春秋战国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求天下安定之道。
墨子:“兴利除害”、匡时救弊,“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明清之际顾炎武:“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王夫之:“以天下之功为功,而不功其功,此谓之大公。”
晚清时期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
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2019-12-01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附加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晚清驻外使节有关近代世界政体大略的综述:

地球万国内治之法,不外三端: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今日之德、日皆君主之国也,与中国无异。美、法,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总统)无权焉。英国,君民共主之国也,大约民权十之七八,君权十之二三。民主之国,其法合于孟子“民为贵”之说;然其弊在朋党角立,互为争胜,甚且各校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益,则权不一而志不齐矣。君主之国,主权甚重,操纵伸缩,择利而行;然其弊在上重下轻,或役民如牛马,伴无安乐自得之趣,如俄国政俗是也。惟君民共主,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并,最为斟酌得中。

——摘编自《薛福成(1838年一1894年)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清驻外使节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找出其中的不当之处,并运用相关史实选择一处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言简明。)
2019-05-11更新 | 436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