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影响深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亚历山大远征期间,希腊士兵驻守的众多要塞发展成希腊式的城市,在随后的200年间,有大约200多个城市在希腊帝国各地建立起来,其中许多城市的人口在10万人之上,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更是发展迅速,拥有近50万人口。城市的建立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将希腊文化和生活方式直接介绍给当地人民,极大地扩大了希腊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无数战争幸存者在身体或心理上遭受永久伤害。社会发生多种形式的变化,特别是欧洲。风俗习惯变得更为放纵;政府开始更多地干涉经济生活;政客变得更世俗化;福利国家迅速发展。残杀、破坏、无意义的战斗和显然毫无益处的战争让许多西方知识分子对文化产生质疑:对科学技术的追捧,关于进步的观念,西方人声称所具备的道德优势,人类对于自身命运的理性控制,欧洲人已经从“野蛮人”中脱胎出来的想法,以及西方文明总体的基石。

——[美]乔纳森·戴利《现代西方的兴起》

参考材料一、二,各用一句话概括两则材料的观点,自选一个观点,运用相关史实,围绕战争影响这一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1-11更新 | 157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主要商业中心的演变

战国出现了商业区“市井”
西汉都市商业繁荣
王莽新朝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唐代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两宋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建康(今江苏南京)、鄂州、江陵
明清北京、苏州、湖州、杭州等传统大都会盛泽镇、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朱仙镇等若干市镇

——据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整理


阅读上表,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古代商业中心”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史实调用准确,层次清楚,逻辑清晰)
2023-09-24更新 | 163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023-06-30更新 | 4191次组卷 | 2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1981917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为适应我区建设发展需要,经上级批准,拟在广州招收一批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为期一年。结业后,由我区统一分配到区内各企业工作。

凡符合下述条件的职工均可报考: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谈吐及待人接物坚持“五讲四美”;

2.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毕业,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3.具有初等英语基础;

4.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

5.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

       ——居南兆旭《深圳记忆:1949—2009

结合材料,以“深圳·窗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6-21更新 | 4903次组卷 | 25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文明涵化与文化自信]

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今日所谓“西方文明”是多元复合物,东亚文明的持续发展也是诸文明“对话”的产物。

请以“文明涵化”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3-06-14更新 | 3615次组卷 | 2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城市文明的演进

材料一   “开封城摞城”

经过20多年的考古发掘已经探明,在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埋着(上下叠压)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形成“城摞城”的奇特景观。“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这个一直流传在开封民间的神秘传说,终于被考古证实。有学者指出,由于黄河多泥沙的独特水文特性,黄河流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城邑遭受了与开封城同样的命运。“城摞城”对于研究黄河的泛滥、泥沙的淤积和灾变现象等,都提供了大量材料。

——摘编自苏则民《营邑立城制里割宅——中国古代的城市设计》

材料二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意大利首都罗马是世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沉淀了数千年历史遗迹,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它建在台泊河之间的7座山冈上,几经毁灭又几度复兴。古罗马遗迹规模宏大,令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约公元前2000年初,罗马人从东北移居于此。公元前8至前4世纪筑城堡,逐步形成早期罗马城。公元7561870年为教皇国的首都,1870年意大利王国统一后成为意大利首都(教皇国退至梵蒂冈)。罗马古城的大部分遗迹现叠压在罗马街区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论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清晰、史论结合。)
2023-05-29更新 | 151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主观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俄罗斯的国力空前壮大,它以丰富的自然资源、总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国土雄踞欧亚大陆。沙皇俄国虽善于开疆拓土,却不擅长在西方扩张其文化影响力,西方仍对俄罗斯保持着强烈的文化优越感,他们讥讽俄罗斯“有着北极熊式的憨厚和野蛮”,即使满怀善意,也可能会让人室息在它的“熊抱”中。拿破仑战争之后,俄国一度成为神圣同盟的领袖、欧洲的主宰,但在19世纪欧洲政治舞台上,俄罗斯的形象却并不被西方看好。

——摘编自许华《西方语境中的俄罗斯形象之困》

材料二   一战期间,英法反对俄国单独与德国停战、和谈。它们主导的巴黎和会不仅把苏俄排除在外,而且成为策划反苏的大本营。英法积极地对苏俄实行武装干涉,但以失败告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美本是中立国,由于十月革命,美国对苏俄态度急剧恶化,双方走向敌对。美国国务师兰辛说:归根到底,布尔什维主义对于美国安全的威胁比德国更大,因为它既否定民族性又否定财产权,并以革命威胁美国。”

——摘编自李兴《论十月革命与世界体系问题》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空想家的美梦,而被认为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从苏联回国后发表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法国《时报》写道:“共产主义正在用极快的速度完成改造事业……布尔什维克在和我们的比赛中成为胜利者。”

——摘编自孙力周《苏联曾是经济萧条中的大赢家》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俄罗斯印象”的理解。
2023-05-21更新 | 440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江南地方志诠释说:郊外居民所聚谓之“村”,贸易之所曰“市”,市之至大者曰“镇”。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传统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

从宋以来直到明清,市镇是政治行政体制外自行生长出来的东西,它们因地制宜地自然产生。江南的贸易场所,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附近乡民出售农副产品以及购买日常用品的农村经济集散中心。一些大镇地理位置处于周围丝、棉产地的交通中心,而其在商贸的技术、人才与管理方面具备的优势更为重要。在人口密度最高、人均耕地最少的江南农村,创造了可观的GDP,没有出现绝对贫困,相反多数像是过着尚可温饱的“小康”生活。当市镇显示出经济效益时,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自然会行动起来,但除了财税与治安,并不插手干预市场经营,一切听任自然。在市镇可以感受到一般人的悠闲与淡泊。

我所杞人忧天的是,如果所有乡村市镇都变成“城市”,将来有一天,可能只有“城市”,没有乡村,这世界就会因单一而变得了无情趣。

——《主家范谈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2023-05-13更新 | 502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9 .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不同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古希腊时期
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预示了东西方的分野。希波战争后,希腊人逐渐把以波斯为象征的东方想像成了典型的“蛮族”。埃斯库罗斯在悲剧《波斯人》中把希腊的自由、民主、胜利和波斯的专制、奴性、失败对立起来。
14-16世纪
欧洲人的东方认识延伸到了中国和日本。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金银满地、富庶无比的中国。
17-18世纪
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风靡欧洲。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中国社会是和平理性的理想社会。
18 世纪下半叶
-19 世纪上半叶
在欧洲人的认识中,西方与东方不再仅仅是地理的概念,而且是一种新的文化表述。西方理性、科学、进步,一片光明,东方非理性、愚昧、停滞,黑暗一片,有待于西方人用理性之光来照耀。从此历史有了标准,世界有了隔断。

——据黄洋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 “东方”想像》和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注:希波战争是对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所引发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结果希腊联军获胜。战后,雅典民主政治走向繁荣,波斯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至少源自两段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4-19更新 | 597次组卷 | 1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雷纳尔之间”是研究美洲的法国专家雷纳尔于1780年提出的,由里昂研究院设奖征文,此举将欧洲学界对美洲“发现”及其后果的争论推向高潮。“雷纳尔之间”一经提出便引起欧洲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其实,很多欧洲人对美洲并无太深的了解,其中包括一些有名的美洲问题专家,他们对美洲的描述游弋于真实与想象之间。这场争论在欧洲学界开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雷纳尔之间”作出回答,“肯定”与“否定”观点对立交锋。这场争论涉及研究美洲的一个根本问题,既包含着对欧洲大国殖民化美洲的评价,又暗含着如何能够走出专制主义带给美洲灾难的梦魇。争论高潮迭起,但并未决出胜负高下,里昂研究院也从来没有从征文中择出最佳论著,奖项无果而终。然而,欧洲学界对“雷纳尔之间”的争论具有不可磨灭的深远意义,促进了欧洲学界对美洲问题研究的开展,有助于欧洲人进一步了解美洲,对专制主义和殖民主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形成了新的认识,为他们以后逐渐走出对美洲异国风情的想象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王晓德《“雷纳尔之间”与美洲“发现”及其后果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雷纳尔之间”引起社会关注的理由,并指出这一研究对于研究世界历史的启示。
2022-11-30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